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現狀與發展

淺談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現狀與發展

1.1 理財業務的含義與分類

銀行理財業務是指“理財師通過收集整理客戶的收入、資產、負債等數據,傾聽客戶的希望、要求、目標等,為客戶制定投資組合、儲蓄計劃、保險投資對策、繼承及經營策略等財務設計方案,並幫助客戶的資金最大限度地增值。”可以這麼說,理財業務是一種結合客戶的想法與實際需求,聯繫現階段金融市場,將客戶的資金進行有效管理以實現最大化增值的一種業務。銀行理財業務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企業、機構或政府部門服務的對公理財業務;而另一種是為個人提供服務的對私理財業務,也稱之為個人理財業務。

1.2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起源

由於發展歷程不同,北美、西歐、中歐、亞太地區等金融市場的銀行理財業務(wealth management,或財富管理)在發展理財業務的時間上存在一些區別,現代理財業務在20世紀起源於美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30年代到60年代,是其產生時期,可以稱之為“推薦銷售”階段。第二階段是60年代到80年代,是其發展時期,可以稱之為“套餐服務”階段,如商業銀行將風險特徵不同的存款、基金、保險等產品組合起來,向客戶銷售。第三階段是90年代以後到現在,是其成熟時期,可以稱之為“量身定做”階段。自1999年11月克林頓政府頒佈《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並廢除主宰美國銀行體制多年的《G-S法》,准許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互相融進入對方的領域以來,銀行通過併購等形式已紛紛轉型成為“金融超市”,即將傳統的銀行存款、貸款與證券、基金、保險、企業年金以及理財諮詢等新興的金融業務全部整合在一起,能像超市一樣為顧客提供“一次購全”的全套綜合性金融服務。這樣,銀行就已成為全能的金融機構,向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其實質就是為客戶理財,以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而這些國家的銀行都有著共同的特點,表現為以個人銀行服務體系為依託,以量身定做的產品為業務主線,具備股票、債券、外匯以及衍生品等多重操作工具。

理財業務作為我國商業銀行新的業務領域,始於1996年,近幾年日漸興盛,並逐漸成為銀行間競爭的熱點。從總體上看,由於資本約束日益嚴格,各主要銀行都在積極推進向零售銀行業務轉型。理財業務適應了銀行轉型及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的需要,因此得到了各家銀行的高度重視。我國商業銀行辦理個人理財業務始於90年代中期,在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一些商業銀行開始嘗試向客戶提供專業化的投資顧問和個人外匯理財服務。

由於我國是分業經營,所以商業銀行發展的業務並不像國外商業銀行那樣一開始就是集合多樣化內容的,而是在本業的基礎上一步步以代售合作的方式配置一些混合類型的產品進行發展的。

1.3 目前發展階段

在國外,理財業務的發展已經較為成熟,這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是“以客戶為導向、以市場為中心”的個人理財營銷觀念;第二是多渠道全能型的服務,表現在多方式零售銀行業務、服務內容全能化;第三是細分市場,目標客戶準確;四是客戶關係管理制度健全化;五是重視加強網點員工培訓。同時國外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也表現出一定的趨勢,這分別體現在客戶結構的新變化、與個人理財迎來信息時代以及注重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上。

由於國外商業銀行是混業經營,商業銀行形成了集證券、銀行、保險業務一體的多元化戰略,國外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和可投資工具方面更加的多樣化;加之國外個人理財業務十分注重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差別化產品和服務,這也正是國外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已經相對走向成熟的表現。

在國內,商業銀行對公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內在要求。通過發展對公理財業務增加其服務項目,對客戶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可以起到優化資產、負債業務的作用。再者發展對公理財業務是我國銀行業市場化、商業化的重要途徑。不斷開放的國內金融市場和建成“一流的批發銀行,一流的投資銀行、一流的零售銀行”的發展願景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加快對公理財業務發展,實現對公業務轉型。對公理財業務在近年來已經得到我國各大銀行的逐漸重視,但是其發展還存在一些障礙,需要逐步進行克服,促進業務的成熟發展。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將客戶關係管理、資金管理和投資組合管理等融合在一起,向客戶提供綜合化、個性化、專業化服務的一類金融產品。隨著我國經濟、金融的不斷髮展,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在我國的出現是必然趨勢,水到渠成,蓄勢待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老百姓手中的“閒錢”日漸增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4元增加到2011年的21810元。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位數為6194元。隨著財富的增多,老百姓對專業化理財的需求快速增長。國家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公佈的一項調查表明,全國範圍約有70%的居民希望得到理財顧問的指導。

