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桐城|吴汝纶与冀州


人文桐城|吴汝纶与冀州



吴汝纶与冀州

文|李润地 来源|衡水晚报


在衡水历史上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不是衡水人,但其在衡水所为和业绩值得深入挖掘与褒扬,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就是吴汝纶!

吴汝纶(1840年—1903年),字挚甫,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会宫镇老桥村吴牛庄)人,晚清文学家(桐城派代表人物)、教育家。同治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桐城学堂。其主要著作有《吴挚甫文集》四卷、《诗集》一卷、《吴挚甫尺牍》七卷、《东游丛录》四卷。

吴汝纶曾在衡水主政十年,其中,深州两年、冀州八年。

同治十年(1871 年)至十二年任深州知州。深州任内因父母丧事返回原籍。

光绪七年(1881年)至十五年,吴汝纶任冀州知州。“牧州(冀)八载,仁风懿泽。”“在长期的政治活动中,十分重视教育。史称‘其治以教育为先’‘民忘其吏’,推为大师……冀州任内锐意兴学,书院遂为畿辅冠。”(见《教育词典》杭州大学教育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人文桐城|吴汝纶与冀州


吴汝纶因其爱民勤政,在衡水一带口碑载道,并有三件善事载入地方史志。一是编撰《深州风土记》22卷,被清代方志界奉为近世方志佳作。二是为光复冀州信都书院,他筹银万两,延聘名师,广置书籍,并亲往书院授课,使信都书院“文风巨变,经术文采极盛一时”,为一州五县(当时冀州管辖南宫、新河、衡水、武邑、枣强)培育出一大批“发明成业,卓然能树者”。三是治理冀州至衡水间千顷易涝洼地,泽被乡里。

吴汝纶担任冀州知州后,决意改变百姓生活,造福于民。他注意倾听来自民间的呼声,经常邀请当地贤达,议论时政,征求对州内每项大事的意见是否便民利民,以定兴革。冀州一些地方缺水,部分地区是古代葛荣陂故地,成为盐碱地,较为贫困。吴汝纶采纳了众人的意见,决定开通冀衡大渠。遂报请直隶总督李鸿章拨帑金十万两,自光绪十年至十二年连续3年挑挖疏浚,修成一条南起冀州南尉迟村、北至衡水县三杜庄村,总长60余里的排沥河道,引导低地积水流入滏阳河。汛期可以泄水入滏阳河,缺水时可以引滏阳河水灌渠。并在河上建桥涵各8座,在入河处重建老龙亭闸一座。“开冀、衡六十里之渠,洩积水与滏,以灌田亩,便商旅。”(《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贺涛在《冀州开渠记》中颂到:“水既有归,田皆沃饶。今七八年,所获倍蓰所费。而夏秋水盛,舟楫往来,商旅称便,州境遂富。”既方便了往来商旅,又使千亩斥卤之地变为膏腴之田。后人为纪念吴汝纶兴修水利之功,将老龙亭闸改称吴公闸,将所修河道称作吴公渠。时至今日(已130余年),吴公闸尚存,吴公渠自滏阳新河左堤以外至桃城区三杜庄村约5公里段亦保存较好。

为了给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吴汝纶大力整顿治安,处理政事,“以听断为主”“每月结正讼狱,约在四五十起,庶冀穷民少清讼累,不为胥吏所鱼肉。”为了清查盗源,他督令各村办理联庄,实行群防群治,两年后,初见成效,四年后,监狱曾空无一人。吴汝纶在任非常尽心民事,他在给张裕钊的信中谈到:“目下境内蝗蝻迭起,凡去秋被水之处,往往皆有。旬日以来,日日逐村督捕,虽尚系初起,扑灭不难,而民间各惜禾稼,恐遭践踏,不顾虫灾,专以讳匿为计,虽严惩不改,以此疲于奔命,真有日不暇给之势。”其勤政为民,略见一斑。


人文桐城|吴汝纶与冀州


吴汝纶在冀州更为突出的贡献是兴办教育,特别是将信都书院建成了“畿辅之冠”。

清光绪八年,吴汝纶到任第二年开始,苦心经营信都书院。

经费是书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书院一切教学活动和日常事务的依托和保障。吴汝纶先即筹银12950两、钱19230缗,置地920亩(61.3公顷)。并聘请新城王树楠、武强贺涛等知名大儒相继为书院山长。

