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在關乎命運的薩爾滸戰役中會一敗塗地?

第一軍情


明朝高層壓根沒有想到努爾哈赤的動員能力與士兵的作戰能力。文官制定戰略、負責後勤、軍事部署,武官只是負責戰場對陣,這樣的戰爭很難打贏。

1、中樞的規劃

內閣、戶部、兵部、工部等與此次戰役相關的部門,都需要協調地方,兵部負責調兵,工部負責武器,戶部負責後勤糧餉。

(明代文官)

朝廷議定五萬兵的時候,各方按這個標註籌備;議定十萬兵的時候,各方按這個標準籌備。

低下的行政效率、地方與部門之間的扯皮,兵沒調夠,也沒合營訓練、給養也不充足。

整個中樞對這樣的大事,是當作一般的行政事務處理,而不是特事特辦,成立以皇帝或者以首輔牽頭的遼東戰爭中樞協調指揮處。自然弊端百出。

2、作戰中文官的權力

中樞是這樣,前線也是如此。文官本位逐步形成。在前線最高軍務領導是文官經略,下面有巡撫、巡按,再下面有各種道。經略負責對接朝廷與各地督撫,巡撫、巡按負責遼東本地的物資籌備,各種道負責其下面的士兵點簡、物資籌備等。

(遼東經略楊)

在戰略規劃問題上,總督與巡撫、巡按經過多次協調後予以確定,雖然也會諮詢將軍們與各種道的意見。

(明軍規劃中的攻擊線)

在戰時,每路大軍要配備一個監軍,監軍對部隊的行止有很大的權限,將軍們的作用就是衝陣。

3、後金軍的動員能力

一般而言,說杜松提前行動,是造成覆滅的根源。其實仔細沿途《清實錄》會發現,恰恰相反,杜松的緊急出動,打亂了清軍的整個部署,並對努爾哈赤形成了較大壓力。赫圖阿拉周圍三十里的八旗戰士陸續從各地集結過來,一波一波的向前線趕。

(杜松)

在陸續抵達前線對杜松發起攻擊,激戰一日夜,杜松陣亡。

(薩爾滸之戰)

要注意此戰中清軍的兩個優勢:第一、很緊張情況下的臨時動員就動員了那麼多人;第二、單兵、團隊作戰素質強於明軍。杜松的戰術優勢很快被清軍這兩個優勢淹沒。

(薩爾滸)

指揮的是文官、賣命的是武官。文官主導的後勤與戰略規劃,在一定程度上會脫離實際,與武官系統的兩張皮,造成了此次戰役難以挽回的失敗。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明朝亡於1644年,而薩爾滬之戰發生於1619年,也就是萬曆四十七年,距離明朝滅亡還有25年,這是明朝衰敗的開端,所以有人說明實亡於萬曆。

薩爾滸之戰前,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1616年在赫圖阿拉稱大汗,此時已經是明朝周邊最有實力的一股力量,但其實還沒有引起朝廷重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的前一年,薊遼總督還向朝廷奏稱其“唯命是從”。

但到了1618年,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討明檄文,隨即率步騎2萬嚮明朝發起進攻。撫順城以東諸堡,大都為後金軍攻佔。

這時候明朝才反應過來,急調大軍約87000餘人,加上葉赫那拉部1萬人、朝鮮軍隊13000人,共約11萬,號稱20萬,以遼東經略楊鎬為主將進攻後金。此戰,楊鎬兵分四路,準備合圍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以6萬兵力迎戰,“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打敗明軍。

明軍戰敗之慘,除李如柏軍撤走未遭慘重損失,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此戰之後,明軍幾乎再沒有能力與後金主動進行大規模的野外對戰,只能以憑城防守為主。

明朝薩爾滸之戰失敗的原因很多,一是軍餉緊張,明軍士兵大都和叫花子差不多,打仗根本是被強逼而來,絲毫沒有保家衛國的動力。明朝重文輕武,士兵輕賤,文官們看不起他們,武將們對他們更是侮辱剋扣,一個衛所五六千人,幾乎五千人都是指揮使、千戶等各級武將的佃戶,只有幾百家丁才有富裕些,還有點戰鬥力。

崇禎初年,畢自肅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關寧,遼東缺餉的士兵們窮瘋了,全體譁變,要把他的錢分了,結果看他沒錢才作罷。都崇禎年間了,士兵們還缺餉呢,可想而知,萬曆年間會是什麼樣子。

二是明軍是步兵,本就行動遲緩,還分兵四路對戰6萬騎兵,11萬對6萬是優勢,分成四路後,每路只有三四萬的步兵,在野外對陣6萬騎兵,那不跟送菜一樣嗎?