目前,隨著光大銀行於2011年年底宣佈推出私人銀行業務,國內已有至少11家本土銀行提供專門的私人銀行服務,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的外資銀行已經增至16家,它們以產品、服務和成熟的市場品牌迅速成為了不可忽視的競爭力量。另一方面,全國110多家各類商業銀行都已推出了財富管理服務,而財富管理面向的中高端客戶正是私人銀行業務的重要客戶市場基礎。從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開始發展,一直是趨於比較緩和的發展路線,而近些年來,該業務得到了高度重視。以2011年來說,該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銀行理財年”。這一年,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發行量從10215款狂飆到21251,漲幅達到108.04%;這一年,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創下歷年之最,收益超過5%的產品比比皆是,在整年投資市場都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可謂異常奪目;這一年,銀行理財不斷蠶食券商、信託、保險、基金等機構的市場份額和客戶基礎;這一年,銀行在貴金屬業務、財富管理業務、另類投資業務等各方面都表現出了勃勃生機。可以說,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已經得到了重要的發展。

2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總體發展特點

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呈現了三個方面的整體特點:第一,人民幣產品的投資價值顯著高於外幣產品。購買人民幣理財產品既可以享受本身獲得的收益,還可以獲得升值帶來的附加收益,這是目前其他幣種理財產品所達不到的。第二,股票、混合類產品的投資價值高於其他類別產品;第三,中資銀行的混合類產品、人民幣股票全面超過了外資銀行,雖然中資銀行以數量取勝,但是外資銀行更注重產品設計和適銷對路,中資銀行產品的收益和風險指標明顯落後於外資銀行。在設計與專業對策方面還存在不夠多樣化的缺點。

3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據近期數據顯示,受次貸危機和近幾年的國外債務危機等影響,國內理財市場面臨的難題日益顯現:理財產品出現了大面積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負收益現象,不僅中資銀行暴露出產品設計方面的缺陷,外資銀行的產品也表現出結構設計越來越複雜,產品的投資價值卻越來越不盡如人意的現象。

3.1 理財市場不規範,導致惡性競爭

在2011年,由於上半年理財產品數量激增,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加之銀行對資金的極度渴望,違規銷售、產品收益率高企引發的不正當競爭等亂象在銀行理財市場中頻現,不僅對銀行經營產生了負面影響,也使銀行系統內積聚了較大風險。對於這次現象銀監會更是以“窗口指導”的形式叫停了不規範競爭的行為。而推前些年來看可以發現,在2005年前,商業銀行推行理財業務目的並不完全是為了增加中間業務收入,而在於爭奪存款、提高市場份額。這就導致了競爭的加劇。更有一些銀行採取盲目承諾高保本收益率,甚至採取搭售儲蓄存款的方式銷售理財產品,將個人理財產品演變為變相高息攬儲的工具。再者還有一些商業銀行甚至在虧損讓利的條件下推出理財產品,以理財產品為競爭手段吸引中高端客戶、爭奪零售客戶資源。客戶資源已經成為了銀行的重大出手對象,為了爭奪更多的資金,銀行理財業務出現了違規與惡性競爭,這對於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健康發展不僅僅是一個阻礙,更是影響未來銀行理財業務走勢的重中之重。

