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無能的北洋政府為何能頂住壓力未割讓一寸領土給日本?

富春一凡


關鍵詞:腐敗無能、北洋政府、割讓領土、日本

北洋政府是腐敗無能嗎?未必見得。不能因為袁世凱死後北洋派系因為奪權而戰爭紛起就說北洋派系腐敗無能。

北洋政府是指以袁世凱等北洋派系掌權的政府,1913年袁世凱當選中國民國大總統,到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持續15年。

割讓領土給日本。北約政府期間,沒有和日本進行戰爭,也就不存在割讓領土的問題。

訓練中的北洋新軍

北洋派系及其背後支持勢力

北洋時期的各派系有:

見圖

日本扶持的派系有3個:段祺瑞的皖系、張作霖的奉系、閻錫山的晉系;

蘇聯扶持的派系有3個:馮玉祥的西北軍、楊增新的新疆、陳炯明的粵系;

英國扶持的派系有2個:馮國璋的直系、陸榮廷的舊桂系;

法國扶持的派系有1個:蔡鍔的滇系;


1913年善後大借款

1913年善後大借款是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以年息5釐(5%的年息)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借款2500萬鎊,分47年還清(每年約還50萬鎊),以解決政府國庫空虛問題。

5%的年息,這個借款條件苛刻嗎?大家想下自己的房貸年息是多少吧!

借款以鹽稅、關稅為抵押,並將鹽務給外國人辦理。

為什麼要將鹽務交給外國人辦理?

大清將關稅給英國人赫德管理,每年在賠付賠款和外債之後,還能夠有一些盈餘補貼財政。大清滅亡後,關稅不再給英國人管理了,可關稅收入大幅下降,曾經導致南京政府出現國庫僅有10塊大洋的局面——一個國家的國庫僅有10塊大洋,你能想象嗎?

雖然條款中有銀行團控制鹽務、關稅、不允許向其他銀行借款等條件,但這個條款有效時間僅僅是5年,即1918年結束。

南方各派反對袁世凱,貌似各種理由都很好聽,但本質就是:

南方是我的地盤,袁世凱借錢就是想擴軍奪取我的地盤。

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等南方都督都是這種心理。這也是1912年北方和南方對抗的後遺症。

五國銀行的一些條款在當時看起來是有損國權但長期看還是能夠促進作用的:

1、指定墊款用途——不給挪用。美國駐華代表衛理提到:

“準備用於鹽政和行政改革的四百四十萬英鎊”

這筆指定用途的款項,用於提高行政效率,是非常必須和有利的。

2、借款之用途由五國銀行團監視。這是執行層面問題,確保專款專用。

應該說,借款是必須的。不僅袁世凱要借,孫中山還是臨時大總統時就想借,不過西方不借而已。

雖然:2500萬英鎊的債券,9折銷售,實收8.4折(0.6%的手續費),實際借到2100萬英鎊,扣除五國先前的墊款(即先墊付給北洋政府的錢)、借款合計600萬,各省向五國銀行團借款280萬,辛亥革命期間賠償各國財產損失200萬,真正到手的款項是債券賬面價值40%,即1000萬英鎊。

但有什麼辦法,誰叫自己負債累累~~~~

二十一條是袁世凱的外交勝利

1、北洋政府之所以作為一戰勝利國,卻沒有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原因就在於北洋政府雖然對德國宣戰,但並沒有出兵控制山東。相反,出兵山東的是日本,因此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被轉移給日本,不能說是不公平。

2、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大使日置益直接和袁世凱密探,提出21條,並要求袁世凱絕對保密。但正是在袁世凱的授意下,21條被洩露,引發了美英法三國介入。

21條分為1到5號:

1號是日本接受德國在山東的權利,並增加築路權、定居權、通商權;

2號是關東州(遼東半島)租借地、南滿鐵路、安奉鐵路、吉長鐵路等權益展期到99年;日本在內蒙東部、南滿的開礦、定居、通商權利;

3號是日本獨佔漢陽、大冶、萍鄉的煤鐵事業;

4號是要求北洋政府不得將沿海口岸、島嶼割讓給他國(排斥性條款);