主將楊鎬這個人,科舉進士出身,根本不懂軍事,萬曆二十六年壬辰倭變時,在朝鮮蔚山敗給過日本一次,花錢賄賂趙志皋才免去一死。

小編在此只大略的說一下原因,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裡對此有詳細的闡述,大家可以去看看。


漁樵侃史


說起古代,好像就離不開戰爭,確實,時代的發展永遠離不開戰爭。也許這種說法有點殘酷,但事實就是如此。古代戰爭更多的是以粗魯廝殺的方式體現出來。而如今,時代在進步,所以戰爭的方式也就隨之轉向了經濟等多種無硝煙的方式。但是這並不代表這是個和平的時代,我們只是恰巧生活在了和平的國家而已 。言歸正傳,明朝時期的薩爾滸之戰,可以說是關乎明朝命運的一戰,但是最後卻以失敗告終,歸結原因有以下幾點:

當時的薩爾滸在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一帶,1619年時,明朝萬曆皇帝派遣十多萬征討大軍血戰當年的滿洲酋長努爾哈赤,但是就在如此局勢下大明王朝卻還是輸給了努爾哈赤的六萬大軍,從此中國歷史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導致一場戰役失敗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明王朝錯誤的戰術,薩爾滸戰役採用了“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的戰術。其實“分進合擊”的戰略技巧也並沒有錯,只是明朝將領錯用在了這場戰役中。沒有分清楚當時的戰況局勢就盲目的將戰術生拉硬套,沒有做到“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導致統帥掌控不了複雜的戰爭場面。兵分四路沒有辦法更好的指揮,因此導致作戰亂了套。

再就是此戰術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兵力,也是造成戰敗的主要原因。如果當時明軍依靠數量上的優勢集中兵力穩紮穩打,說不定在此次戰役中失敗的就是努爾哈赤了。當然歷史不能改寫,後世也只能就事論事罷了。

其次,話又說回來,戰略失誤還不是統帥之過嗎?當時的統帥是楊鎬,萬曆帝任命楊鎬為明軍統帥去對抗後金的努爾哈赤,可以說這簡直是個災難性的決定。雖然楊鎬在朝為官也有三十多年,但是他並無多少軍事才能,也不是什麼雄才大略之士,因此他擬定的“分進合擊”最後以失敗告終。(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真的不願提起薩爾滸之戰,此戰之後,明朝的命運就被拖入滾滾洪流中被帶入地獄。每次提到這隻有嘆息之聲,真的是時也、命也。

薩爾滸之戰是後金由守轉攻的轉折點,而此戰之前,誰也想不到,明朝會敗得如此徹底,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當時萬曆朝剛取的“三大徵的勝利”,誰又能想到短短20年後,會敗給瞭如此一個之前還非常聽話的小部落。

後世乃至如今的歷史課本都認為,薩爾滸之戰之所以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分兵四路。但這畢竟是“事後諸葛亮”,回到1619年那個局勢下,兵分四路確實是比較好的策略,如果成功則會一舉拿下後金,永絕後患。但有個前提條件就是,明軍將領沒有把自己估的太高,沒有把後金估的太低,稍微謹慎一點,穩重一些,或許就是另外一種結果。

歷史無法假設,但卻那麼的偏心,是怎樣的巧合和不幸,讓當時明朝的統帥是個屢戰屢敗的楊鎬,而後金的統帥卻是難得一見的軍事天才努爾哈赤,這一低一高,直接註定了結局。

所以薩爾滸之戰不說其他的,就說楊鎬本人。楊鎬在薩爾滸之戰前,也領過兵,不過是在朝鮮打了敗仗的統帥,而且還隱瞞不報,謊報軍務,最後被罷免。你說說這樣的人,在當時抗日援朝時,明軍絕對佔有優勢的情況下,還打敗仗,軍事才能是怎樣的低啊。也就是楊鎬本人會搞關係,自己也屬於折黨一員,巧就巧在薩爾滸之戰時,明朝首輔是折黨領袖萬從哲。而黨爭也導致朝廷任人唯親,所以這個重任就落在了楊鎬身上。