3.2 理財人員知識結構不健全,專業的理財規劃師嚴重缺乏

理財業務是一項技術密集的服務業務,要求理財人員不僅要了解銀行的各項產品和功能,還要掌握證券、保險、房地產等行業的相關知識,熟悉各種金融產品和投資工具,同時有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豐富付操作經驗,對市場變化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以及良好的個人信譽。目前銀行理財人員知識構成較為單一,具備理財規劃師資格的就更少了。由於缺乏對個人理財業務熟悉的人才,銀行理財師隊伍建設可能成為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瓶頸。在對公理財方面,專業理財人員的缺乏使得對公理財對象的差別化服務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自2007年1月1日起中國政府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中國理財規劃師人才的稀少導致其爭奪日漸白熱化。目前各地金融機構理財規劃師已成搶手人才。06年理財規劃師持證人數不過2萬人。據統計,截至2011年11月底,全國國家理財規劃師持證人數超過30萬人。2011年中國理財行業發展報告發布稱:我國理財規劃師缺口達60萬左右,理財服務需求的大量增加進一步凸顯了理財規劃師行業的人才瓶頸。伴隨著居民財富的增加及投資熱情的高漲,這一缺口還將持續擴大。國家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約有70%的居民希望自己有理想的理財顧問,50%以上的人願意支付顧問費。這些都為理財產品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2004年以來,中國理財業務每年的市場增長率達到18%,2011年前三季度中國理財市場規模更是達到300億美元。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廣州、北京、上海等城市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已經具備擁有活躍的理財行為和較為成熟的理財理念。需求日漸增加,而我國的理財規劃師數量明顯不足。我國國內理財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一個成熟的理財市場,至少要達到每三個家庭中就擁有一個專業的理財師,在中國還遠遠達不到這一點。

3.3理財產品營銷不規範,產品透明度不高

從銀行的角度,銀行的經營必須兼具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在三者統一的基礎上尋求最佳組合。對於客戶來說,理財業務的開展考慮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風險和收益。不同的投資產品,風險也不同。銀行理財人員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根據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未來希望達成的財務目標,為客戶設計不同的投資組合,通過投資組合分散投資風險,幫助客戶實現預期收益。然而,有的銀行在推銷理財產品時,並沒有全面、清楚地告知客戶該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風險,甚至採取模糊收益率、弱化風險提示等手段誤導投資者,或者吸引與理財產品不相適應的客戶投資。這一方面是因為很多銀行的理財人員扮演的不是理財規劃師的角色而是銀行產品的高級推銷員。銀行一般會給每個理財人員分配一定的產品銷售指標,且任務的完成與收入掛鉤。指標的壓力使得理財人員必須想辦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銷售任務,很多理財人員每日所做的工作就是向高端客戶推銷產品,而非根據客戶自身情況進行理財規劃。另一方面是由於理財人員主要來自於銀行內部,運用不同類型的投資產品進行投資組合的能力有所欠缺。在中國社科院日前發佈的《2008年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中,匯豐、花旗、恆生、東亞等6家中外資銀行因理財產品的運作信息缺乏透明度而登上了報告中的“黑名單”。而外資銀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問題最為嚴重。

3.4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我國銀行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在產品的本質和特性上,吸納型和模仿型多,原創型和再創型較少。2004年以來,上海中資商業銀行推出的個人理財產品和個人住房貸款新產品等,產品結構雖日益多樣、靈活,但從產品特性看,多數產品是對外資銀行產品或他行產品的吸納、調整和模仿,原創產品較少。同時,在吸納模仿的過程中,針對市場需求再創提高的能力不高。中資銀行創新的重點主要放在易於掌握、便於操作、科技含量少的品種上,而對於科技含量多、智能化程度高、不易模仿的創新較少,現有創新產品大多是在傳統存款、貸款、票據、投資、結算、擔保等基礎上進行的創新,缺乏期權、期貨、票據發行便利等複雜的衍生金融產品和組合類金融產品的創新。如果僅僅是模仿和複製別人的產品,無法真正意義上進行創新,那隻能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難以超越。其次,由於國內銀行市場化運作的時間較短,加之市場上金融工具相對缺乏,使得現階段商業銀行對複雜金融產品的對沖交易能力欠缺。很多銀行在發售自己的理財產品時,並沒有將產品結構拆開,獨立的到金融市場中進行操作,獲取更大的利潤,而是連同本行的存款以及結構產品一起打包與外資交易對手平盤。結果,不論我國商業銀行推出何種理財產品,在這一過程中只相當於外資銀行的零售終端,始終屈於被動地位。

3.5 對公眾理財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不夠

由於我國普及性金融教育相對滯後,而且商業銀行的理財主要側重於收益的宣傳部分,大部分沒有嚴格履行風險提示義務,或者是風險提示沒有做到全面清楚,使一些投資者對於風險和收益沒有足夠的認識。客戶對於理財產品的認知還不夠成熟,未能全面樹立理性投資理念,投資風險意識比較淡薄。近些年來有不少針對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負收益”現象的投訴事件。理財產品的投訴雖然一部分是因為理財人員的誤導,實際上相當一部分都是投資者對於風險的應急能力以及金融知識欠缺導致的。其次就是在理財產品的宣傳方式上,運用傳統媒介較多,宣傳的渠道較為狹窄,宣傳的力度和效果也比較有限。

