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產業立風口,新物種企業層出不窮,下一個“弄潮兒”會是誰?

一、東北地區會產生“玉米產業新生態”並引領全國玉米價格

2018 年的臨儲玉米拍賣從 4 月 12 日開始至 10 月 25 日結束,連續拍賣 28 周,成交量首次超過 1 億噸。

玉米產業立風口,新物種企業層出不窮,下一個“弄潮兒”會是誰?

玉米臨儲歷年拍賣成交情況


玉米產業立風口,新物種企業層出不窮,下一個“弄潮兒”會是誰?

2017年臨儲玉米拍賣周度成交情況


玉米產業立風口,新物種企業層出不窮,下一個“弄潮兒”會是誰?

2018年臨儲玉米拍賣周度成交情況


縱觀歷年玉米臨儲的拍賣,我們可以看到,在“後臨儲時代”,玉米產業上下游的邏輯已經悄悄發生了變化:2017 年 5700 萬噸的成交量的規律是“跌-漲-跌-漲-跌”,而 2018 年在成交量將近翻了 1 倍的情況下,成交率曲線跟 2017 年截然不同,總體呈現出“先跌後漲”的趨勢,在拍賣的最後一週的成交率居然攀升到 70% 左右,完全出乎了市場預料。

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解,價格應該受供求關係影響,市場供給大的時候,價格應該下行才對。而玉米的後臨儲時代給我們上了一堂“反規律”的課,甚至告訴我們,當人們都“齊步走”“看多”的時候,就會進化出一個“增量市場”,才會讓我們驚見1億噸的成交量和一路不停上漲的交易價格,而這,就是市場化的力量。

當然,市場是不是一直會這樣持續“多”下去,會不會在某個時刻,大家又一起“齊步走”都來“看空”,這不重要!對於大型飼料企業和其他以玉米為主要原料的企業來說,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在玉米的後臨儲時代以及無臨儲時代,整個玉米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可能的變化趨勢,以便儘早做好戰略佈局。

(一)全國玉米的種植面積與產量
玉米產業立風口,新物種企業層出不窮,下一個“弄潮兒”會是誰?

全國玉米種植面積與產量(2018年統計局校正後數據)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11月份預計,2018年玉米播種面積為6.345億畝,比上年減少0.23%。2018年玉米生產期間,部分地區在玉米生長的關鍵期遭受了較長時間的乾旱和高溫等不利氣象條件,影響玉米的生長髮育和灌漿結實,但全國整體而言光溫水較為匹配,整體天氣狀況比較適宜玉米生長。預計2018年玉米產量為2.592億噸,比上年增加0.05%。

按照今年玉米臨儲拍賣所顯示出來的強勁的需求以及玉米收購價格持續走高的態勢推理,明年的玉米麵積應該會有更大面積的增長。但是由於黑龍江 11 月份出臺的生產者補貼政策是給玉米種植者補貼 25 元/畝,而給大豆生產者補貼 320元/畝,比去年增加了 146 元/畝,這種作物間補貼的巨大差異必然會讓很多原來想改種玉米的農戶認真盤算種植效益,不會一窩蜂地全部改種玉米。明年的玉米種植面積,大部分機構的預測都是會比 2018 年有所增長,但增長幅度不會超過 0.5%,如果不發生很嚴重過的自然災害,東北三省一區明年玉米的總產量應該跟今年持平,在 1.1-1.3 億噸之間。

(二)玉米臨儲的庫存量已不足以影響市場價格
玉米產業立風口,新物種企業層出不窮,下一個“弄潮兒”會是誰?

歷年玉米臨儲庫存結轉表


截至 10 月 25 日,臨儲庫存僅剩 7948 萬噸,以今年 1 億噸的成交量尚且不能遏制玉米價格的上揚,可以預測到明年秋季農戶惜售、玉米價格看漲是大概率事件。

(三)下游行業的變化
  • 1. 玉米深加工行業
玉米產業立風口,新物種企業層出不窮,下一個“弄潮兒”會是誰?

玉米深加工企業產能示意圖


東北四省截至目前深加工行業新增產能 2455 萬噸,達到了空前的 5571 萬噸!按照 70% 的產能、70% 的出成率,每年消耗的玉米數量約為 5500 萬噸。2018年 5 月,種植業管理司曾衍德表示“我國東北四省的玉米深加工能力目前已經佔全國 50% 以上”。

  • 2. 飼養行業
玉米產業立風口,新物種企業層出不窮,下一個“弄潮兒”會是誰?