再說楊鎬本身在薩爾滸之戰做了什麼,仔細看看,他也確實做得很少,就重用當時立功心切的杜松為主將統帥主力中軍,然而杜松也恰好是個下過牢獄的,和楊鎬一樣,重新起復後,當然立功心切了,而最終戰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杜松的貪功冒進;然後開戰前,又給努爾哈赤寫了一份信,大意就是,我天朝軍隊來打你了,你就乖乖的等死吧,這不是明顯不把人放在眼裡嗎,側面說明,他就沒有事先了解過敵人,自認為可以一路踏平碾壓了,如果上天再給楊鎬一次機會的話,估計他會直接吞了那封信。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哎”,再一次嘆息,時也命也。


蘇蘇看歷史


我覺得有如下幾個原因。

軍費不足

因為經過萬曆的三大徵,再加上遼東長期的駐防,所以整個明末時期,軍費一直十分的緊張,那麼就很有可能會引起兵變,或者士兵的鬥志不足。


實際部隊只有十二萬

楊鎬的明軍雖然號稱是四十七萬,但那個終究是號稱,就像三國赤壁之戰的時候,曹軍只有十幾萬,也是號稱八十萬,但經過多位歷史學家的考證,斷定明軍其實只有十二萬。而在寧錦大捷的時候,明軍共有十五萬,都不敢出城迎戰,只能死守。

明軍有步兵,後金為騎兵

我們步兵的戰鬥力不能跟騎兵相提並論,所以在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在彭城之戰用三萬部隊擊敗了劉邦的六十萬大軍,騎兵的機動力實在太強,所以步兵打騎兵實在是不好打。就像後來熊廷弼時期,他就說,要給我十八萬部隊,九萬匹馬,後勤補給充足的情況下,我能跟後金打一仗。

明軍分成四路

明軍分成四路部隊,那麼每路只有三萬部隊,那麼可想而知,三萬步兵對六萬訓練有素的後金騎兵,結果可想而知。

杜松輕進

杜松這一路輕進,率先被後金部隊包圍,三萬部隊直接損失了兩萬部隊,對士氣影響極大,也嚴重影了其他三路。

總的來說,明軍只能打城池防禦戰,只要一打野外戰,就基本必輸無疑,而且還分兵,所以此戰之後,明軍就再也不敢跟後金部隊在野外戰鬥了,甚至後面後金進入明內部搶奪也不也阻攔,實力如此。


歷史簡單說


首先這並不是關乎大明生死的一仗,而相反這是關乎努爾哈赤能否存在後金的一仗,大明是出於收復遼東,或消滅努爾哈赤的軍隊。但對於努爾哈赤來說,這是他起兵以來面臨的生死抉擇,若勝則至少可以立國,若敗則從此再無翻身機會。

大明對努爾哈赤本來就在鬥志強不在一個層面,又用自己的短處和對手處對打,豈有不敗的道理!

努爾哈赤麾下雖然也是騎步混編,那也只是少量的守城步兵和絕大部分騎兵組成的,而明軍兵分四路,除李如松的騎兵在,大部分是步兵,還是分開的!努爾哈赤的騎兵完全可以將明軍一個個吃掉。

騎兵優勢是機動性和衝擊力,而步兵恰恰相反,再說深入敵境,地裡人和都不在自己這邊,又有一個不懂打仗的文人統帥!簡直就是送裝備!

所以李如松的騎兵幾乎完好無損,而其它幾路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有點騾馬都成了戰利品。

攻擊策略也有問題,進攻多以佔領城池賊目的,卻從來沒有打算尋找後金軍決戰,也沒有打算攻擊他的大本營或者後方基地,勞師以遠,後方糧草供應等都耗費軍力人力。

所以,打不贏就對了!