5號是聘用日本用為軍事、財政、警察等的顧問,向日本購買軍械。

最後日本放棄了5號要求,和北洋政府簽訂了1到4號要求的條約,即《中日民四條約》。

3、袁世凱將5月9日定為國恥日。

曹錕賄選本質是曹錕自己掏腰包發公務員工資

1、曹錕確實著急當大總統,目的是儘快一統;

2、國會議員工資確實被拖欠:每3個月只能領取月工資的70%。

3、曹錕拿自己的錢,給每個每個議員以國會名義補發5000元工資。投票議員593人,每人5000元,合計是296.5萬元。

這就是曹錕自己掏出的腰包。當然真正要掏出的錢,沒有這麼多。

至於是好,是壞,正如辜鴻銘所說的:你給我錢,照收,但照樣不投票給你。

不管如何,在名義上,國會議員拿的是自己的工資,天經地義!至於這錢的來源是國庫,還是曹錕荷包,關聯不大。


囉囉嗦嗦這麼多,也沒有回答到正題

總的來說,北洋在袁世凱之後,相互不服、相互不信任,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沒有做到相互妥協,這才導致了混戰。如果北洋直系、皖系、奉系三派團結,完全可以一統。

北洋政府時期的混亂,包括袁世凱稱帝,其實都是沒有完全搞懂立憲帝制、總統制、議會制等內在含義和操作。議會想控制總統,總統想控制議會,內閣總理又想出頭做主,看到議和、總統、內閣爭執的人,後悔了,於是要求進行立憲帝制。

搞不清,弄不懂,不知道路在合法,這就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實質。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清廷王族少壯派志得意滿,積極準備清剿叛亂,建立了自己的軍功。可是,北洋軍隊似乎不那麼聽命令,他們從北京出發後,總是到項城停留一下,聽取一下袁大帥的意見和建議,袁大帥說慢慢走,等等看,不著急。

革命黨人攻城略地,南方各省紛紛通電贊成共和,北方山西省閻錫山與吳祿貞的聯軍打敗了前來鎮壓的清軍,南北呼應,清政府岌岌可危。

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勘主動放棄了總理王大臣的職位,換取袁世凱復職組閣。1912年南北和談,袁世凱逼宮清廷,宣統皇帝溥儀遜位,袁世凱則成為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當上了大總統,將自己原來幕僚人員安排到國務院,袁世凱任職朝鮮時期的舊相識唐紹儀當了民國第一任總理,自己連襟部下段祺瑞做了陸軍部部長,徐世昌做了國務卿,孫中山的革命黨人安排了議會職位,內閣裡把水利部長,考試院院長,郵政部長留給革命黨。


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了,採取的國策依然是洋務運動的繼續,外交則是維持均勢,主要抓手是日本,原因很簡單袁世凱從擔任朝鮮太上皇開始到天津小站練兵,經歷甲午海戰和辛亥革命,日本人一直把他視為中國的代理人,所以日本盡一切努力支持袁世凱。

共和剪了頭上的辮子,卻保留了心中辮子,北京依然有個紫禁城,裡面住著皇太后和皇帝,袁世凱住在中南海,兩家人距離不到兩塊錢,於是他們走到了一起。袁世凱終於有了稱帝的勇氣,日本人開始配合鼓吹君主立憲制適合中國,袁世凱的國務卿張世昌,內閣總理段祺瑞,南京都督馮國璋等都表示反對,這些北洋的精英們看到了民意,看到了時代趨勢,看到了自己的前途。

日本人開出了條件,支持袁世凱稱帝,前提是日本人控制洪憲王朝的黨政軍機關,日本人為顧問,滿洲的鐵路和礦產及移民特權,同時還提出了領土要求。袁世凱自從李鴻章手裡接管清廷內閣,就對喪權辱國和不平等條約心有忌憚,畢竟袁家列祖列宗沒有人當過漢奸,自己也是有中華文人的道德底線,於是出讓部分無關緊要的東西,自己反正暫時開發不了,但是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土地寸土不讓。