飼養企業產能示意圖

據上市公告統計,未來廣東溫氏、河南牧原、深圳金新農等20多家企業計劃在黑龍江省投資 800 億元,形成 4000 萬頭生豬生產能力。目前東北地區在建生豬養殖項目投資已經超過 615 億元,2018年底前可新增出欄 1540 萬頭。僅按照2017 年的出欄數計算,年耗用玉米也會在 1200 萬噸左右(7154 萬頭×120 公斤/頭×料肉比 2.4×玉米飼料比 60%),如果算上 4000 萬頭生豬的產能,對玉米的消耗會達到 1900 萬噸左右。

3. 小結

僅玉米深加工、飼養、燃料乙醇三個行業年消耗玉米就已超過 5000 萬噸,未來 3 年內,新增的產能將會給區域內的玉米供給帶來史無前例的影響:玉米年消耗量會達到 0.88 億噸(5500+1900+1440萬噸=8840萬噸),這已經接近東北三省一區2017產量的 80%!

這些企業為了保障生產的穩定,糧源爭奪就避免不了,而在糧源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銷區定價將一去不返。東北作為全國玉米第一產區,在後臨儲時代,整個區域的玉米產業生態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玉米市場的供給正快速由寬鬆走向緊缺。東北地區從 2019 年將重新取得玉米的定價權已經成為業界普遍共識。

對於常年在東北產區做戰略收儲的大型用糧企業,尤其是飼料企業,如果不提前採取一些必要的準備和手段,未來就有可能出現在中國最重要的玉米產區居然無糧可收的情況。

二、玉米產業鏈逆向打通已經開始,下游需求開始決定上游生產

(一)為什麼玉米產業鏈是不通的

我們總說要“打通”產業鏈,就是因為產業鏈是“不通”的。那麼什麼叫做“暢通”的產業鏈呢?那就是能夠做到“產需”對接、甚至是“研需”對接的產業鏈才算是貫通、暢通的產業鏈。國家講“供給側改革”,本質上就是要把不通的產業鏈打通,按需研發、按需生產,產業升級也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了。

玉米產業鏈之所以不通,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土地制度把耕地給“碎片化”了,先進的產品、技術和大型機械一直無法導入到種植生產環節,下游的大宗需求也因為土地過於碎片化而無法通過種植環節實現;其次就是中國的臨儲制度一直扮演著玉米交易“供需干預”和“市場化”之間的“護城河”,當下遊企業可以比較容易地獲取到糧源的時候,是沒有將產業鏈打通的動機的;再次,國家為了防止壟斷型企業出現,之前的政策不允許大型企業尤其是大型外企涉足“種糧互通”業務的,比方說益海 2011 年成立種業公司意欲貫通產業鏈,但是一年之後被勒令解散,就是因為這個領域之前在國家層面屬於政策禁區。

(二) 貫通玉米產業鏈需要哪些條件?

玉米產業鏈的斷點是在種植環節,種植環節之前,也就是農資廠家到種植者之間這段是暢通的,因為農戶作為農資的終端用戶,他們對以種子為主的農資要求主要就是能夠提高收益,這個需求被細化為了4個指標:抗性強、產量高、易收割和好賣糧。種植者的需求被上游農資廠商和研發機構全息獲知,並作為企業生產和研發的方向和目標。所以這段產業鏈不是“不通”的問題,而是中間環節太多,效率不高的問題。

種植環節之後,種植者的身份從用戶變成了“糧食供應商”,他們和糧庫都站在自己的角度關注糧價,而終端用糧企業尤其是飼料企業關注的卻是能量值。也就是說,終端用戶的需求並未被這一段產業鏈的上游種植者、甚至是中游糧庫所理睬,因此下游企業的需求並未被傳遞給整個產業鏈上游的農資廠商和研發機構。種植者和糧庫都在“割斷”或“阻礙”產業鏈的貫通,都是產業鏈的斷點,只是糧庫對產業鏈的割裂程度跟種植者相比要小一些而已。

這樣就形成兩個嚴重的後果,一是所有下游用糧企業的個性化需求由於種植者和糧庫不關注而全部被湮滅了;二是最上游的育種單位、研發機構只關注“客戶”價值,而不關心“用戶”需求。產業鏈一直處於低維度進化、同質化競爭的局面。

