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度如何“誤”了袁世凱


楊度如何“誤”了袁世凱

乘坐轎子的袁世凱


楊度如何“誤”了袁世凱

北京園博園楊度雕像

□薩沙

1916年6月6日,做了83天皇帝、眾叛親離的袁世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最後一刻,袁世凱用盡力氣大叫三聲:“是他誤了我!是他誤了我!是他誤了我!”隨後氣絕身亡。這三聲喊話嚇壞了房屋外面一個守候的人。這個面目清秀的書生跌跌撞撞地衝出袁府大門,身後則是袁世凱孩子們的一片痛罵聲。一個袁世凱老家的親戚奇怪地問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大公子,大老爺最後說的他是誰?剛剛跑出去的那個書生又是誰?你們罵的是誰?袁克定咬牙切齒地說:還有誰,他們是同一個人,就是楊度。

楊度心裡的小算盤

楊度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他在跟袁世凱的交往中,很快揣測出袁有做皇帝的野心。楊度認為,袁世凱現有的地位,完全可以做中國的皇帝,既然袁有這個心思,他遲早會去實現的。不過,袁世凱本人卻不便公開說出這種想法。因為他之前畢竟當著數億中國人的面,表示同意了孫中山成立政黨內閣、遵守臨時約法和國會的要求。一個國家領袖,至少表面上的誠信還是很重要的。所以楊度認為,袁是無法自己說出這個想法的,只能埋在心裡。

楊度此時狡猾地認為,如果自己主動成為推動袁世凱稱帝的第一人,將來如果袁真的成功做了皇帝,自己就是趙匡胤陳橋兵變時手下的那些開國元勳,一輩子榮華富貴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1913年3月,袁世凱暗殺了最大反對黨國民黨的領袖宋教仁,並且向英、法、德、日、俄大量借款,擴充軍備,準備開戰。7月,袁世凱下令全線進攻,擊潰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國民黨控制的江西、江蘇、安徽、四川都被北洋軍攻陷,湖南、廣東等省轉為支持袁世凱,孫中山、黃興、陳其美被迫流亡日本。由此,袁世凱終於通過武力消滅了國民黨的軍事力量,下面自然更是肆無忌憚了。

楊度默默旁觀,此時他認為袁已經開始全面行動了。

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最大的反對黨國民黨,消滅政黨內閣制度。楊度認為時機已到,開始在袁世凱身邊鼓吹稱帝。袁世凱當時頭腦還保持著一些清醒,並沒有完全聽從楊度的勸告。

1914年,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樣孫中山制約袁世凱、防止出現封建復辟的三大武器,也就是國會、政黨內閣和臨時約法已蕩然無存。

而楊度因為鼓吹帝制,深受袁世凱的信任,被任命為參政院參政。

此時楊度認為袁之所以解散國會,就是準備稱帝的最後一步,現在輪到他上場了。

1915年4月,楊度假模假樣地發表《君憲救國論》一文,宣稱:共和不適用於中國。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於亡國而已……故以專制之權,行立憲之業,乃聖君英闢建立大功大業之極好機會。

這篇文章句句都是袁世凱內心深處的想法,袁大喜之下,再三稱讚這篇文章是至理名言。

袁世凱對稱帝有所顧慮

其實袁世凱對是否稱帝是有所猶豫的。儘管袁世凱有野心,想做皇帝,而且希望權力能夠傳給自己的子孫,但當時民國已經不是清朝,由於新文化的進入,國民開始覺醒,所以一旦稱帝會不會被人民反對,這一點袁世凱心裡完全沒底。所以袁世凱猶猶豫豫,就算他認為已經萬事俱備,卻也遲遲沒有這麼做。

但在楊度攛掇下,本來就猶豫要不要稱帝的袁世凱被完全打動,徹底堅定了稱帝的信心。幾個月後,楊度同孫毓筠、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嚴復共同發起組織籌安會,主張君主立憲,為袁世凱稱帝鼓吹。