3.6 理財業務售後服務不到位

根據我國各商業銀行的實踐活動可得知,客戶表現出最為不滿以致投訴與訴訟最多的銀行理財業務主要有開放式基金業務、代理證券與保險業務、個人賬戶黃金買賣、個人賬戶外匯買賣業務等理財業務。儘管商業銀行一直在努力提高銀行自身在理財業務上的能力,但是在實際中還是存在很大的問題。首先是在投資者選擇銀行可供投資的項目時,理財人員並沒有給予投資者充分的詳細的講解,這使得大部分投資者對理財業務項目一知半解,這必然會造成一系列的投訴問題。其次,部分理財人員以完成銷售任務為主要工作目標,難以為客戶提供持續性和專業性兼顧的跟蹤服務,也沒有與客戶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和交流,較高機率導致銀行與客戶之間的業務往來缺乏連貫性。客戶很少能享有好的售後服務,甚至可以說,客戶無法真正意義上享受到理財業務的售後服務。

4 對策與建議

4.1 加強監管,規範理財市場

銀監會指出,監管部門將通過進一步加強對理財業務的監管,引導商業銀行提高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水平,穩步發展高端客戶和改善銀行客戶結構,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投資工具,不斷提高綜合競爭能力。

在完善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實行個人理財業務“規範與發展並重、創新與完善並舉”的監管原則。這要求優化監管資源的配置,根據新業務發展和監管的特點,進一步完善新業務監管體制;以風險為本的原則,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持續性監管。銀監會對理財業務發展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高度重視,先後相繼出臺了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管理辦法和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要求銀行嚴格遵循《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指引》有關研發流程、成本與收益等方面的具體規定,實現客戶分層、目標分群。4.2 優化理財人員知識結構,加快專業理財規劃師的培養

首先,商業銀行應按照《辦法》與《指引》,加強理財業務人員的管理。商業銀行應大力推行理財人員從業資格認證制度,建立理財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管理制度,完善理財業務人員的處罰和退出機制,加強對理財業務人員的持續專業培訓和職業操守教育,要建立問責制。鼓勵有才幹的員工爭取考取理財規劃師資格,提高銀行的人力優勢。其次,商業銀行應優選一批責任心強、業務熟練、對個人理財業務有濃厚興趣的精英人員,進行股票、債券、基金、保險、稅收等金融經濟專業知識的強化培訓,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銀行業務,同時具備各種投資市場知識,掌握營銷技巧,又懂得摸索客戶心理的高素質理財人員隊伍。為各類人士提供專業的理財服務。一要明確理財人員的准入門檻,選拔素質高、可塑性強的人員充實到理財隊伍中。二是要通過嚴格的、多方位的培訓,使其更為專業化。三是要明確理財人員職責,制定工作目標,將理財業務的發展和理財人員職業規劃結合起來,將理財人員個人職責、工作成績與考核獎懲緊密聯繫起來。四要與境外機構積極合作,引進國際經驗,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建立和完善金融理財執業人員自律性的行業標準、職業道德;創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從業人員資格認證體系,以規範中國金融理財業的發展,全面提升理財師的服務素質。

4.2 規範理財產品營銷,提高產品透明度

2011年11月9日,中國銀監會出臺《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明確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將存款單獨作為理財產品銷售,不得將理財產品與存款進行強制性搭配銷售。商業銀行不得將理財產品作為存款進行宣傳銷售,不得違反國家利率管理政策變相高息攬儲。利用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的行為,得到嚴厲禁止。該辦法的出臺表示了國家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的不規範已經加以高度重視,並要求銀行做好風險揭示和信息皮羅,做到“賣者有責”,在此基礎上“買者自負”最終實現“將適合的產品賣給適合的客戶”。此外還要求在應遵循風險匹配原則,合適的銷售,避免誤導銷售。此外,在增強理財產品透明度方面,新的理財產品的推出要兼顧銀行與客戶的利益。銀行作為代理機構,直接與客戶打交道。因此,不管是本行業務也好,是代理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的產品也好,都需兼顧。要增加產品在理財收益上的透明度,必須令相關的理財人員熟知每一支產品的背後運作機理和流程,以便其更為具體、靈活的向客戶推介;還需讓客戶瞭解產品的操作方式和風險度以及風險點,真正做到買者自願。

