讀文|福澤諭吉為什麼說孔孟可恥?

读文|福泽谕吉为什么说孔孟可耻?

日本近代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

文|劉文震

他們(孔孟)把人分為智愚上下,而以智者自居,亟亟於統治愚民,所以參與政治的念頭也非常急切。終因求之而不得,反而招來喪家之犬的譏誚,我真為聖人感到可恥!至於要把他們的學說實施於政治上,我認為也有很大弊病。

以上這段話摘自《文明論概略》,福澤諭吉著,北京編譯社,2016,商務印書館,第56頁。

读文|福泽谕吉为什么说孔孟可耻?

這是我見過對孔孟最嚴厲的批判。作者是日本啟蒙思想家,日元紙幣最大面額人物,福澤諭吉(1834-1901)。

1、為什麼批判孔孟

福澤為什麼如此批判孔孟?

美國打開日本通商口岸後,面對西方先進文明,日本陷入恐慌。福澤是立足日本進步的立場,發此議論的。

這種批判在新中國早期階段,某個領袖做過,多數人不同意。

面對落後的現實,人們極易病急亂投醫。

有的建議設計一種全新的文明藍圖,有的建議學習西方的槍炮、鐵路、洋房,有的建議改革政治制度,更有甚者,呼籲精神復古,道德內省。

福澤諭吉批判了以上說法。倡導學習看不見的文明精神。他尤其痛恨精神上的復古,也就是把做聖人、提高個人道德作為復興的方法。

文明的精神是群體決定的,提高群體的德智水平是關鍵,而非個別英雄人物。他說,自古以來的英雄豪傑,得志的極少,多數以唏噓嘆息,牢騷不平了此一生。

孔孟之所以不被重用,不是周朝諸侯的罪過,而是另有不能任用他們的原因,這就是“時勢”,當時人民的“風氣”,也就是當時人民普遍賦有的“智德”水平。不用孔孟,是時代的趨勢而已。

古來英雄成大事者,並不是用他們的智術提高了人民的智德,而是沒有阻礙他們的智德而已。

道德在未開化的人事社會,對秩序有作用,隨著民智逐漸開化,必然喪失作用。不僅在周朝末期,孔孟之道不適合,以後也不適合。

後世學者,切莫根據孔孟之道尋求政治途徑。

2、道德作用甚微

福澤諭吉當時提出的日本學習和趕超歐美,思路就是提高民智。文明進步靠人民,不靠個別英雄;最重要最優先解決人民的德智問題,其次是政治制度,最後是鐵路、洋房、軍器。

這本作品可以看作“群體精神文明論”。

作品最重要的價值,重火力批判了“道德能夠推進文明”的復古迷昧。

進步是群體智德的進步。尤其是智力的進步,而非固守私德。

道德分私德和公德。私德是個人內心活動的純潔、嚴肅,公德是社交行為的廉恥、公正、勇敢。

智力分為私智和公智。私智是對某件事物道理的理解,某個物體的研究,公智是分清事物的輕重緩急,能根據時間空間取捨的才能。

這兩種道德爭論非常尖銳。從歷史上看,聖人都是鼓勵私德的,本身也是私德楷模,民眾多數認為振興國家就是復興私德。

福澤嚴厲指出,國家的進步不能依靠私德,因為道德不可測量,不可學習,不可控制。國家的進步也不能依靠宗教的推行,因為深佛兩教講的修德,與孔孟私德非常接近。

因此,學者不能把私德和私智,作為國家進步的關鍵。國家的進步要務實,需要智力的開示,智教的興旺。

3、開智勝過修德

群體提升公德、公智需要智慧,開智勝過修德。

既然國家的進步依靠公智,重點就在如何根據時空條件,推動社會的進步。評價一個人在文明中的價值,不應該抓住私德過失不放,而要看公德貢獻大小。

读文|福泽谕吉为什么说孔孟可耻?

為什麼福澤認為,日本的進步需要開智?

道德在未開化時期,效果最好,人際複雜、民智開化之後,道德的效果逐漸衰退。

道德存在於內心,不是外在行為,影響範圍很小。修私德本來就是為自己,如果是為他人修私德,則是偽道德。而智力與外物接觸,可以經過調整、進步,創造多數人的利益,影響範圍很大。

道德好比鐵材,智力好比加工。加工程度越高,工具越厲害,應用越廣泛。

最後,智力是可以批量學習提高的,道德卻靠個人內心的努力,效果因人而異。因此,智教的價值遠大與德教。

對國人刺激最大的是這點:私德對於集體進步無益,孔孟之道對政治無益。孔孟之道,是萬萬不可用於政治的。

現代人讀這樣的作品,一定要結合當時的背景。福澤諭吉如此強調智力、公智的重要性,是因為當時日本急需提高戰鬥力,保證國體不會淪喪於異族。

4、如何發憤自強

一百年後,對這三種迷昧的批判,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目下中國的國學復興,民間的宗教隆盛,群體陷入恐慌,福澤的批判給人一定的啟發。

企業在尋找突破的時候,以道德為切入點,個人在尋找進步的時候,退縮到宗教安全傘下,獲得了虛幻的勝利,對改變實力沒有幫助。

福澤很像東方的尼采,不過尼采是個人權力意志的,他是國家實用主義的。兩者都強調實力,否定傳統個人道德的重要性。

我從來不憚以國家比喻個人。因此,完全可以把這本作品當作企業和個人的進步書,對於個人的發展而言,振聾發聵。

第一,學習相對進步的,不要期待完美無缺的學習對象。只要比自己優秀的都可以作為學習目標。

因為進步雖是無限的,但學習必須尋找可行的目標。看到對方不完美,封閉學習入口,這是恐懼帶來的藉口。

第二,學習精神而非模仿工具。

學習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學習難的還是易的?在福澤時代,是有爭議的。晚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學習的就是有形的,容易的。

福澤是相反的觀點。先促進文化精神,然後改革政令,最後達到有形的物質。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證明這個邏輯是有效的。

第三,務實進取,擱置道德和宗教。

在圖謀進步的過程中,剋制私德的崇拜,甚至擱置道德爭議。道德不是奮發圖強時候的第一要務。

在企業變革期,也不要陷入道德的爭論,企業管理制度多關注行為層面,少討論道德內容。

至於引進宗教的力量,只能純潔個人內心,對於群體進步,收效甚微。

本文轉自:啟蒙小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