袁世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手下東北張作霖,江浙馮國璋,山西閻錫山等都是這樣執行的。袁世凱稱帝,倒行逆施,舉國討伐,鬱鬱而終。黎元洪和馮國璋相繼繼任總統,段祺瑞執政府執政,日本人加大對北約政府壓力,尤其是一戰後日本一越成為世界五強之一,在巴黎和會上北洋北京政府與廣州政府派出聯合代表出席,準備以戰勝國身份廢除德國簽署不平等條約,可是日本人提出了日本來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力,中國代表團總代表顧維鈞進行有力有節的鬥爭!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中國駐美公使作為本國政府的全權代表赴法國參加巴黎和會。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在和會上卻處處受到歧視,而軟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團在和約上簽字。國內由此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顧維鈞的好友肖克儉在凡爾賽宮廣場舉火自焚,顧維鈞最終不顧政府指示,在和會上拒絕簽字,成為代表中國向世界列強說“不”的第一人。



(一)中國在和會的席位由原來的五人被削減為二人。

和會主席克列孟梭:顧,我注意到你一直站著,請坐下。

顧維鈞:總理閣下,我不能坐。

克列孟梭:為什麼?

顧維鈞:我是中國兩個席位以外的第五代表,我沒有資格坐下。

克列孟梭:法國一向主張貴國擁有五個席位,但是,僅是法國的支持是不夠的,我們已經做了最大努力。作為和會主席,必須考慮到大多數國家的利益。

顧維鈞:總理閣下,你說的對,但是不能以犧牲他國的利益作為前提,這是和平會議,它應該是公正的、平等的

克列孟梭:威爾遜總統總是跟我提起你,他對你讚不絕口,有你這樣的年輕人,中國的未來大有希望。

(轉向陸總長)總長先生,你同意我的看法嗎? 陸總長:當然,總理閣下

克列孟梭:喔,你看,年輕人,你使大家都不敢坐下。那麼,怎麼樣才能讓你坐下呢? 顧維鈞:中國應該獲得五個席位。

克列孟梭:年輕 人,我非常欣賞你,你能把這幅漫畫送給我嗎?(拿起顧維鈞的漫畫)我這裡還有很多別的漫畫,你是第一個把我畫成老虎的人。

(二) 談判會上與日本精彩論辨 顧維鈞:“請允許我在正式發言之前給大家看一樣東西(出示牧野掉落的懷錶)。



進入會場之前,牧野先生為了討好我,爭奪山東的特權,把這塊金錶送給了我。

牧野:我抗議,這是盜竊!中國代表偷了我的懷錶,這是公開的盜竊!無恥,極端的無恥!

顧維鈞:牧野男爵憤怒了,他真的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錶,那麼我倒想問問牧野男爵:你們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個山東省,山東省的三千六百萬人民,該不該憤怒呢?四萬萬中國人民該不該憤怒!請問日本的這個行為算不算是盜竊?是不是無恥啊?是不是極端的無恥!?

(英國首相喬治:威靈頓·顧是一隻智慧的老鼠吧?)

(美國總統威爾遜:一個充滿鬥志的諸葛亮。)

顧維鈞:山東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中國的聖者孔子和孟子就誕生在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猶如西方的耶穌。山東是中國的,無論從經濟方面,還是戰略上,還有宗教文化,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英國首相喬治:一個真正剪掉辮子的中國人。)

(美國總統威爾遜:對中國觀點最卓越的論述,今天晚上整個巴黎都會談論他。)

顧維鈞:尊敬的主席閣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很高興能代表中國參加這次和會。我自感責任重大,因為我是代表了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在這裡發言。剛才牧野先生,說中國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戰勝國,這是無視最起碼的事實。請看(出示照片)戰爭期間,中國派往歐洲的勞工就達14萬,他們遍佈戰場的各個角落,他們和所有的戰勝國的軍人一樣在流血、犧牲。我請大家再看一張在法國戰場上犧牲的華工墓地照片(出示照片)這樣的墓地在法國在歐洲就有十幾座,他們大多來自中國的山東省!他們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贏得這場戰爭,換回自己家園的和平和安寧。因此,中國代表團深信:會議在討論中國山東省的問題的時候,會考慮到中國的基本合法權益,也就是主權和領土完整,否則亞洲將有無數的靈魂哭泣,世界也不會得到安寧! 我的話完了,謝謝,謝謝!

(三)與美國、日本在餐廳的談話 牧野:顧先生能來,我深感榮幸。



美國代表團顧問威廉士:為我們的友誼和合作乾杯。

(顧維鈞舉起酒杯嗅了嗅),笑道:今天我們三國談判的主題是什麼?

