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在皇帝中是佼佼者,但對太子的教育卻不盡人意

他先立的太子是李承乾。太宗為兒子挑選了最優秀的老師,對老師們說:“你們多多輔導我兒,給他講些老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況。我十八歲的時候還在民間,百姓的艱難困苦知道得一清二楚。後來做了天子,商量或處理事情的時候還經常出現失誤,得到別人指正後才明白過來。如果沒有忠誠正直的人進諫,事情怎能做好?何況太子生於深宮,對百姓疾苦不曾聞見,而且國君是國家安危的關鍵,更不能驕矜放縱。”他責令兩個老師要嚴肅勸諫太子,讓他從中受益。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在皇帝中是佼佼者,但對太子的教育卻不盡人意

貞觀十年,太宗對愛卿房玄齡說:“我從小就經歷過各種磨難,對天下事知道得很清楚,還擔心有考慮不到的地方。像我的這些皇子,生於深宮,見識不遠,哪裡會明白這些道理?我選擇賢良的人輔佐他們,就是希望他們經常接近品德高尚的人,將來能少犯錯誤。”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在皇帝中是佼佼者,但對太子的教育卻不盡人意

可是太子喜聲色和畋獵,生活奢靡,老師的話被當作耳旁風,竟至於幹出很多荒唐的事來。這麼一個荒唐太子,後來被廢為平民,在流放地黔州死去。接下來,太宗冊立晉王李治為太子。貞觀十八年,皇帝對大臣們說:“古代有文王的母親‘胎教世子’的傳說。我沒有工夫顧及太子的教育,但最近自從改立太子之後,每遇到一件事,總要向他講一番道理。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在皇帝中是佼佼者,但對太子的教育卻不盡人意

見他將要吃飯,問他:‘你知道吃飯的道理嗎?’他回答:‘不知道。’我就跟他講:‘種莊稼很艱難,花費了農民很大氣力。國家政策不違背農時,才能有飯吃。’見他騎馬,就問他:‘你知道騎馬的道理嗎?’他回答:‘不知道。’我就對他講:‘馬是替人幹苦活,出勞力的,要讓它按時休息,不要竭盡它的力氣,這樣才能常有馬騎。’見他乘船,就問他:‘你知道乘船的道理嗎?’他回答說:‘不知道。’我就對他講:‘船可以比作國君,水可以比作百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你將要做國君,對這個道理怎能不感到畏懼呢?’見他在一棵彎樹下休息,就又問他:‘你知道這棵彎樹的道理嗎?’他回答說:‘不知道。’我就對他講:‘這棵樹雖然彎曲,但用繩墨校正,就可加工成筆直的木材。作為國君,即使道德不高,只要多接納規諫,也能變得聖明。’”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在皇帝中是佼佼者,但對太子的教育卻不盡人意

太宗問了四個問題,李治回答了四個“不知道”。正是這個性格的李治最終把大唐江山拱手送給了悍妻武則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