4.3加大創新力度,拓展理財業務品種,避免重複性產品

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同質性很強,且真正適合理財服務的品種不多。因此,首先,商業銀行可以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創新業務。一是加強理財產品和服務的整合。近幾年中資銀行在零售產品的整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重點仍是把信用卡構建成銀行零售業務各子系統融會貫通,集存消費、繳費、貸匯、理財於一身的理財產品,銀行信用卡中心愈加增設與發展。二是加快理財新產品的創新。產品的創新必須落實到本質上,其重點是適應資本市場的發展,具備更多的投資型理財品種。三是拓寬渠道,“網絡理財”。處於信息時代的今天,網絡作為一個最大的信息傳遞渠道。對於銀行來說是除了應該適當調整傳統媒介進行理財業務,還應尋求渠道上創新的網絡理財。以靈活多變的形式適應社會、客戶的需求。再者理財業務要在以銀行卡、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為載體進行整合提升,不斷擴展服務功能,提高技術含量。

4.4 加大對公眾理財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

第一是各網點充分利用業務資源進行宣傳。銀行員工應該樹立好積極向客戶宣傳公眾理財知識的意識。商業銀行在做好業務的同時,可以利用大眾傳媒,以視頻的方式,在電視機上多次循環播出公眾教育公益宣傳片;在網點上開闢專屬、獨立的公眾教育服務專區,並派專人專職向客戶宣傳。

第二是利用媒體形式,多層次靈活的進行宣傳。利用合作媒體等資源,從多個側面宣傳金融基本知識和該行開展教育服務活動的情況,增強宣傳效果。可以舉行一些民眾參與的活動,比如:銀行理財知識問答公益比賽等,既能提升公眾對銀行理財業務的知識的覆蓋面,響應銀監部門有關要求,有針對性向公眾普及金融知識,進行風險提示,又能充分展現了銀行以財富管理為特點的責任服務文化。

4.5 加強理財業務售後服務管理,建立理財業務的投訴處理標準和程序

中國銀監會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採取切實措施,加強理財業務營銷的合規性。最重要的在於對理財產品風險與收益的充分揭示。既要想客戶詳細介紹產品的特性,可能會帶來的盈利,又要提供理財收益的具體測算依據,向投資者充分說明可能出現的虧損情況,複雜的產品可以舉例進行情景模擬分析。理財產品的說明方面要求各項文字清晰簡潔,語言要通俗易懂,避免模糊性語言。再者,加強理財業務售後服務管理,要建立理財業務的投訴處理標準和程序。客戶投訴處理機制是保障客戶利益的重要環節,客戶投訴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構建全面、透明、方便和快捷的客戶投訴處理機制,包括處理客戶投訴流程、回覆安排、投訴調查以及客戶投訴的補償、賠償制度。這不僅有利於保護客戶合法權益,也有利於提升銀行理財產品品牌價值,更有利於提升銀行聲譽。

5 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前瞻

5.1 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重要渠道

首先,理財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最重要的一項業務創新。近年來商業銀行銀行卡、電子銀行、資產證券化、衍生產品等新業務不斷出現,而其中的理財業務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項業務創新。

其次,理財業務是在連接客戶多樣化需求的基礎上進行銀行業務創新的。我國居民財富的迅速擴張對金融服務提出了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廣度上的更高的要求,銀行自身為實現戰略轉型必然產生金融創新的內在衝動,理財業務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滿足了雙方的需求。

第三,理財業務連通了銀行內部全流程的再造,推動銀行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體系,推進包括投資交易、營銷推廣、客戶關係管理、市場細分等在內的銀行全面能力建設。隨著競爭的加劇與深化,銀行業務的利潤更多來源於對風險的管理能力。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最終路徑是發展自身的風險定價模型,對市場風險進行集約與動態管理,從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向市場積極參與者,最後向做市商與風險承擔者的轉化。