用戶3087668883


這是一場本不應該打的戰爭,這場仗怎麼打的,很多地方都有介紹,說的也很仔細,無需我贅言了。 這次的明軍的組成,四路兵馬分別是左翼山海關總兵杜松,右翼遼東總兵李如柏,左翼北開原總兵馬林和葉赫兵,右翼南遼陽總兵劉鋌和朝鮮兵,這四路一共二十萬,號稱四十萬。但是努爾哈赤的八旗完全可以算出來,按照300人一牛錄算的話一個旗是7500人,八旗大概六萬人。八旗軍的是騎兵多一些,明軍步兵多一些,明軍的科技要先進些,但是沒有很明顯的優勢。單從實力上看,雙方應該是勢均力敵的較量。 可是打仗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這場仗天時地利人和,哪一樣大明朝也不佔優,就和努爾哈赤開戰了,怎麼能贏呢?首先和努爾哈赤不清不楚的李家在遼東經營多年,要滅努爾哈赤,先要撇清楚李家。用了楊鎬(鎬與李如梅為故交,如梅未至,鎬欲留住三柵,令如梅奪寨建功。《明史》),那還不如讓李家自己去伐努爾哈赤,這樣結局說不定還好些。最後的結果就是明奸滿天飛,大明朝的軍隊怎麼佈置的,努爾哈赤一清二楚。(這個在古代戰爭中實在是太要命了。)沒有撇開李家,看看李如柏的表現吧,李如柏平倭亂的時候也是員悍將啊,薩爾滸之戰,如果不是放水,那麼李如柏完美詮釋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滿州軍面都沒有見到,自相踐踏,傷亡數千人。 接著開戰的時間也不對啊,為什麼要冬天打啊!我們英勇的志願軍想在冬天全殲陸戰一師,付出了多麼大的代價啊,最後也沒有完成任務啊。大明朝軍隊在冬天和努爾哈赤決戰,平白就把天時讓給了對手。一個大學裡的段子聽完,你就能明白北方的天氣了。話說東北一所大學裡,廣東的朋友和東北的哥們同時喜歡上了一個姑娘,那就公平競爭嘛!結果東北的哥們在一個冬夜找到這個廣東的朋友,兩人在宿舍外面談,一個小時後,廣東的朋友就退出了競爭。寒冷的天氣戰勝了熾熱的愛情。這是個段子,也是從側面反映了東北的嚴寒,不是光靠意志就能克服的。再說戰鬥意志,大明朝的軍隊也不行啊,大明朝的軍隊來打努爾哈赤,為的是功名富貴,努爾哈赤面對的卻是生死存亡,戰鬥意志也是努爾哈赤佔優啊!如果是有著堅定理想的共產主義戰士,掃平六萬滿洲軍當然是不在話下,但是明軍那兒那兒也比不上啊,歷史也沒有那麼多如果。 最後說說大明朝軍隊的協同作戰,實在是太差了。劉鋌是被偽裝成杜松軍的滿洲軍殺死了的。包括後來明朝的城池被攻破,很多都是用的這樣的招式,滿洲軍偽裝成明軍混入城中,掩殺一同,弄的明軍毫無頭緒,自相屠戮,一時間全軍盡沒。 如果是明君指揮這場仗的話,這場仗可能這樣打。首先滿洲軍剛取得大勝,又是正值冬季,不能在這個時候發動全面的進攻。第一件事情是固防,第二件事情是肅貪,先穩定住自己,不至於一開打,明奸到處都是。然後從部隊裡抽調組織起一隻精騎襲擾滿州軍,同時聯絡葉赫和朝鮮,等到五月天氣好轉,東北地區正好青黃不接的時候,發動總攻。這樣雖然不能阻擋歷史滾滾的車輪(雖然我不認為清替明是歷史的進步),但是不至於辱沒了早早就寫出《孫子兵法》《武穆遺書》的漢人祖宗啊。當時漢武帝打匈奴時,條件不允許,那不也是先和親,爭取時間嗎!李世民打突厥的時候,一開始沒有條件,城下之盟都籤!大明朝也不知道怎麼想的,沒有條件要上,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上,反正就要梗著脖子硬上。最後什麼兵書也沒有讀過的努爾哈赤,憑藉著本能就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一戰盡挫明軍的銳氣。 薩爾滸一戰之後,大明朝再也沒有主動去和滿洲軍決戰了,那邊沒有大明朝的支持,單獨面對羽翼豐滿的努爾哈赤,葉赫部自然也沒有堅持多久,滿州軍沒有了兩線作戰的顧慮,一心的騷擾大明朝的邊境。雖然有熊廷弼和孫承宗各自守了一段時間,可是熊廷弼局勢剛穩定就被斬了,孫承宗也是穩定住局勢了一段時間就被免了。有道是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古文上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大明朝從建國,就敵國外患不斷,最後演變成為內憂外患,終於亡了國!看來大明朝的法家拂士太少了!寫著寫著,就寫到明朝敗亡了,對著朱家的這些皇帝長嘆一聲。一個擁有將近一億人口的大明朝,被一個人口不到一百萬,軍隊不足二十萬的民族滅國,實在是讓人唏噓啊。


