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當和尚,又是道士,他的書法一般人看不懂

既當和尚,又是道士,他的書法一般人看不懂

清代的陳鼎在《八大山人傳》中說:“八歲既能詩,善書法,工雕刻,尤精繪事。”黃賓虹:“書法第一,畫其二也。”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是明末清初的書畫家,其繪畫和書法成就頗高。八大山人晚年從事書畫創作時,使用了“八大山人”的落款,可以認為這是他書法自成風格的轉折點。八大山人的一生,都在不斷探索書法,青年與中年時期善於臨摹和學習成名書法家的書法藝術風格,例如黃庭堅、歐陽詢和董其昌等書法名家,對他在這一時期的影響比較大。這些也為其後來別具風格的“八大山人體”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既當和尚,又是道士,他的書法一般人看不懂

王公貴族出身和傳統的書畫世家為八大山人研究書畫藝術提供了搖籃和沃土。在這樣的條件下,八大山人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來研究書畫技藝,這為他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現存八大山人的早期作品數量少,多數出現在題款、跋語和詩文當中。觀察其早期作品,可以看出八大山人在書法上涉獵面較廣,作品中出現了篆、楷、隸、行等字體,形式多樣,但尚看不出自身的書法風格,能夠從中看出字體表面看出其淵源,有哪些是出於歷代書法名家之手,表明了他早期的對書法的勤奮學習。

既當和尚,又是道士,他的書法一般人看不懂

八大山人鍾愛黃庭堅的作品,多幅作品和黃風格十分相似,數量也比較多。明末清初時,董其昌書法盛行一時,八大山人也在學習董的行伍當中,除此之外,董其昌的禪宗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八大山人,這也是他學習董其昌書法的重要原因。

既當和尚,又是道士,他的書法一般人看不懂

早期的八大山人,對書法繪畫十分喜愛,這和他的家庭條件是分不開的。其祖父、父親、族叔都對書畫知識以及創作研究頗深,加上他和王世貞、文嘉等著名書畫家有著密切的來往,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為八大山人青年時期仕途破滅轉向書畫創作打下了雄厚的基礎。明王朝覆滅後,八大山人進入仕途的希望破滅,為躲避災禍,只好削髮為僧。這一時期,他有更多的時間來充實自己的書畫學習。

既當和尚,又是道士,他的書法一般人看不懂

《傳綮寫生冊》是這一階段產生的重要作品,除了繪畫之外,在詩句和題跋上表現出的書法類型,兼具楷、隸、行三種字體。楷書深受歐陽詢的影響,有歐字的挺拔險勁;隸書帶有漢碑風氣,筆畫沉著有力;行書風格則學二王,用筆灑脫自然;草書張弛有度,體現了八大山人過人的學習能力和書寫能力。

既當和尚,又是道士,他的書法一般人看不懂

八大山人在晚年還俗,表現出對佛門的淡漠和董書的睏倦。他在60歲之前廣泛學習了各種書法,每一家書法都基本上掌握了其中的精髓。類似於黃庭堅和董其昌以及歐陽詢的書法,既掌握了歐字用筆的方勁,結體險峻的特點,又深得董書“淡漠空靈”的韻味以及黃的佈局爽性,伸放手腳的特點。這段時間,可以說是八大山人厚積薄發之際,開創自身書法風格之路的最後一公里。

既當和尚,又是道士,他的書法一般人看不懂

八大山人行書《劉伶酒德頌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