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为什么给明朝列了7大罪状,这7大罪状成立吗,你怎么看?

品明鉴清


这里所谓的七大罪壮,指的是努尔哈赤起兵时的出兵檄文——七大恨,根据《清太祖实录》中的记载,其全文如下: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

说实话,这是不是事实?很难一概而论。有些的确是事实,比如第一恨,觉昌安的确是在帮助明朝消灭阿台时由于李成梁的原因死于非命的;但有些是努尔哈赤自己双标,比如努尔哈赤说自己累世安分,但他祖上董山确实挑衅过明朝。因此,这七大恨,并不能说全对,也不能说全错。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作用就相当于一份出兵宣言,来宣称自己出兵的合法性,目的是调动自己部下的对敌方的仇恨情绪。因此,但凡对自己有利或者能为己所用的,都写了进去。如果太深究对错,那就真的输了。


比如东汉末年陈琳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中对于曹操的描述:

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瑕取用;故遂与操同谘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被以虎文,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操遂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

这简直把曹操说得一无是处,在这篇文章中,曹操的出身就是错的,他无恶不作,滥杀无辜,无才无德,整个一嗜血恶魔。曹操真的是这样吗?写文章的人不用管,他把曹操写得越坏,那么己方就越正义。


七大恨同理。这个东西在明朝和后金上层,没有人当真,因为有些事情站在双方角度来看,本身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人会去争这个对错。

所以,成立又如何?不成立又如何?


庭州行者


满清给明朝列的七大罪状,就是努尔哈赤1618年正式向明朝宣战时,发布的讨明檄文,告天七大恨。这七大恨内容是将民族矛盾的大事和鸡毛蒜皮小事揉捏在一起的文告,内容朴素直白,很能唤起底层人们的仇恨。努尔哈赤最原始的文稿早已不存在,因为其语言粗俗、理由不堪,后世清廷多次修改七大恨内容,现在流传多个版本,但大概意思相近。

图为努尔哈赤画像。

第一大恨,明朝杀了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父亲,这事儿有点冤,是误杀,当年女真部落王杲叛乱,辽东总兵李成梁去平叛,因为努尔哈赤伯伯阿台也参与了造反,所以努尔哈赤爷爷和父亲赶着去劝降,被李成梁的部下当成叛军给剁了。这事儿本是误会,为这事明朝并没有亏待努尔哈赤,李成梁坐镇辽东30多年,努尔哈赤和其媾和在一起,李成梁不知帮了努尔哈赤多少忙,李成梁一死就反目当成第一大恨了。

1618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汗王宫,发布了告天七大恨。

第二大恨,明朝偏袒海西女真,欺压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第三大恨,明朝强盗在努尔哈赤领地偷盗,发现后处死,明朝兴师问罪,要偿命;第四大恨,自己看上的姑娘被明朝许配给了蒙古部落;第五大恨,明朝派兵帮助叶赫部落,攻打努尔哈赤;第六大恨,明朝圈占努尔哈赤领地,致使子民流离失所;第七大恨,明朝一名叫萧伯芝,时任备御的小武官在努尔哈赤领地作威作福。

图为李成梁画像。

以上的七大恨,基本不成立,杀祖父和父亲是误杀,后来也补偿了事了,叶赫老女是自己悔婚不嫁,跟明朝没关系,李成梁坐镇辽东30多年,努尔哈赤受李成梁照顾颇多,正是因为李成梁的偏袒爱护,努尔哈赤才能在明朝眼皮底下慢慢壮大,从一名草莽变成枭雄。


图文绘历史


满清努尔哈赤的讨伐明朝的檄文“七大恨”,文字的表面含义是杀父之仇、夺妻之恨、领土之争。

但实际上是满清和明朝的民族矛盾、土地纷争、封建专治的阶级矛盾冲突,引发的两个民族的战争。

首先,民族矛盾。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之后,建立了后金。这是金国被蒙古灭国后,女真族又一次建立了自己的后金国。

在女真统一之前,分散居住在辽东一带,明朝将领李成梁长期欺压、瓦解各个女真部落,分而治之。女真各部之间战乱不断,军民伤亡惨重,处于女真族的内耗阶段。

满清的女真族和明朝的汉族是统治和被剥削的两个阶级,民族矛盾尖锐。

尤其是努尔哈赤和明朝有着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所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满清后,首要事宜就是联合蒙古,发布讨伐明朝的檄文,准备入主中原。