射手看球


看了同學們的一些回答,對歷史的本身各位瞭解的也很透徹,後世評史,竊以為應該從多種維度去考析,尤其是軍事史。因為戰爭的勝負有很多方面的因素,統帥和戰術,兵員和武器,都可能成為影響戰爭勝負天平的砝碼,薩爾滸之戰,明軍有三必敗:

一,在缺乏現代軍事通訊聯絡手段的情況下,分進合擊是最愚蠢的戰法。蔣介石圍剿江西蘇區時的前四次,都是以絕對優勢兵力分路進攻,反而會造成局部劣勢,結果被紅軍集中主力各個擊破。明軍以十餘萬對六萬八旗軍,兵力上其實並沒有絕對優勢,還搞了個四路進兵,一路出問題另外三路根本無從得知,焉能不敗。

二,滿洲兵八旗是在玩命,為生存而戰。明朝對滿洲各部落的統治延續了百年,其實殺戮很重的,對不聽話的部落李成梁之類動僦破城滅族,努爾哈赤既然已經公開造反了,那兵敗就得死無葬身之地。

明軍是在完成差事 ,沒什麼家國概念,也沒有敗了即亡國的意識,包括努爾哈赤本人,當時也沒想到過最後可以滅亡大明。所以雙方士氣存在天壤之別。

三,明軍作戰一般拼湊各地之兵,薩爾滸戰役中還有滿洲葉赫部及朝鮮軍隊,成分複雜,號令難一。以步兵為主的明軍沒有發揮火器的優勢,反而去跟滿洲精騎去比較機動性,可以看出雙方統帥的軍事天賦與能力不在一個層面上。

這是表面,大家也都掌握了,換個維度看呢?

萬曆三大戰役已經嚴重的耗費了明朝國庫,明末的腐敗也已經使關內流民起義和兵變不止,尤其是援朝兩次大戰,耗盡了明王朝最後一點力氣。萬曆最大的失著,是沒有允准滿族建州部的抗日援朝申請,反而搭上了努爾哈赤比較忌憚的李如松。

設想一下,如果讓滿洲兵與日軍血戰一番,既能重創日軍 ,節省明軍有限的精銳部隊,也能最大程度上削弱滿洲的軍事實力,簡直是一箭三雕吶。如此,在明朝最虛弱的三十年裡,努爾哈赤也很難形成氣候。

歷史,當然是不能假設的,只不過,歷史在偶然中存在著必然,我們說的是,相比努爾哈赤,萬曆皇帝實在不算個有眼光的政治家,明亡,實亡於萬曆 ,沒錯。

再如果,薩爾滸一戰明軍勝,何來滿清近三百年的統治,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恐怕是另外一個樣子。

結語:還是日本人適時的破壞,永遠要對這個東瀛島國擦亮眼睛!


度度狼gg


眀亡於制度!百姓創造的價值養活千千萬萬不學無術的朱子朱孫,他們生下來就有封地,白吃好白喝好還得別人侍候。還有東林黨既得利益集團,蛋糕就那麼大不夠分就割百姓肉!百姓能不造反?當內部將傾外部不過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