由此可見,玉米產業鏈的貫通是需要 5 個前提的:

1)國家政策的制定思路從“干預型”思維向“調節型”思維轉變,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

2)用糧企業高附加值的需求能夠被細分出來;

3)生物育種技術的發展水平可以實現這些被細分的需求;

4)種植者按需生產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

5)按需生產的產品可以穩定而持續地供應給用糧企業。

事實上,從國家取消臨儲政策可以看出,國家的政策制定導向已經越來越“市場化”了;第 2 點和第 3 點已經實現了或者說實現起來相對容易。而最後 2 點,則必須要有一個能以下游用糧企業需求為導向,以“資源整合”、“科技應用”和“專業服務”為手段,讓農資研發生產、作物耕種管收、糧食烘儲運銷、信息技術金融保險全面導入的供應鏈企業才可能實現。

三、生物科技的快速發展必然導致高端玉米交易從大宗玉米交易中分化出來,形成整個產業鏈新的價值和利潤增長點

(一)玉米市場是一個巨大的未被細分的市場

一頭牛、一頭豬在被宰殺之後,各個部位會被分割成幾十種不同的產品,如果把這些產品價格重新加在一起,價格會是一頭牛或一頭豬的數倍;水稻、小麥都可以因為品種自身的特性或者產地特性而被細分成無數種“子產品”,在各自的渠道和領域內大行其道。這其實就是“市場細分”或者“產品細分”的思維。

中國全國的玉米產銷量大概是 2.5 億噸,主要用於飼料、釀造、澱粉、生物製藥等領域。飼料分禽料、豬料等很多種,豬料又分為教槽料、母豬料、育肥料等等;釀造又有食物和燃料,澱粉又分支鏈澱粉和直鏈澱粉等等。存在這麼大的產銷量,這麼多的細分用途,但是所有的玉米品種在下游幾乎都被當做是無差別的產品來對待。沒有人或企業從“營養的載體”這個角度來看待玉米,所以這麼龐大的市場里居然沒有分化出來高附加值的細分市場,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規律的。

我們按照“宇宙規律”——“二八定律”來做一個非常不準確的估計,將下游企業對玉米的需求細化之後一定會形成若干個玉米產業鏈的“分支”,每一個分支都是藍海市場,假定這些分支佔全國玉米產銷量的 20%,那就是 5000 萬噸級的一個市場!這都意味著新的價值鏈和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生物科技的日益發展必然導致玉米的“單質化”“功能化”和“定製化”

隨著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破解生命密碼的基因技術作為生物技術的一個分支,發展的尤為迅猛。當“基因編輯”技術被廣泛地應用於育種領域,理論上我們可以創造或者改良出任何一個我們需要的作物種子出來。

目前我國已經在“玉米單向雜交不親和基因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項技術可以讓玉米的花絲不受外來花粉困擾,可以在轉基因相鄰地塊生產出 100% 的非轉基因產品,可以在大田玉米相鄰地塊種植完全不受侵擾的甜、糯等特種玉米,可以讓制種不用隔離和去雄,這項技術目前已經開始在生產實踐中應用,並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和推廣。

(三)用糧企業未來糧源之爭的盡頭就是散戶糧源之爭,爭奪散戶糧源,現在正是佈局的時候

對於下游大型用糧企業來說,玉米作為主要原材料,其供貨的穩定性、質量、價格波動都對企業產品的成本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產業的發展,行業競爭程度進一步加深。為了獲得更有力的競爭地位,下游企業不再滿足從糧食集散港口獲取糧源,而逐步走向產業鏈上游尋找中間環節更少、更加直接的糧源。於是就出現了下游企業向產業鏈上游開發糧源渠道的 5 個階段:

1)銷區採購階段:通過糧食貿易商根據採購需求在北方產區港口組織糧源,再把符合條件的糧食發送到南方銷區港口或者交付到用糧企業倉庫的階段;

2)北方港口採購階段: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用糧企業越過糧商直接到北方產區港口,依託港口資源自行收購玉米,然後再把糧食發運到銷區的階段;

3)產區收儲階段:基於成本的壓力,用糧企業直接到北方糧食主產區,通過跟糧食收儲企業合作,進行自用糧源戰略收儲,同時通過現貨和期貨的操作來對沖市場風險並獲利的階段;

