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高品質的愛

繼續推薦——《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本文分享書中關於“提高愛的質量”的內容。


給孩子高品質的愛

愛是本能,每一個家長無疑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要怎麼愛,卻不見得人人都真的懂。要理解如何提高愛的質量,首先要清楚家長不可能幫助孩子一輩子,家長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儘量讓他們自己去做;而家長要做的是“有耐心”,允許孩子把事情做得一團糟。但事實上,大部分家長要麼會在孩子把事情搞砸時大發雷霆,責怪孩子“不聽話”,要麼就為了不讓孩子出錯而大包大攬。

不允許孩子犯錯誤,要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這猶如不允許學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樣,是以暫時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長久的、內在的完善。就一個孩子來說,他內心自信平和,比謹小慎微重要;凡事有好奇心,比凡事不出錯重要;他有自我選擇的勇氣,比選擇正確更重要。

培養一個完全“聽話”的孩子是件可悲的事,當一個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處處循規蹈矩時,那不是教育成果,是生命中隱伏的久遠的悲傷。

孩子從來沒有錯,只有不成熟。用“犯錯誤”來評價孩子的某種行為,本身已是錯誤;以強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要求,更是錯上加錯。

尹建莉老師認為,家長一定要從內心認識到兒童成長需要“試誤”。孩子從生活中汲取的經驗與教訓,比家長口頭講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

“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長要理解“過失”的價值,看到在孩子成長中,他的“過失”與“成就”具有同樣的正面教育功能。

同樣,大包大攬其實也不是高質量的愛。

如果總是怕孩子有什麼考慮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慮了,一點不落地盯著他,從眼前看是在幫他,但從長遠來看,這是幫孩子的倒忙。

在我小時候,我的媽媽喜歡給我講她自己踩過的坑,她總說,這些彎路我走過了,現在講給你聽,就是希望你能吸取教訓,不要再走一次。然而事實是,儘管我聽了她的故事,但在遇到具體情況時,我仍難免會犯下和她當年一樣的錯,同樣的坑再踩一遍,同樣的彎路再繞一次,有了教訓,才能領悟到問題。

我們當然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孩子,但同時一定要有耐心等待他經歷併成長,甚至要故意給他製造一些機會讓他嚐點不用心的苦頭。只要孩子有自尊自愛的心態,有足夠多的經歷,該學會的他都能學會,該注意的他都會注意到。

同時,家長一定要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他們之所以會犯錯誤,那只是因為年齡尚幼。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家長實在沒有必要著急給孩子“糾錯”,而是要通過不斷的認可,給他們樹立自信,同時學會寬容和尊重。

欣賞孩子不是隻讚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

一個被認可的孩子,他做人做事的態度是真誠的,他不必遵守一些不自然的規則和戒條,因此不需要過虛假的生活。

那些真正幸福快樂的孩子,是那些真正獲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在生活中獲得了尊重,所以他學會了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他在生活中體味了寬容,他就不會小肚雞腸、頤指氣使、心胸狹隘;他在生活中很少受到干涉,所以他拒絕干涉,不要別人干涉,也不去幹涉別人;他被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他就獲得了把控自己的力量,不被壞習慣操縱,有力量選擇健康的東西。

有的家長會擔心,事事處處順著孩子,或者對錯誤不進行管教,是溺愛孩子,會讓孩子變得驕縱跋扈。這裡其實需要區分清楚“愛”和“溺愛”。

愛”和“溺愛”表面看來有共同要素,事實上它們不是一種東西程度上的深淺,而是完全相反的兩種東西。“愛”必定包含著自由,而所謂“溺愛”,則是披著愛的外衣的“過度管制”——過度管制的出發點可能是愛,但結果是走到了愛的反面。

只要是正常的愛,給孩子再多也不會把孩子愛壞了。

家長們不要吝嗇自己的愛,真誠地,全心全意地,全然接納不帶任何條件地去愛自己的孩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