其次,土地纷争。

女真各部被明朝赶到偏远的长白山一带居住,生活条件恶劣。原来的土地越来越少,明朝发布的屯田制度,使明朝的军户占据了大量女真部落的土地,以发展辽东的军事力量。修建宁远防线,训练关宁铁骑。

女真部落的土地被强行占有,激起了女真族的不满,反抗一触即发。这也是满清讨伐明朝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次,阶级矛盾。

女真族在明朝的统治者眼里是最底层的游牧民族,而且戒心很大。如果女真部落统一,强大起来,必定和蒙古联合进攻中原。

明朝皇帝的专治和女真部落的不屈反抗,致使明朝和满清处于敌对的两个阶级。而且满清和蒙古可以联盟,但满清和明朝是敌对的状态。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专治所造成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到达顶峰,便引发了明朝和满清的战争。

因此,封建专治引发阶级矛盾,再加上民族矛盾和土地纷争,努尔哈赤发表“七大恨”,讨伐明朝。


语文360


努尔哈赤叛明,提出七大恨,这不过是用来政治宣传,表明自己起兵的正义性。他又不准备和明朝政府打官司,不需要谁来确认这七大恨的合理、合法性。要是单纯靠这个就能伐明朝,以明朝文人的实力,同样可以写一篇七十不应恨,让满清撤兵回东北老家。
  • 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于万历年间,将我二祖无罪加诛。其恨一也。
  • 癸巳年,南关、北关、乌剌、蒙古等九部会兵攻我,南朝休戚不关,袖手坐视,仰庇皇天,大败诸部,后我国复仇,攻破南关,迁入内地,赘南关吾儿忽答(吴尔古代)为婿,南朝责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复置故地。后北关攻南关,大肆掳掠,然我国与北关同是外番,事一处异,何以怀服?所谓恼恨二也。
  • 先汗忠于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见疑,故同辽阳副将吴希汉宰马牛,祭天地,立碑界铭誓曰“汉人私出境外者杀;夷人私入境内者杀”。后沿边汉人,私出境外,挖参采取。念山泽之利,系我过活,屡屡申禀上司,竟若罔闻,虽有怨尤,无门控诉。不得已遵循碑约,始敢动手伤毁,实欲信盟誓、杜将来,非有意欺背也。会值新巡抚下马,例应叩贺,遂遣干骨里(纲古里)、方巾纳(方吉纳)等行礼,时上司不究出□招衅之非,反执送礼行贺之人,勒要十夷偿命。欺压如此,情何以堪?所谓恼恨者三也。
  • 北关与建州同是属夷,我两家构衅,南朝公直解纷可也,缘何助兵马、发火器、卫彼拒我?畸轻畸重,良可伤心!所谓恼恨者四也。
  • 北关老女,系先汗礼聘之婚,后竟渝盟,不与亲迎。彼时虽是如此,犹不敢轻许他人,南朝护助,改嫁西虏。似此耻辱,谁能甘心?所谓恼恨者五也。
  • 我部看边之人,二百年来,俱在近边住种。后前朝信北关诬言,辄发兵逼令我部远退三十里,立碑占地,将房屋烧毁,□禾丢弃,使我部无居无食,人人待毙。所谓恼恨者六也。
  • 我国素顺,并不曾稍倪不轨,忽遣备御萧伯芝,蟒衣玉带,大作威福,秽言恶语,百般欺辱,文□之间,毒不堪受。所谓恼恨者七也。

难得浮生闲半日


我认为满清给明朝列了7大罪状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为了有出兵攻打明朝的借口,另一个是立牌坊。至于满清所说的7大罪,我认为根本不成立。具体的分析如下:

1.1.满清为攻打大明编的借口。

满清所说的七大罪类似宣战书一样,想到攻打你,得先有一个理由,而这七大罪就是理由,就像美国要打伊拉克,会诬陷伊拉克有核武器一样,但他最后找到核武器了吗?


1.2.满清在立牌坊。

立牌坊说的就是为了名声,满清想取缔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需要一个好名声,即使掩耳盗铃也要伪装出一个好名声。


2.满清所说的七大罪不成立。

都说了这是满清出兵的借口,立牌坊的需要,那么满清说的七大罪也就肯定不成立了。

以上就是我对满清给大明列的七大罪的分析,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到留言区留言指正。

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不忘昨天!