最後,銀行理財業務連通了宏觀金融政策與微觀銀行主體,理財業務對於國家金融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產生積極的作用,對於銀行來說不僅深刻地改變了銀行自身的發展路徑,也可以帶來以下益處:一是增加客戶資源。二是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三是宣揚品牌。四是獲得現金流。五是加強了團隊的士氣。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理財業務為銀行提供了進一步創新與綜合化經營的空間。5.2銀行理財業務將面臨“優化升級”

2011年,在“十二五”規劃中,將服務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提高了4個百分點。在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中,將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擺在第一位,而相對於其他金融服務類型,銀行理財業務在進行資產配置和融資服務上,具有其特殊地位。截至2010年底,我國城鄉居民儲蓄餘額達30多萬億元,年增加額在45000億元左右。目前從融資功能看,我國經濟發展需要有足夠的資本,但通過銀行信貸或是通過股票市場來解決還遠遠不夠。發揮理財業務的融資功能,通過理財安排,將居民儲蓄資金轉化為資本,不僅可以服務實體經濟,同時還可以讓投資者直接分享實體經濟發展的成果。

經過近七、八年的發展,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規模迅速擴大。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談到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時,強調了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從利差為主轉到更多的重視獲取中間業務收入,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將會有更快的推進。中國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下發《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部分服務收費的通知》,自今年7月1日起免除人民幣個人賬戶的11類34項服務收費。這可能預示,就是今後銀行傳統的基礎金融服務收費將會越來越低、越少,對銀行盈利的貢獻進一步弱化;相反,理財、私人銀行、投資銀行等相對高端的新興中間業務,銀行擁有更多或者說更大的自主定價空間,將是銀行競爭的主要領域的趨勢。隨著國內商業銀行內涵和外延的不斷髮展,可以說明銀行的服務觀念也正在加速轉型,看到了理財業務是銀行經營轉型、提升銀行綜合服務能力和整體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經有些銀行開始關注並注重銀行的理財業務的發展。

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銀行理財業務也在經歷一個“優化升級”的過程。在轉型的戰略目標清晰之後,如何以創新驅動理財業務,是決定了理財業務能否邁上一個新臺階的關鍵。目前無論是面向普通客戶的理財業務還是高端理財,遇到的最大的困擾都涉及到經營管理模式問題。怎樣建立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條線經營管理體制,解決內部的利益分配與資源配置問題形成發展合力,直接反映了銀行發展理財業務是急功近利還是立足長遠的問題,進而也直接關係到整個理財業務能否實現持續、穩定的發展。

5.2贏得競爭的策略

針對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趨勢與不足,各銀行需要有目的、有方向的進行彌補本身的不足。

(1)是要不斷的增強風險控制能力,建立核心人才隊伍。一切從風險控制出發,不斷完善內部控制。

(2)是強化成本管理,以適合銀行本身的新策略的研發來為銀行爭取更大的資源與空間。

(3)是採用更佳的方式進行理財業務的包裝與宣傳,統一的形象可以給客戶帶來深刻的印象。

(4)是加強客戶經理管理隊伍和職業操守。

(5)是力爭搶佔有利的市場地位。人才優勢是極為重要的,加強培訓,提升員工的理財水平和職業水平是贏得競爭的重要優勢。

參考文獻

[1]葛兆強、高宇輝;《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評析》[J] 銀行家 2005年11期P32-33

[2]趙詩琴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研究[J] 工會博覽·理論研究A VIEW OF LABOUR UNIONS2009年7期P55

[3]黃國平,中國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模式和路徑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2009年9月9期p51-56

[4]王在全;一生的理財計劃南海[J]出版社2008版p44

[5]張興勝,錢金葉;人民幣理財產品“熱銷”的冷思考[J];中國城市金融;2005年03期P42

[6]仲小嵐、劉新社,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淺析[J],北方經濟,2006年第二期,p48-49

[7]唐雙寧;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重要渠道;21世紀經濟報2007p32

[8]孔曉紅;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性質、風險與監管探析[J]金融縱橫,2005, [9]吳燕雁;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現狀和發展趨勢淺析《現代商業》 2010

年第5期P71-72

[10]Hortensia

von Roten;銀行業:起源——形態——神話(英文)[A];Proceedings

of the 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oney and Banking

Museums[C];200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