牧野:今天請顧先生來,只是再次表明日本政府和我本人的誠意,日中兩國合作是有前途的。日本對山東沒有領土要求,日本只是想更好的與貴國進行經濟合作。

威廉士:山東主權還是中國的,日本只是獲得一些經濟權利。

顧維鈞:就好比一個警察撿著錢包,他把錢揣進自己腰包,而把空錢包還給主人。 牧野:顧先生,我們只是政府的外交官,應奉命行事。

顧維鈞:(喝完酒杯的酒)謝謝,我吃得很好。(起身離開)

(四)與美、英、法交涉方案



喬治:請問中國代表:你們究竟喜歡你們政府和日本簽定的解決方案包括二十一條,還是喜歡剛才美國總統提出的方案?

顧維鈞:這兩種方案我們都不能接受。

陸總長:這點,中國備忘錄已經講得很明白。

威爾遜:我理解你的意思,我願向你們保證和會結束後,國際聯盟將調整中國的要求,維護國際間的公平。

顧維鈞:當然,國聯的創建雖是一件好事,但是到那時,是否比現在好還很難說。

喬治:請中國代表相信,歷史是在朝前邁進的。 顧維鈞:我要特別提醒諸位注意,日本的野心。

日本人的野心,如日本田中奏摺所陳述的那樣:



確立以滿蒙為侵略擴張基地的戰略。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則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是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

確定以美、蘇為假想敵國。

“然欲以鐵與血主義實保中國東三省,則第三國之阿美利加必受支那以夷制夷之煽動起來而制我,斯時也,我之對美角逐勢不容辭”“將來欲制支那,必以打擊美國勢力,為先決問題”“中國為獨立計,不得不與美一戰”“將來在北滿地方比與赤俄衝突。”

歪曲歷史,否認中國對滿蒙之主權。

“所謂滿蒙者,依歷史,非支那之領土,亦非支那之特殊區域”“中國此後如有機會時,必須闡明其滿蒙領土權之真相與世界知道;待有機會時,以得寸進尺方法而進入內外蒙,以新其大陸。” 提出要盡力擴大日本在滿蒙的權益。 包括鐵路建築權、土地商租權和交通、外貿、金融權,以及在滿蒙的各個部門設日本顧問或教官。

改變滿洲鐵路經營體制,欺騙世界輿論。 “南滿鐵道之一舉一動往往而累及內閣,皆因南滿鐵道之組織雖為半官半民,其實權皆操諸內閣之手,是每每欲發展於滿蒙之時,國際間每不滿南滿鐵道公司為一經濟公司,而竟看作政治的純然機關。”“故擬南滿鐵道公司根本變更,將南滿鐵道公司之附帶事業中,擇其利多益大事業悉數提出為獨立公司,暗附南滿鐵道公司之勢力而急進滿蒙……為帝國使命而猛進。”


唐俊龍55398571


要談論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北洋政府?

1912年1月1日民國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由於實力不如北洋派的袁世凱,通過談判,以袁世凱逼清廷退位為條件,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1913年10月6日,通過選舉,袁世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總統,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系分化成,皖系,直系,奉系,三大系也先後執政,直到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東北易幟結束,從13年――28年是北洋政府執政時期。

說北洋政府腐敗無能,這也確實是現實,為了各自利益打來打去,民不聊生,但要知道,就像一個人剛大病初癒,就想要他生龍活虎,朝氣蓬勃怎麼可能呢?總得調養調養,恢復恢復吧!大家不知有沒有在委屈中求生存的體驗?北洋政府就是在委屈中求.生存著的,滿清簽定了那麼多不平等條約,那麼多外敵環繞,每一個都不好對付,特別是題中提到的日本,更是虎視耽耽,亡我中華之心早己有之,可北洋政府硬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虛以委蛇,周旋在各敵之間,沒有像滿清一樣喪權辱國,丟失一寸國土,其功績還是有目可睹的。

