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坏脾气,是父母“教”出来的

孩子的坏脾气,是父母“教”出来的


我的同事,莉莉,每次和两岁的女儿视频,都会哭得稀里哗啦,孩子同样也在大哭。

我在旁边看着干着急,不知道怎么安慰才好。

后来,在一次下班途中,莉莉和我说起了,她和孩子视频的事。

她说:“刚开始几次的视频,女儿不会哭,倒是我哭得厉害。后来的每次视频,女儿先会大声地哭。看着她伤心的样子,我也跟着哭了。尤其这段时间,她经常摔东西,还总是咬自己的手。总之,就是性格越来越怪,都不知道怎么管教才好?”

听到莉莉的叙述,我不禁唏嘘不已,暗自庆辛我的孩子,还是蛮乖的。

不过,这样的妈妈,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问题是,她们之间到底是孩子影响了妈妈的情绪,还是妈妈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她们的沟通能够多点愉快,少点忧伤呢?

这些问题,作为没有培训直接上岗的父母们,还是挺难回答的。

来自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咨询师,布拉夫曼博士就说:孩子和父母是一个整体,处于这个整体中的人会对彼此发挥影响。

布拉夫曼,有着50年的儿童心理咨询经验,治愈过很多没有生理病因,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的孩子。他擅长通过孩子无意识的语言、游戏、画画解读孩子内心深处的苦恼。

布拉夫曼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不在于提供“正确的建议”,而在于理解孩子症状背后的含义。

于是,他把自己多年经手过的经典案例,整合成一本书——《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除此之外,他还著有《打开心结:如何与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图画的语言:心理咨询新发现》。

孩子的坏脾气,是父母“教”出来的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英文名:The language of distress ——苦恼的语言)这本书,通过24个生动案例告诉我们: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那他们就可能会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苦恼,如果父母正确地理解了孩子的焦虑,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另外,本书也讨论了父母与孩子的情绪如何互相影响,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困境。


父母的情绪/行为,对小孩的影响到底有多可怕

书中有一个案例:12岁的曼迪,从3岁起就有髋部疼痛的问题。经过多次检查,没有发现任何病变。

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作者布拉夫曼发现,曼迪家只要有人稍微不舒服,她的妈妈都会看成疾病的信号。比如曼迪爸爸皱皱眉头,她就会给他一些止痛片。

曼迪的髋部疼痛,虽然没有查出任何病因,但是她的妈妈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会带着她到处寻医问药,让曼迪以为自己身体有问题的想法,得到进一步确认。

后来,布拉夫曼让曼迪在纸上画出,她对自己髋部的认识,结果发现她对髋部组织并不了解。究其疼痛的原因是,她接收了家人的焦虑,而感觉髋部有问题。

孩子的坏脾气,是父母“教”出来的

作者建议他们:以后就算曼迪抱怨髋部痛,要求立即去医院,家人要安慰并鼓励她,“应该再等等,疼痛可能会自动减轻。”

三个星期后,曼迪再也没有说起她感到疼痛,还开始在学校里踢足球了。

再举一个例子:

5岁的约翰,经常把幼儿园的铅笔带回家,老师用尽了各种办法,也不能纠正他的行为。在一次家长会上,他爸爸说:“我从办公室带了好多铅笔给他,家里并不缺铅笔,约翰为什么还是会把铅笔带回家呢?”老师这才明白约翰为什么会这么做了。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小孩去超市,她会悄悄地拿上一颗散装糖果,塞进嘴巴里。我和她说,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因为我们还没付钱。她理直气壮地说:外婆一直都是这么做。听到这里,我就傻眼了,这能责怪她吗?

其实,孩子们的眼睛,早已把大人在他们面前的所有言行都记录下来了,包括我们的情绪、行为、甚至细微到某一个表情。

然后,孩子便会在无意识间,重复大人的言行举止及各种情绪反应,比如恐惧、不安、紧张等。这都是由于,我们无形中通过语言或行为的方式,将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而当孩子接收到这种焦虑时,也会反馈给父母,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孩子的坏脾气,是父母“教”出来的

真正成熟的父母该有的样子

在生活中,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经常会对成人眼中稀松平常的事物表现出恐惧,比如怕狗、怕黑等等。

当孩子正处于焦虑中,这些恐惧是切实存在的,并不会因为父母的说教而“消失”。

作者布拉夫曼说: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第一步,建立和孩子之间的信任

孩子只有在信任一个人的前提下,才会敞开心扉,找到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他的感受,比如游戏、语言、画画等。也就是说,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才能真正地接近自己的孩子。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所有案例的点评,作者都在强调“他大概是觉得,我的反应包含了足够的同情,因为他似乎有了更多的勇气去说明另外一个问题。”

孩子的坏脾气,是父母“教”出来的

第二步,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

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会受到自身因素的限制。例如,我们的思想、感受、经历。

书中有一个案例,12岁的简一直有尿床的问题,她妈妈基于自己的童年,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所以,她认为这是正常的。但是,在简的心理,却是一件没法解决,又很苦恼的事。

事实上,如果我们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待孩子焦虑的方式,很容易陷入“越帮越忙”的境地。

其次,和孩子一起建立奖励体系。

罗振宇在《逻辑思维》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孩子都喜欢宠物,因为宠物可以给即时反馈。

比如小狗,你一逗它,它马上就能向你摇尾巴。

人性都是喜欢即时反馈的,何况是孩子呢!

作者建议:

在计划开始之前,就要确定达到什么分数就会得到什么奖赏,而且这个奖赏必须是孩子想要的。再就是,一旦设立一个奖励体系,就必须“严格遵守规矩”。

孩子的坏脾气,是父母“教”出来的


总结

著名诗人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而让他们愉快的前提是,先要有一个愉快的自己。

记得孩子刚出生时,孩子爸和我说:她是一个“迷你版”的你。

当初,我的理解是,她的外貌和我很相似。

看了《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迷你版”三个字,远远不止外貌相似那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我们并不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那个人,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无论好坏,都会烙印在“迷你版”的你——孩子的心里。

孩子的坏脾气,是父母“教”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