4)利益共享階段:為了儘早獲得糧源,下游企業在糧食主產區以糧庫為依託,通過糧食銀行等形式,提供“代烘代儲”“保底+浮動”等手段服務在新糧上市時獲得糧源的階段;

5)自己做“大戶”階段:一些具有戰略思維的下游企業為了消除所有中間環節形成的利潤耗損,把自己變成“種植大戶”直接租地種植玉米,再通過期貨市場風險對沖的操作來進行風險控制的階段。

下游大型用糧企業目前的玉米採購策略,其實是這 5 個階段的混合體,尤其是通過在北方港口自行收購和產區糧庫戰略收儲相結合的方式是目前獲得糧源的主流方式。而第 5 階段的業務往往被看成是下游企業通過逆向打通種植產業鏈獲得成本領先優勢地位而採取的戰略行為。

(一)後臨儲時代的糧源邏輯

玉米的後臨儲時代,下游企業逆向抓糧源的前4個手段很可能會在某個時刻“失效”(這裡暫不探討國家政策或短期調控措施對玉米市場的影響)。舉例說明:現在下游企業或者大型糧食貿易商玉米採購的主流做法通常是當產區和港口的價格處於“倒掛”的時候,就從港口收購,當價格處於“順價”的時候,就從產區收購,當價格處於“平價”的時候,港口和產區同時收購。這是臨儲時代的玉米收購邏輯,本質上就是“銷區定價”。

玉米產業立風口,新物種企業層出不窮,下一個“弄潮兒”會是誰?

臨儲時代糧源邏輯

在後臨儲時代,考慮到深加工、飼養以及燃料乙醇等企業未來 3 年在產區的佈局,產區內部消耗的糧食就有可能超過 80% 的產量,由產區流向港口的糧食就會越來越少,“供不應求”的現象會在港口先呈現出來,那個時候就不再會出現價格“倒掛”的現象了。這個後臨儲時代最大的變化就是“產區變銷區”以及“產區定價”。在產區定價的時代,即使利用現金並提高收購價格也未必收得到糧食。因為這時產區企業對糧食的需求屬於剛需,再貴也要買;種植戶的特點是越漲價就越惜售。在這種情況下,下游企業必須要調整採購策略才能確保糧源的安全穩定。這種情況也許不會在短期內出現,但在 2-3 年內出現肯定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在玉米的後臨儲時代我們應當重新認知糧源的邏輯:糧源到底掌握在誰的手裡?

其實糧源既不在港口、也不在糧庫更不在糧商手裡。糧源本質上是在種植者,也就是在農戶手裡。

玉米產業立風口,新物種企業層出不窮,下一個“弄潮兒”會是誰?

後臨儲時代糧源邏輯

據統計,截至 2016 年底,中國經營規模 50 畝以下的農戶仍然有近 2.6 億戶,其中絕大多數戶均 5 畝左右;農村流轉土地面積超過 35%,經營 50 畝以上的新型主體 350 萬個,這對世界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數量,但對中國來說比例依然很低,而且平均每戶 100 畝的經營規模與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等國相比,也都算是小農戶。

據初步測算,近 10 年來我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的年均增速約為 3%。未來 30 年,綜合考慮土地流轉加快的趨勢和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作用,我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的年均增速有望達到 3%—4%。據此估算,到 2020 年,經營規模在 50 畝以下的小農戶仍將有 2.2 億戶左右,經營的耕地面積約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 80%;到 2030 年為 1.7 億戶,經營的耕地面積比重約為 70%;到 2050 年仍將有 1 億戶左右,經營的耕地面積比重約為 50%。

這個統計數字說明中國現階段絕大多數的糧源都在散戶手中。未來“糧源之爭”的盡頭一定是對“散戶糧源”的爭奪,那才是下游競爭企業間的生死決戰!如果不深刻認知這一點,有些企業就很可能因為沒及時應對後臨儲時代的變化並及時進行戰略佈局而在未來遭受滅頂之災。

總結

在玉米的“後臨儲”時代,隨著下游企業在北方玉米主產區大刀闊斧的佈局,生物科技和信息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玉米的供求格局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物種企業層出不窮,企業成本競爭的“決戰”一定是對散戶的糧源之爭。在戰略上儘早佈局,在戰術上儘早實踐是每一個領袖型企業家的本能。後臨儲時代的新物種供應鏈企業“美生科技”是您最適合的合作伙伴。

玉米產業立風口,新物種企業層出不窮,下一個“弄潮兒”會是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