吴汝纶对包括书院在内的教育革新有重大贡献。为信都书院首创监院制,即“选其文行优长者,使监院。监各学生出入几所业勤惰。”确保办院效果。时任信都书院监院有:北方撰文有名的赵衡、以诗词著称的李谐韺等。

吴汝纶还延聘同他一样思想敏锐、崇尚先进的西学的名师主掌信都书院,为信都书院注入了新鲜血液。如:贺涛、王树楠等。吴汝纶曾著书立说:“以为‘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于彼;得其长,乃能共竟。旧法完且好,吾犹将革新之,况其窳[yǔ]败不可用?’其勤勤导诱后生,常以是为说”。(引自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1808 年—1809年,中国书店1984年版)

吴汝纶还曾亲做信都书院监院,“自建院置书籍以来,吴汝纶是首任管理信都书院图书四年之久的监院。在吴汝纶赴冀之前的三四十年间,书院书籍无人专责,第以荐绅领之,人不时来,初无常主。”同治年间,又惨遭匪人骚扰,书籍亡佚十之三四,所盛者,也残缺不全。后来吴汝纶阐明书籍的重要性,“复筹金市若干卷,置监院二人,以典其事”。后由王玉山、胡庭麟管理书籍。从此以后,为避免书籍遗失或损坏,书院制定了严格的图书管理制度,其约法三章中有条目曰:“书院之书,不许外人称贷;其读书院中者,欲读某书取某书,读某书以书易书;监院为簿记,其出纳时日;书有佚失或污损,某人读书之时责某人,否则监院任责;夏之时,勿为阴雨渗漏;秋则曝之;岁终一编次,有更代交必明。”

吴汝纶置书若干卷,与旧书合计若干,和书院先生们登记造册,从而避免了重蹈书籍缺亡覆辙之虑。由于建有一套科学的藏书、读书、用书之法,师生可以博览群书,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信都书院因有名师指导,并建立监院制度,又有充足的办学条件作为支撑,史称:“萃一州五县高材弟子”。入学书院,经过严格的管理与培养,学生学习成绩优良,成才者辈出。“连岁登甲乙榜首者数十人,而州人赵衡、李谐韺等,尤以古文词斐声于世,信都书院声名鹊起,风闻乡邑,论者为书院人才最为一时之盛。”(引自民国《冀县志》598页)如:信都书院毕业的学生赵衡,其文章当时在全国有名,曾有“南马北赵”之说(“南马”为江南马其昶,“北赵”即直隶冀州赵衡。)。赵衡著有《序异斋文集》,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李谐韺则为冀州近代教育的先驱,曾创办冀州第一所新式学校——东王家庄小学,民国期间任冀州劝学所总董。

吴汝纶在冀州期间,还有多人从其学,或与之共事,受其惠泽或影响,后成桐城古文派著名人物。师事吴汝纶及其学生成其大器者,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名单,此处略。

吴汝纶主政冀州期间,清政府腐败风行,吴汝纶在仕途尽知“今人为官发财之术”,自称“吾若欲得意,非弃吾所学而学焉,万万不可。”“不求善地,不羡美仕,等贵贱于一量,委升沉于度外,……为贫而仕。”他体察民情,政绩突出,政声卓著,历时十载,未升一级,自感进退失据,时势使然,无力维系。因此,决意弃官治学,以免遭饥寒之苦为人生最大的满足。

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当吴汝纶“时时萌归志,无意进取,……无升官之望”的时候,李鸿章将德高望重的原莲池书院山长推荐到江汉书院任教习,欲让其婿张佩纶继张裕钊之任,谁知消息传出,舆论哗然,一些学生声明要罢课离校,弄得张氏无颜继任。十月,吴汝纶到天津送别张裕钊,拜谒李鸿章,李鸿章告知莲池书院讲习无人主持,“李相极费踌躇”,吴汝纶当面请“辞冀州任,来为主讲”,进退两难的李鸿章,如释重负,欣喜不已。

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二日,吴汝纶卸冀州任,二十五日抵保定莲池书院。


人文桐城|吴汝纶与冀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