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的童年,七歲還在吃奶!

南氏家族在當地是一個大家族,祖先在宋代時從中原移居此地。上面介紹溫州自古以來算是一個魚米之鄉,但南老師出生的樂清縣地團村和附近的幾個村子。卻是個窮地方;地少 人多,旱災、颱風、潮水倒灌等自然災害經常發生,十年九荒, 討飯的人很多。南家到他祖父這一輩,已經中道衰落了。他的父親南仰周是個遺腹子,上面兩個哥哥能力不強,南仰周十二歲就撐起這個大家庭的重擔,憑著他頑強的毅力和不服輸的性格,總算置下了一份“小康’水平的家產.並在地方上贏得了聲譽,還一度當選為鄉長。

南懷瑾的童年,七歲還在吃奶!

有關南老師父輩。祖輩的事倩,已沒有現成的文宇資料可查,現在還健在的人也沒有幾個能說得清楚,何況那都是幾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前的事了,我不想也沒有精力把它搞得水落 石出.只是從南老師在家鄉的親屬的閒聊中,聽到片言只話.並瞭解到南老師這個傳奇式人物,生下來也並不是一個“天 才”或“神童”,如果一定要說出南老師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特點來,倒也可以說一點他的與眾不同之處。

南老師的父親到了結婚年齡,娶當地趙氏女為妻,趙氏幾年後病逝,南仰周續娶了她的妹妹,當然也稱趙氏.南家這時候人丁不旺,天天盼望著趙氏為南家添丁加口;偏偏她過門以 後,一年,兩年,三年,沒有一點生兒育女的信息。現代人提倡晚婚晚育,可在當時,過門幾年沒有生育,做媳婦的被人戳脊梁骨,那是世之常情。本來並不禮佛的趙氏,天天跑城隍廟,求神拜佛,燒香許願。大慨是她的虔誠感動了佛爺菩薩,在她二十六歲的“高齡”,終於生下一個兒子,就是南老師,為南家續了香火,但她此後再也沒有生育。幾十年後,南老師名聞海內外,家鄉老一輩的親戚茶餘飯後談起他,說他生下來後就被親友稱作“佛子”——佛菩薩送的兒子.

南懷瑾的童年,七歲還在吃奶!

父母親“晚年”得子,又是一個獨子,呵護備至,嬌生慣養,自不必說,特別是母親,更是將寵愛集於他一身.只舉一例,就可以看出母親對他是如何的寶貝.現在當媽媽的,生下孩子。很多沒有餵過一天的奶,而是讓孩子吃牛奶.早年,都是靠母乳把孩子養大、一般到了一歲多、兩歲就給孩子斷奶,吃奶吃到三歲的,都是稀罕的事;而南老師長到七歲竟然還吃媽媽的奶。那時他已經上私塾唸書,中間休息的時侯,別的孩子都是跑回家去吃一點點心,而南老師跑回家,卻要在媽媽的懷裡吮幾口奶。

父親只有這個兒子,對他自然非常鍾愛,但他的愛是另外一種形式,不是溺愛,而是嚴格的管教,該罵該打,一點也不寬容。南老師父親的“兇脾氣”.親友們至今都還有印象.一次,南老師同鄰居的孩子吵架,被對方罵娘罵祖宗,這在當地被看作是有辱家門的事。父親知道後,一氣之下,把他推到門前的小河溝裡。因為父親自己過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沒有好好 念過書.只讀過幾年私塾,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好好唸書,並不是要他去做官,只是要他能夠做到知書達理。父親除了有幾畝薄田之外.一輩子靠經商維生,他在村子裡開了個小 店.賣布、賣米、賣百貨。在傳統觀念裡,仕農工商,商人排在最後一位,但他父親卻認為,經商是世上最好的職業.生意做得好,發了財,連官府都要來攀附。他希望自己這個兒子,先好好唸書,將來接他的班,一面經商,一面過個平平靜靜的耕讀生活。

南懷瑾的童年,七歲還在吃奶!

南老師六歲開蒙,接受幾千年沿襲下來的舊式的教育,上私塾.讀四書五經.只在縣小學插班讀了最後一個年級的課. 拿他自己後來的話說,自己一輩子連個小學文憑都沒有拿到, 勉強算是小學肄業。南老師能有今天這樣的盛名,並不是生來就是天才,小時侯.聰明、機靈都稱得上,但並不是一個乖孩子,甚至可以說很調皮,很愛玩。只是父親管得太嚴了,嚴得幾乎不近人情,母親這把保護傘有時也失去了效力。這樣,在嚴格的私塾教育下,他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底子,四書五經不管懂不懂,他都能背下來,幾十年後.都沒有忘記。南老師自己也對人說,他現在“這點墨水”,就是小時候打下的基礎。

根據南老師自己的回憶,童年時代.從一歲到六歲,渾渾 噩噩,糊里糊塗,沒有太多太深刻的記憶。從六歲到十二歲,除了讀書之外,只記得自己身體非常弱.正餐不好好吃飯,喜歡吃零食;三天兩頭生病,生來是個多病的身體,什麼病都生過。十二歲以後,小病隨時有,大病沒有;傷風感冒是經常的事,但沒有生過大病,一輩子也沒有得過大病.他說,也許十二歲之前把所有的病都生過了,所以後來就不生病了。

本文節選《我讀南懷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