除此以外,楊度看出了袁世凱心底還有一絲顧慮,就是害怕人民反對他。於是學習王莽篡漢時的手段,收買大量老百姓,做出眾望所歸的樣子。楊度一手策劃了所謂乞丐請願團、妓女請願團、人力車伕請願團等,一時間北京甚至中國成了一個大舞臺。這些“表演”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鬧劇,而楊度就是這場鬧劇的總導演。

但袁世凱不認為這是鬧劇。一個人長期位居高位,聽慣了各種馬屁,就會真以為自己是了不起的偉人,很多很明顯的事實也就看不見了。由此,袁世凱徹底相信老百姓是支持他稱帝的,不然這些人從哪裡來的呢?

袁世凱對楊度恩寵有加,並親自賜匾題字,稱他為“曠代逸才”。

楊度根本不瞭解形勢

其實楊度根本不瞭解形勢,他打著所謂“軍事統一國家”“政治穩定才能發展”的口號,都是文人的異想天開而已,也完全是順著袁世凱的意思發揮。

袁世凱如果不是被楊度所迷惑,也許會相對冷靜地看到國內形勢,看到很多不安定的因素。這些不安定的因素如果在和平環境下,可能以較小的威脅力存在;但如果國家出現激烈動盪,就會立即以可怕的面目出現。

其一,袁世凱並沒有完全控制中國。雖然其擊潰了國民黨對南方三省的控制權,但南方和西部大部分省份仍然在地方軍閥的控制中,關外東三省也有張錫鑾、張作霖這些軍閥控制,袁世凱頂多只控制了半個中國。

其二,袁世凱的北洋系內部也不團結。軍閥的特點就是爭權奪利,所以內部出問題是極為正常的現象。當時袁世凱在軍隊上有3個大將,分別是段祺瑞、馮國璋和段芝貴。這3個人都迅速扶持了自己的親信力量,成為北洋內部的派系頭目。時任陸軍總長的段祺瑞力量最強,他手握重兵,建立自己的派系,對袁世凱陽奉陰違。而馮國璋坐鎮南京,本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態度,成為藩王一樣的人物。至於段芝貴,倒還老實,只是他對部下控制能力有限,諸如他麾下第2師師長王佔元等實力派,居然也擁兵自重,無視袁世凱和段芝貴的命令。這些人早已對袁世凱不滿,況且他們羽翼已豐,成為一個個土皇帝。一旦他們的利益和袁世凱的利益發生衝突,恐怕北洋系內部就會立即分裂。

其三,當時中國已經經歷了很久的內亂,清廷腐敗不堪,國家戰亂不斷,老百姓生活艱難,死傷無數。單單一個太平天國運動,就造成數千萬人死亡。更不要說,還有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庚子事變等等。八國聯軍侵華以後,老百姓要拿出近10億兩白銀,導致大部分中國人陷入赤貧狀態。歸根到底這都是封建王朝清王朝種下的惡果,所以當時老百姓對清王朝都恨之入骨。他們雖然對民國的現實有頗多不滿,但如果有人讓他們回到清朝那種更為腐敗的封建王朝去,他們是絕對不願意的。如果有人敢於復辟,那麼,人民就會起來反對他。

其四,列強並不支持中國回到皇帝時代,原因很簡單,畢竟資產階級政府比較容易打交道,封建政府不利於他們在中國賺錢。所以列強在早期支持光緒維新變法,後來又默認革命黨的存在。袁世凱雖然相對比較強,但北洋軍尚沒有強大到可以獨立控制中國的地步,很多方面還要藉助列強的力量。如果列強不支持,那麼袁世凱的實力至少要減少二分之一。

對於這種情況,楊度其實是不太瞭解的,畢竟他只是個文人,眼界有限。而袁世凱應該多少了解一些,但就像上文說的,一個人一旦位居高位久了,很容易出現兩個不好的情況:一就是狂妄自大,二就是脫離現實。

在楊度的大肆鼓吹下,袁世凱也就飄飄然,對自己面臨的嚴峻形勢熟視無睹,最終斷送了前途乃至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