袁世凱後期,日本趁一戰打的正熱,搞了一個《二十一條》,妄圖獨霸中國,當時形勢是非常嚴峻的,不答應可能招來日本全面出兵,各帝國又在歐洲打的一團糟,無暇中國之事,袁世凱採取拖的戰術,經過4個月的談判和抗掙,再加拖延戰術,再加外部環境又有所改變,日本不得不放棄了,以後日本又採取威逼利透的方式,找過段祺瑞,吳佩孚,在事關民族大義上,他們卻堅守了底線,沒有讓日本的陰謀得成。

事實上北洋時期也是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社會也比較開明,制度上也可圈也點,三權分立,司法獨立,外交獨立,權力受到制約,這也歸功孫中山初創民國時制定的《臨時約法》,但北洋政府能貫徹也是值得讚賞的,歷史上的北洋政府被醜化了,不但沒丟失土地,1919年11月17日徐樹錚還率軍收復了外蒙和唐努烏梁海,這是多麼大的功績啊!日本急急在31年就發動侵華戰爭,這和當時中國經濟發展

過快也是分不開的,日本怕中國強大後,沒辦法再實施侵略了。清廉的段祺瑞,愛國的吳佩孚,重視教育的楊森,易幟的張學良都是有操守之輩,北洋政府還是有功績的,不知大家有何高見?





雪上長留馬行處


誠邀,如題。北洋政府由於軍閥混戰而一直為史學家所詬病,但是神奇的是,北洋雖然混亂,但是卻始終沒有向日本屈服割地賠款,反而收回了外蒙古以維護國家領土統一完整,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北洋政府是指中國自清帝退位後到國民政府建立前中國主權政府。北洋政府由袁世凱創立,由於支持其政府的力量多來自北洋新軍,故而稱其為北洋政府。雖然袁世凱為了稱帝,與日本簽訂了二十一條,但是實際上袁世凱從沒有打算聽日本的話。歷史上的北洋政府從來沒有割讓過任何一塊土地,這是為什麼呢?小編以為原因有二

其一,日本實力不夠

由於日本工業化時間較短,而發展很不均衡,再加上一直和俄國在東北對峙,甚至發生戰爭。因此日本雖有外交上對北洋政府的壓力,卻無全面侵華的實力。再者國際大環境也不會允許日本獨吞中國,是以日本雖然不斷叫囂,實際上對北洋政府並沒有實質性威脅。

其二,中國國力的恢復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中國正好出於民族資產階級的黃金時期,由於政府的立場轉變以及列強忙於歐洲內戰,資產階級發展很快,中國國力有了一定得提升。所以北洋政府有底氣對日本人說不!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不要拿“未割讓一寸領土給日本”這樣抽象概念來為北洋政府評功擺好。我手裡有北洋段祺瑞政府委派所謂收復外蒙古的“功臣”漢奸徐樹錚做指揮和日本簽訂的秘密條約《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實施之詳細協定》、《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等出賣國家領土主權的賣國行徑資料。所謂“共同防敵”,是指十月革命後的蘇維埃俄國。當時,國際帝國主義武裝干涉俄國革命。日本企圖乘機侵略俄國,並獨佔中國東北地區。“協定”的主要內容是:中國與日本採取“共同防敵”的行動;日本在戰爭期間可以進駐中國境內;日軍在中國境外作戰時,中國應派兵聲援;作戰期間,兩國互相供給軍器和軍需品。通過“協定”,日本派出大批軍隊順利進入中國東北,日本迅速取代了沙俄在東三省北部的侵略地位,讓中國面臨被日本獨佔為附屬國的危險。這樣引狼入室最終讓日本成功達到了全面佔領東北的賣國條約,難道不比“割讓一寸領土”的賣國行為嚴重千萬倍嗎?(圖片截圖自三聯書店《中外舊約章彙編》為壓縮數據量便於上傳,縮短了圖片尺寸,中間部分條款做了省略,請見諒)



ttxs789


我覺得很重要原因就是國內民族意識的覺醒。大清時候國內老百姓根本不關注國事,國家亡了也不在意。也就少數知識分子精英有愛國思想。

但是到了民國時候,民族意識已經覺醒了。普通民眾也開始關注國事、反抗外國入侵。這都得益於清末孫中山等革命家的大力宣傳。

比如五四運動,就是一次影響巨大的反帝愛國運動。全國各地的群眾都參與了。不僅僅是知識分子、學生,連普通的勞工也參與了五四運動。這在清朝都是沒有過的。

到了抗日戰爭時候,甚至很多名聲不佳的軍閥(如川軍),都成為了抗日主力。這都是源於底層士兵、軍官的推動。

有了各階層民眾的支持,北洋政府也有底氣拒絕日本人的無禮要求。

另外,還有美國的快速崛起,抵制了日本的侵略。


國史拾遺


腐敗無能看要從哪方面說了,軍閥連年混戰,為了個人利益互相征伐,民不聊生,稱其為腐敗。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當時的軍閥是沒有慫人的,內亂可以,外族插手不行!