历史白话君


不就是七大恨嘛,我们可以看一下七大恨的内容,看一遍就明白了。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

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

看完原文,我们可以发现,努尔哈齐在痛骂明朝对不起他,除了第一条和第四条,剩下的五条都是凑数的。第一条是杀父之仇,第四条是夺妻之恨,这几条是重点。杀父之仇换谁都不能忍,都是不共戴天的仇恨;叶赫把努尔哈齐礼聘的叶赫老女改嫁到蒙古,这是给努尔哈齐扣绿帽子,是男人都忍不了。剩下的五条都是凑数的。

当然,七大恨简单来说就是这么个意思,明朝对不起我,我让明朝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这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就是,我和明朝撕破脸不是无端生事,我是有理有据的。所以七大恨说白了就是努尔哈齐为了同明朝决裂找合法性。

这充分说明努尔哈齐很了解汉人的玩法,就是在举兵之前发一篇檄文,列举对手的种种不是来体现自己的正义。但是檄文往往有另一个作用就是传达顺应天命,秋毫无犯;举兵抗拒,玉石俱焚这个意思。

所以本质上就是这么回事,一般来说谁也不怎么重视,都是说对手种种不是,把对手骂的狗血喷头。我们可以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里面骆宾王把武则天骂了个狗血喷头: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对于徐敬业、骆宾王来说,不把武则天骂成妹喜、妲己这种妖后,怎么能煽动人们对武则天的仇恨,怎么来给自己找合法性呢?

所以,历史就是这么回事。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所谓的七大恨,不过是一种战前对自我的鼓劲儿罢了。

关于七大恨的同类宣言

这种东西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有光荣而悠久的传统的。

参见三国时期陈琳为袁绍企图灭曹而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

唐朝时期,骆宾王为讨伐武则天而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以及朱元璋的太平天国起义所写的《太平天国义军奉天讨清檄》

甚至日清战争时期,日本出兵的时候也写了《告十八省豪杰书》

不过和以上不同的是,七大恨纯粹是努尔哈赤为了其个人野心而找出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罢了,类似于类似于农村田间地头的大妈亮起嗓门对着隔壁大娘骂街。

七大恨的原文解释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所谓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严格来说都是明朝子民,其祖宗猛哥帖木儿开始,都是明朝的在职官员,哪有什么其父祖未损明边一木的说法,李成梁攻打古勒城,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觉昌安,塔克世入城不知道是给阿台帮忙还是干别的去了,就在城破的混乱中,被明军误杀了,而努尔哈赤发现父,祖被杀以后,问明军,明军的说法是误杀,并把其祖父、父亲的遗体归还给了努尔哈赤。同时,明廷又将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赐予努尔哈赤,让他袭任建州左卫指挥使。如果努尔哈赤觉得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话,当时他就应该做点什么了,但是他什么都没做,却在随后羽翼丰满之后提出了这一点,其实也就是以这个为理由来实现其个人野心罢了。)

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

(这两条就更扯了,努尔哈赤明显知道,自己是明朝的军官,自己的属下也是明朝的百姓,当时的情况明朝对女真各部采取的政策就是扶植,抑制,而女真各部也很不安稳,经常搞一些抢劫之类的小动作,所以明朝自然要还以颜色,并扶助努尔哈赤的对头叶赫部,这是正常的,明朝根本就没把努尔哈赤当回事,努尔哈赤说的就类似于一个乡级行政单位对国家领导说,你们没事跑到我们乡里,管我们的事儿,让隔壁的乡站在我头上拉屎,我很不满意之类的意思。)

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

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

(以上三条,都是说明朝帮助叶赫部和努尔哈赤作对的事儿,要说这叶赫部也是女真诸部的一员,以明朝当时对边境的少数民族的政策,就是这个起来了我扶这个,那个起来了我扶那个,努尔哈赤不愿意了,拿这个当理由,还说明朝逼迫他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他却忘记了,明朝李成梁扶助他的时候了,他也忘记了,这土地也不能是想占就占的)

我国素顺,并不曾稍倪不轨,忽遣备御萧伯芝,蟒衣玉带,大作威福,秽言恶语,百般欺辱,文□之间毒不堪受。所谓恼恨者七也!

