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抽成22%,滴滴抽成30%,倒逼商家車主退出

美團抽成22%,滴滴抽成30%,倒逼商家車主退出

最近美團將抽成提高至22%,滴滴在多數地區也將抽成提高至30%,在這麼高的抽成比例情況下,很多不堪重負的商家車主都想退出平臺,商家和車主表示這麼高的抽成是在倒逼我們退出嗎?

美團抽成22%,滴滴抽成30%,倒逼商家車主退出

美團和滴滴應該是分屬兩個不同領域的超級老大,美團佔據者外賣市場的大半江山,滴滴更是厲害佔據了出行市場的90%份額,不過兩家都是基於網絡平臺,從事中介服務的運營商,同時兩家的業務模式也是有很多相同之處:

第一,美團靠從商家的營業額中抽取提成獲得收入,滴滴靠從司機的營業額中抽取提成獲得收入,美團最近將抽成比例提高到22%,滴滴也在大部分地區將頭層比例提高到30%。

第二,兩家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都是經過了鉅額虧損狀態的,不知道網絡公司的經營成本有多高,但是兩家從商家和車主的營業額中都是抽取了鉅額的利潤的,這麼高的利潤,不知道兩家平臺為什麼還會出現虧損。

第三,兩家都搞過補貼大戰,可能兩家平臺說的最多的虧損原因就是補貼。以滴滴為例,前前後後投入了400多億資金進行補貼。這些補貼的鉅額資金,為兩家都佔領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讓兩家都成為了本行業的龍頭老大。同時鉅額的補貼,也排擠掉了競爭對手;讓自己在競爭中佔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在競爭日益減少的情況下,兩家都忙於,都急於實現盈利,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高對商家和車主的抽成比例。

美團抽成22%,滴滴抽成30%,倒逼商家車主退出

兩家平臺每天要抽取多少錢呢?

以滴滴為例,每天滴滴的訂單接近3000萬單,每單平均抽取3到5塊錢,那麼每天的收入就是9000萬到1.5億,一個月就是30到45億的收入,一年就是五六百億的收入,多吧,這夠多了吧,但是滴滴還是在虧損。美團抽成也多,不過也在盈利和虧損之間徘徊。

兩家平臺,其實都是輕資產的經營模式,美團自己沒有一家自己的餐館,滴滴也沒有自己的一臺運營車輛。在輕資產的運營方式下,對固定資產的投入很少,應該說成本和費用都是比較低的,但是網絡公司的經營成本,我們確實搞不懂,為什麼會讓兩家巨頭都虧了那麼多錢?

美團抽成22%,滴滴抽成30%,倒逼商家車主退出

也許這就是網絡經濟的特質,花很多錢在營運維護上面,花很多錢在補貼上,用鉅額的補貼擊垮競爭對手,不管怎麼樣?要承擔鉅額的費用,要實現盈利,就只有提高抽成。

但是提高抽成,就讓商家和車主負擔過重,實體店的利潤也沒有多高,毛利最多也就30%到50%左右,平臺抽22%,商家還有人工,房租的負擔,最終算下來,商家能掙幾個錢。滴滴司機也一樣,自己買車,自己負擔油錢,保險費,每天跑500塊錢,油錢,折舊,保險,就要200多,滴滴平臺再抽走150塊,到司機手裡還剩幾個錢。

美團抽成22%,滴滴抽成30%,倒逼商家車主退出

不是說網絡經濟產品不好,但是網路產品應該和實體產業相互配合,找到共同增加收入的合理方式,抽取合理利潤,這才能健康長久的發展,採取掠奪式的高抽成方式,無異於溫水煮青蛙,最後商家車主不幹了,那還到哪裡抽成。你說是嗎?歡迎留言,關注:開車打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