就說北洋三傑中的北洋之虎段祺瑞吧,在北洋任政府總理任期,人稱"六不總理",說的是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可謂北洋中難得的清廉人物。九一八後,日本人曾讓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祺瑞嚴詞拒絕!


另一個,當時的國際形勢制約日本,列強在中國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在中國保持一種平衡,日本一戰後佔領青島,反倒在列強的壓力下被北洋政府收回!可以說當時的日本軍力還不足以壓迫北洋政府。


七魚歷史


北洋政府1912年成立後,世界列強侵吞中國野心不死,真可謂中華民族危亡矣!沙俄和日本在東,北部邊境地區屢屢製造或是挑起事端,英國侵略者也不斷從印度出兵,武力干涉西藏。法國也開始往越南增兵,企圖武力侵戰雲南,廣西。

袁世凱因1916年稱帝失敗死後,當時的中國,已經沒有人能代替袁世凱的位置,來完成中國的統一大業。從此,全國開始陷入兵禍連連的大小軍閥混戰的泥潭。

但是,在這場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的血腥內戰中,還是感覺到了一種十分充滿苦澀的進步,就是這些軍閥們改變了封建傳統的遊戲規則,只要對手承認失敗,宣佈下野,就不再趕盡殺絕,能使對手的生命財產得到保障。也正是這種北洋特色的均衡政冶模式,在當時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政冶舞臺上,始終是那幾張熟悉的面孔。如,段祺瑞,吳佩孚,馮國璋,張作霖,黎元洪幾位。但更值得慶幸的是,這幾位不僅僅是繼承了中華民族禮,義,廉,恥的傳統美德,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不屈精神的民族氣節,都有一副家,國,天下的胸懷,他們也是名垂青史的“中華英豪"。有三位我們要更加銘記

一:在這裡,我們首先不能忘記的就是英年早逝的蔡鍔將軍。

1911年,29歲的蔡鍔就任“雲南軍都府"總督後,在革除弊政,整頓財政,裁減軍隊,興辦教育,開發實業,更改人事同時,在《五省邊防計劃》序中一針見血指出,“英窺西藏,法窺滇黔桂粵之謀日迫,邊陲多固,危機己伏。若屏藩不固,國將不國。"因此,蔡鍔疾呼滇,川,黔,桂,粵,五省實行軍事聯合,以方便隨時抗擊英法侵略者將要發動的侵略戰爭,來保衛新生的政權。

二:段祺瑞

在袁世凱同日本簽約21條中的12條時,袁世凱的骨幹成員都心知肚明,若不簽約,中日此時開戰,中國將毫無勝算。但時任陸軍總長的段祺瑞表示堅決反對簽約,並表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會議發生激烈爭吵後,段祺瑞暗中調動軍隊,向日本施加壓力。

在段祺瑞的支持下,徐樹錚將軍派軍隊派駐蒙古各地,如恰克圖,烏里蘇雅臺,科布多,唐努烏梁海等地,完成了對外蒙古的收復。孫中山因此讚揚徐樹錚,“徐收回蒙古,功實過於傅介子,陳湯,公論自不可沒"。

三:張作霖

1927年6月18日,北洋政府的最後一屆內閣組閣後,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成為民國的最高統治者。在位期間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與威逼利誘,拒絕簽訂不平等條約。,