(“□”字为原件缺失)

(这就更有意思了,努尔哈赤说我国向来忠义孝顺,从来没有过无礼之举,南朝忽然派遣备御萧伯芝前来巡视。这萧伯芝狗仗人势,蟒衣玉带,作威作福,秽言恶语,百般欺辱,言辞荼毒,让人不堪忍受。实际上,却是努尔哈赤作为明朝的官员,每年都得向明朝进贡蜂蜜,并开蜜市与边民做贸易。万历四十五年(1615年),传言努尔哈赤把这些年屯积下来的蜂蜜炼制成可以携带的干粮,不知意欲何为。辽东巡抚李维翰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但又不敢上报朝廷,想来想去,便私下里派遣辽阳的材官萧伯芝前去质询努尔哈赤。而萧伯芝带着仪仗队,敲锣打鼓。到了边境,发现努尔哈赤没有亲来郊迎。萧伯芝当场发作,怒斥努尔哈赤的官员说:“我奉朝廷的旨意前来,你们的头领居然不来迎接,真是反了你们了!”然后作返回状,声称要回朝禀告努尔哈赤的无礼。就这也成了一个大恨,大意就是,谁让你们不拿豆包当干粮了!)

值得说明的是,第七恨“萧伯芝作威作福”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儿,但奴尔哈赤这却郑重其事的将其说出来,这些恨,能有多真实呢?

其实也不过是证明了努尔哈赤的心胸狭隘、自卑和脆弱罢了。

而且,萧伯芝“蟒衣玉带,大作威福,秽言恶语,百般欺辱”之后,努尔哈赤后来赶到,又是跪迎,又是奉酒陪笑,又是送礼献媚,既出卖了后金曾经是明朝部属的关系,又让后来的清朝统治者觉得很没有面子,所以,《太祖武皇帝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满洲老档秘录》等书在收录“七大恨”之时,都毫无例外地把这一条删除掉了。

孟森先生说过“末条以萧伯芝蟒衣玉带为恨,后来太觉其无谓”,“太祖列入七大恨中,亦自觉无事生事。后各本皆删此条,而析别条以足其数”。

七大恨是努尔哈赤反叛中央野心的工具没有任何感情因素

所谓的七大恨,通篇啰里啰嗦、混淆不清,说的都是一些不大的小事儿,但是作为极度渴望建国称汉,有着很大野心的努尔哈赤,也就拿着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去反明,都很难成立的,所以,这 “七大恨”的政治性要远远大于感情性,其目的就是为了挑起女真内部对中原的仇恨,从而实现努尔哈赤的野心罢了。


关河南望


野猪皮🐗文化不高,无赖本事倒是见长,本身叛乱是要连诛的,即使野猪皮父祖不曾谋反,但作为叛乱分子的亲属,也不是无罪的,特殊的是明朝对东北女真各部并没有遵从汉地法令,才让野猪皮有机会发展壮大反噬大明。这七大恨作为起事叛乱的根据完全不充分,也没有正义性,如果真对对朝廷处置不满,可以申诉,何必撕开伪装装的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以叛乱从事,这就说明了野猪皮🐗自己也知道好牵强,但为了造反野猪皮🐗还是顾不了那么多,说白了就是野猪皮🐗自己贪慕权力,想做辽东第二李成梁,自己信心不足,才拿对明发牢骚的“七大怨”与作为口实,蛊惑对朝廷不满的啸聚作乱!


梦旖江南月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满鞑掌握了政权,大可毁尸灭迹,挫骨扬灰,胡编乱造,古往今来,历史不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吗?不否认明朝东北地区存在着民族矛盾,满族受李家军阀压榨,有些事情是有的,但汉族百姓何尝不是?努尔哈赤寻找借口造反,迁怒所有汉族人民,实施一次次大屠杀,不分妇幼,只留工匠,这个屠夫可杀可恨!应该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峰的颜色48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是一种策略和激励手段,,,七大恨和十三付遗甲,确是事实,七大恨的原由是历代后金先祖皆以兽掳为主,以皮毛珍贵物产人参山珍为货与大明互市,换取同价之物,,,也有以大明辽东总兵官为主的大量住军,对满族各部盟的犯法乱记者是时与打!击剿杀,,,其父与叔就死于一次设计好的决杀,,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有一半是其恶意放大,以激励部将反抗大明的誓词,也开启了十三付遗甲起兵的毒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