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的中國書法文化與傳承歷史

中國書法與文化傳承:“字”,上面一個寶蓋頭,下面一個“子”。孩子稍長大,就要學寫字。一字一世界,一字一故事,漢字的創造、書寫、內涵都是無比的博大精深。比如一個輸贏的“贏”字的內涵就很有意思,贏字由五部分組成。“亡”字要始終頂在頭上,何時何地都要有緊迫感和危機意識;“口”字,要有良好的口才,善於表達,善於溝通。只有多讀書多識字才能傳播知識,傳播文明;“月”字,代表時間,時不待我,珍惜光陰,只爭朝夕。“貝”字,象徵財富,財富有物質的和精神的,要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而獲得;“凡”字,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一顆平凡的心態,勝不驕,敗不餒;得不喜,失不憂。能不能這樣設想,這是古代先賢對後人的告誡:只有具備了這五種意識才能走遍天下,才能常立於不敗之地,才能治國齊家平天下。很多漢字都有其來歷,慢慢被人們解密,賦予她的意義。難道這是巧合嗎,難道這是後人的豐富想象嗎?不管怎樣,我們的祖先在造字之前是有其目的和意義所在的,有待我們去品味、去解讀。


值得收藏的中國書法文化與傳承歷史


“最美中國字”在創始之初就喊出了“寫最美中國字,做最美中國人”的口號。無獨有偶、不謀而合,2017年,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親自書寫的“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與百老匯大街43街納斯達克大屏幕閃亮登場。我們身為中國人當然要把說好母語、寫好漢字作為前提。可以預見,將來許多學科會被智能化、機器人所替代,我認為書法藝術是無法模擬和複製的。馬雲先生就是這麼說的:將來很多行業有一半人會失業,唯獨藝術永存。

工作、學習、生活都離不開書寫。然而,隨著智能化、網絡化的高速發展,漢字書寫離我們漸行漸遠。尤其是中、小學生的書寫水平令人擔憂,寫出的字有螞蟻狀、雞爪式,更談不上對漢字文化的理解。好在有國家的重視和有識之士的呼籲,人們不忘初心,正在找回傳統的、原生態的東西。在這種背景下,書法的春天真的來到了。 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這個美好的春天,擁抱這個偉大的時代。

漢字是數千年來無數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民族精粹。一段時期,一種自由化思潮席捲而來,說什麼“漢字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等等。西方勢力更是遙相呼應,總想在思想、文化上加以滲透,達到顛覆中國的目的。八十年代初、中期,電腦大量使用和普及,阿拉伯數字、英文字母都能輸入電腦,而方塊字的漢字呢?看熱鬧的人不怕事多,很多人理直氣壯地怪罪漢字,西方國家更是洋洋得意、沾沾自喜。沒過多久,我國的科學家、科技隊伍努力攻關,很快地解決了漢字輸入電腦的問題。科學家王選主持研製的中國第一臺計算機激光漢字照排系統很快問世。王永民教授發明的一種完全依照漢字字形進行編碼的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成為眾多電腦用戶的好幫手。


值得收藏的中國書法文化與傳承歷史


西方國家一直排斥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不屑一顧,總想加以顛覆和滲透。而在中國近代民困國貧之時,卻到故宮、圓明園搶走我們那麼多祖先留下的文房四寶、詩書字畫;到敦煌莫高窟掠奪那麼多經書畫卷;到河南安陽廉價購走那麼多甲骨龜片。一個世紀過去了,他們不但不歸還,我們用高價贖回他們也不同意。蔣介石先生去臺灣,除運走大量的金銀財寶外,但始終不忘運走祖先留下的名字名畫等文物,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不亞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藝術是無價的,而我們的祖先為此是付出了代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