北洋政府能抵抗住日本分疆裂土的陰謀,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國際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爭霸的是英,法,俄,日,德,美六國。戰後德國戰敗,沙俄滅亡,法國則忙於醫治戰爭創傷和處理歐洲事務,因此在亞太地區便形成了英,美,日三國角逐爭霸的局面。在華盛頓會議後,在承認美國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佔優勢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戰後帝國主義列強在亞太地區新的國際關係結構後,被′稱為″華盛頓體系。由凡爾賽體系和華盛頓體系構成的帝國主義關係新格局,標誌著帝國主義戰勝國完成了全球範圍內對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史稱"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因此暫時緩解了它們的矛盾,鞏固了他們既得利益。20世紀3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政冶經濟危機的加深,德,日先後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形成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該體系開始局部瓦解。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該體系徹底的崩潰。

所有這些,“事實勝於雄辯的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軟弱就要被欺凌"。因為我們國家曾經的落後與軟弱,,才屢屢遭受屈辱與恥辱,不得不一次次忍受著國家與民族利益被出賣的巨大傷痛,既使我們再憤怒與無奈,也只能強嚥下去一次次的辛酸血淚。


相忘江湖71941665


不知從何時起,有些人將“洗白”的標的物轉移到了北洋政府。

什麼是“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又稱北京政府,指的是民國前期(1913-,1928)由袁世凱等人組成的政府,與孫中山領導的“廣州政府”相對應。

下面再看看這個北洋政府的“愛國行動”:

段祺瑞(曾經擔任“總理“)上臺後,對外順應日本帝國主義的意志,對德正式宣戰;對內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憲法)和國會,企圖以武力統一中國,建立皖系軍閥的獨裁統治。

為了擴充勢力,段祺瑞政府多次向日本借款,總數為3.86億日元,以鐵路、電訊、礦產、森林等作抵押,放手出賣國家主權。

1918年,段祺瑞與日本簽訂了《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等條約,使日本在中國取得了駐兵和軍隊自由出入中國東北與蒙古的特權。

隨後,大批日軍開進東北,迅速取代了俄國在東北的侵略地位。這個舉動比割讓領土更加屈辱,更加令人痛恨。

再來看所謂“收復外蒙”:

1911年11月,一小撮蒙古分裂主義者在俄國的策動下,發動叛亂,宣佈外蒙“獨立”,並與俄國簽訂了《俄蒙協約》、《商務專條》、《通商章程》等一系列條約,將外蒙的主權和資源大量出賣給俄國。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多次致電外蒙王公活佛,要他們取消獨立,勿為俄國利用,並拒不承認《俄蒙協約》。

但後來的北洋政府卻與俄國妥協,簽訂了《中俄聲明》,雖然確認外蒙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但又允其“自治”,中國不得在外蒙駐軍,這實際上承認了俄國對外蒙的控制權。

此後,俄國又在黑龍江呼倫貝爾地區策動叛亂。1915年11月,在俄國的壓力下,北洋政府又與俄國簽訂了《呼倫條約》,使俄國獲得了在該地區的各種特權,而中國軍隊非經俄國允許,不得入內。

那麼,收回外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917年,十月革命後,列寧政府主動放棄了俄羅斯與北洋政府簽訂的有關外蒙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並非北洋政府的功勞。

這樣的政府還要歌功頌德追捧嗎?罔顧事實,顛倒黑白,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閒看秋風999


這不得不說清朝豬的一面!當時的國際勢力錯綜複雜,各國之間矛盾重重,只要利用得好完全就可以讓他們相互制衡然後安然置身事外。因此,與其說清政府孱弱不如說是清朝缺乏戰略外交家。

在當時的國際環境裡,日本與俄國是側重於搶國土的;而英國跟法國是想要搶錢的;美國德國是想要給這幾個國家添亂的。這是三股分屬不同的國際勢力,相互各懷鬼胎,盤根錯節,然後實力上還不相上下。而北洋政府就能很好的利用這些國際矛盾,並在矛盾當中左右逢源,進而全身而退。

比如,我們熟悉的一個人,張作霖這是北洋軍中特別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與日本的談判中就充分利用了蘇聯來給自己當擋箭牌!由於蘇聯與日本都在爭奪遠東的控制權,因此這兩國都害怕這塊肥肉會掉到對方手裡,既是自己吃不到又怕增強了對手實力。所以才會相互制約著。張作霖在這時候的對日外交手段就是既不完全絕了對方,同時威脅倒向蘇聯。反過來對付蘇聯也是這個辦法。日本擔心逼得緊了反而使得張作霖投降蘇聯,反而是縫了嫁衣送蘇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