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最爱的四大“黑暗小吃”!

黑暗料理原本指的是黑暗料理界的料理(出自《中华小当家》),并不是指难吃的料理。但是经过中国网民的丰富联想之后,就变成了形容由初学者或者厨艺一般的人做出的卖相非常令人难以接受的菜品和食物。

北京人最爱的四大“黑暗小吃”!

就好像棉花糖炸酱面

但实际来说,还是能填饱肚子的,只是成品的形状、色泽、味道、气味很诡异而已。就好像我们今天说的老北京四大黑暗料理。

豆汁

来北京N多年了,还是接受不了豆汁,究其原因,就是味道像泔水。

但别看它味浓,据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乾隆十八年,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乾隆皇帝命人把豆汁儿引入宫廷,并召集群臣共同品尝这民间饮品,结果众大臣喝完齐声叫好。就这样,豆汁儿同样成为宫廷饮品。

豆汁儿是北京独有的吃食儿,用水磨绿豆制作粉丝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汤水,经过发酵后熬制成的。据说,喝豆汁儿是有讲究的,首先得烫,偶尔咕嘟着几个泡的热度最好,再者必须得配上切得极细的芥菜疙瘩丝儿、淋上辣油,同时还得搭上两个“焦圈儿”,吃起来主味酸、回味甜、芥菜咸、红油辣,五味中占了四味,再加上焦圈儿的脆和香,绝配!

麻豆腐

麻豆腐其实与豆汁是同一属性,由同一种原料和方法制成,都是制造绿豆粉丝和淀粉的下脚料,用不过滤后留下去的是豆汁,布上面控干净水分的就是麻豆腐。与豆汁一样,都是经过发酵后,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酸香味。

老百姓一般会用炒的方式来处理麻豆腐,用羊油、黄酱加上黄豆或青豆以及雪里蕻炒至黏黏糊糊的,呈灰绿色,炒好后,将炸好的红辣椒油泼在上边即成。

说实话,这个还真没吃过,因为对豆汁儿怀着敬畏之心,麻豆腐也敬而远之。

炒肝

这个我能吃,配上素馅包子,幸福感爆棚。有人说,吃炒肝,不,也可以说是喝炒肝。一定要顺着碗边呲喽着喝,而且手还得顺着一定方向转着碗配合着!但其实李成儒在电视节目里面讲过,顺着边呲喽喝是穷讲究,吃碗炒肝,哪那么麻烦。炒肝名叫炒肝,其实以猪肥肠为主,猪肝只占1/3;再配上蒜作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就大功告成了。

炒肝给我的感觉并没有那么恐怖,黏黏糊糊的,其实味道还可以,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多好吃啊~

卤煮火烧

你买好一碗卤煮火烧就主食、副食和热汤都全有了。一碗卤煮火烧是将火烧和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辅之以炸豆腐片、卤汁,加蒜汁、酱豆腐汁、香菜等辅料,使火烧透而不黏,肉烂而不糟。

要说卤煮最开始是怎么来的,说法不一。一说是源于宫廷美食“苏造肉”,史料记载,苏州御厨张东官发明的一款香料炖五花肉名为“苏造肉”,流落民间就成了卤煮。但卤煮的做法并不少见,用香料调味水煮杂碎并非宫廷独有,反而是平头百姓们常用的食材遮味手段。

事实上,比起宫廷传说,从做法与卖相上与卤煮更为相似的“炖吊子”才是卤煮的近亲。山东移民带来的“炖吊子”其实就是炖煮猪肺肠的高级版,除了一个是砂锅一个是铁锅,一个炖一个煮以外,与卤煮别无二致。

其实不仅是北京的“黑暗料理”,全国很多地方的特色小吃都是如此,保持着原味,一直在被吐槽,却不能悔改,例如狗不理包子、天津大麻花、螺狮粉等等,“越臭越正宗”、“越难吃越正宗”恰恰是外地游客对这些“地方特色美食”最大的误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