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孩子,重在教會獨立和自主

不少家長有這樣的困惑:明明自己也下了功夫、花了時間和精力管孩子,可是孩子總是懶懶散散,於是家長們陷入了“管得越多,孩子越懶散”的怪圈。

如何正確“管孩子”?

管孩子,重在教會獨立和自主

管孩子,不能過度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常常上演:

早晨上學都快遲到了,家長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孩子依然慢條斯理起床,磨磨蹭蹭洗漱;到了夜晚做作業到10點多,家長急著催孩子趕緊寫完睡覺,擔心睡眠不足,孩子依舊我行我素,能拖一會是一會。

孩子懶散、拖延的壞習慣,很多時候源自父母管的過度。

有些父母,對孩子過度干預,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卻表現得比孩子還急,一直催促著、控制著孩子的節奏。

對孩子干涉過多,會使他逐漸產生依賴性,認為反正做不好或做不完都有爸爸媽媽幫他完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懶散的性格。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當孩子想嘗試自己做一件事時,總是以"你還小,這種事還做不了"阻止孩子,甚至會覺得他做的不夠好或是動作太慢,乾脆代替孩子把事做完。

過度保護,打擊了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孩子缺少體驗成功的機會,慢慢會覺得自己是沒用的、差勁的,喪失自信心。

對父母的依賴、遇事畏難不敢嘗試、缺乏上進心,逐漸就演變成懶散的性格。

成長路上,孩子逐漸獨立是不可替代的過程,父母不能越俎代庖。

管孩子,重在教會獨立和自主

管孩子,要講方法

很多家長也許會反駁,“孩子不管不行啊,很多事情你不說他就不做,總不能就讓他為所欲為吧。”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超限效應”,意思是做一件事超過了一定的限度,結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在管孩子這件事上,父母與其不斷地干預、嘮叨、催促,不如給孩子制定好規則,立下規矩。

許多家長“管”孩子走入了兩個極端:不是專制控制,就是溺愛放縱。

其實正確“管孩子”應當是在規矩的範圍內,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其發揮成長潛力。

規矩,不否認孩子的想法、保護著孩子的主見,但也不允許孩子無秩序地胡來;它既允許孩子享受自由,也會使孩子的某些行為受到約束。

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父母從小給他制定規矩,他才會明白,哪些行為是正確、恰當的,哪些則不是。

孩子瞭解規則,才能學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逐漸學會為自己負責,主動性就會得到提高。

管孩子,重在教會獨立和自主

管孩子,重在教會獨立自主

很多家長做了錯誤的示範,把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孩子,一切圍著孩子轉。

喊他起床、幫他整理書包、放學後陪讀、輔導功課,為孩子忙前忙後,結果反而助長了孩子的惰性。

有些時候,父母懶一點,孩子更勤快、更主動。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不要大包大攬,給他自我管理的機會。

孩子的房間亂了,提醒孩子該收拾了;孩子的小衣服,鼓勵他自己洗;有些事情,讓孩子自己擔著,比如早上賴床遲到,就要自己承擔被老師批評的風險。

愛從來不是大包大攬,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才能在成長中學會獨立自主,才不會事事依賴他人。

孩子懶散,另一個積極有效的方法是賦予責任。

人一旦被賦予責任,就馬上開始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開始產生自律,孩子也是一樣。

生活中,家長可以偶爾示弱,請求孩子的幫助,或者創造機會賦予孩子一定的責任。

比如請孩子幫忙照顧一個盆栽,讓孩子幫忙收拾碗筷等,都會讓孩子對自己更有信心,更加肯定自我價值,自然會更加努力。

因此,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給他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去嘗試和探索,孩子的進取心、積極性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激發。

管孩子,需要父母的智慧。不專制,不驕縱,適當懶一點,賦予孩子責任,更容易教出獨立自主、積極勤快的孩子。

來源 | 微言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