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为何遭到乾隆皇帝讨厌厌恶?

军机处和珅中堂


乌拉那拉氏出身于满族八大姓之一的那拉氏,在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中,出过好几位皇后,现在的满族中的“那”姓,也是源于那拉氏。

努尔哈赤的大妃(相当于皇后)阿巴亥,雍正皇帝的孝敬宪皇后,都是乌拉那拉氏,雍正帝在位时,也给儿子弘历封了一位乌拉那拉氏的侧福晋,弘历的嫡福晋是富察氏。

嫡福晋富察氏与弘历感情最深,弘历即位后,她也顺理成章的上位成为皇后,与乾隆二人感情深厚。

侧福晋乌拉那拉氏在弘历即位后被封为娴妃,直到十年后才被封为贵妃,可见这段时间的乌拉那拉氏并不受宠,侧福晋作为皇帝的原配之一,在皇帝继位时,大部分一上来至少从贵妃做起。

乌拉那拉氏一直没有生育,不曾受宠,她只好多走太后路线,把皇太后钮钴禄氏孝敬的挺舒服,没办法,这段时间乾隆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富察皇后身上,然后就是贵妃高佳氏,乌拉那拉氏几乎没有存在感,苦熬宫中岁月。

乾隆十年,高佳氏去世;乾隆十三年,皇后富察氏去世。乌拉那拉氏在皇太后那里的投资开始起作用,她终于熬出了头。

凭借皇太后钮钴禄氏的大力推荐,再加上自己的出身和资历也都在那里明摆着,乌拉那拉氏坐上了皇贵妃的宝座上,摄六宫之事。

但这时候,另外一个强力对手也开始涌现,她就是刚从嫔晋级的令妃。

乌拉那拉氏把握住了机会窗口,在两年后的乾隆十五年,终于登上继皇后的位子。

乾隆皇帝对她在之后的岁月里,也还不错,短短几年中,她迅速生下了二子一女,站稳了脚跟。她多次陪着乾隆皇帝和皇太后东南西北四处巡视游玩,在后宫的管理方面也都没出什么差错。

但乌拉那拉氏的性格比起乾隆钟爱的富察皇后,肯定还是有差距的,有了心目中的“白月光”做比较,乌拉那拉氏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并不突出,虽然她被“废黜”的具体原因无从得知,但至少可以判断出,她的性格脾气并不是那种比较内敛的类型,以至于触了乾隆的霉头。

乾隆三十年的一次南巡中,乌拉那拉氏和魏佳氏共同作陪,史料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

记载中只显示“忤上旨”三个字,并没有详细介绍乌拉那拉氏究竟与乾隆皇帝产生了怎样的矛盾冲突,但很显然,尤其是在她自行剪掉自己的头发之后,乾隆动了雷霆之怒,把她一个人先行打发回了北京城。

据说当年乾隆南巡时看中了几位汉族美人儿,想纳入后宫,遭到了乌拉那拉氏的激烈反对,不惜与乾隆产生了语言上的正面冲突,让乾隆的面子很下不来台。这倒罢了,乌拉那拉氏在一气之下,热血上涌,居然还交掉了自己的一绺头发,以示抗议,这是个完全可以上纲上线的举动。因为按照满族的俗例,妇女剪头发是一种非常“丧”的诅咒行为,这象征着家里死了男人,你守着乾隆这样发泄自己的情绪咒乾隆死,也无怪乎乾隆会异常暴怒。

发怒归发怒,乌拉那拉氏怎么说也是皇后,“废后”这两个字,说说简单,真要是行动起来,对皇帝也是非常考验的,你得去堵住天下众生的悠悠之口,这种皇家丑闻万一流传出去,一定会成为街头巷尾长盛不衰的话题,乾隆也不敢轻易做出这个决定,于是他采取了冷藏的态度。

回到京城后,乾隆收回了乌拉那拉氏的四份册宝,逐步裁剪她手下的佣人,到最后只剩下两名宫女,与最低等的“答应”待遇相同。

可怜的乌拉那拉氏在这种冷宫待遇下,精神崩溃加重,继而引发了身体健康问题,转过年来就离开了人世。

乌拉那拉氏死后,乾隆对她的疯病仍然耿耿于怀,虽然宣称并不会剥夺她的皇后名号,但下葬之礼却实际降低到了“嫔”的等级,更过分的是,身为皇后,既没有享受附葬裕陵的待遇,也没有为她单建陵寝,仅仅是葬在了旁边的妃园寝内,最最过分的是,她直接被葬入纯惠皇贵妃的地宫侧位。

也有人考证,乾隆的继皇后乌拉那拉氏其实是辉发那拉氏,并不如乌拉那拉正统。乌拉那拉氏也是《如懿传》中如懿的原型。


历来现实


乌拉那拉氏虽然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但是从一开始跟乾隆就相当于青梅竹马的那种,所以说从感情方面来讲,乌拉那拉氏相当于乾隆的自己人,毕竟皇宫那种地方步步都充满了危险,要知道在乾隆没有成为皇帝之前不知道受到过多少暗算,能完完全全的长大成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乾隆的内心一直希望有一个可以把后背放心的交给她的这样一个人存在,而这个人就是当时的乌拉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娴妃,从第一任皇后富察挂掉之后,直接被乾隆提到了正位。

但是当时乾隆名义上的母亲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甄嬛还在世,在雍正时期甄嬛与乌拉那拉氏不知道争了多少年,明面上看起来大家都和睦相处,但是真要算起来比上战场杀敌都来的要夸张。

反正最后甄嬛胜了,而上一任乌拉那拉氏被关到死,本来这事也就算是完了,但是乌拉那拉氏在自己快要挂掉的时候不甘心,表示自己的乌拉那拉氏一定会永远光芒万丈,再一次回到皇宫的舞台上。

当时的甄嬛并没有太在意,并且乾隆的皇后人选也不是乌拉那拉氏,所以就没有太过担心,直接富察出现意外挂掉后,乌拉那拉氏的新人选娴妃直接以最快的速度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后。

这个时候甄嬛才有了危机感,旁人谁都可以当皇后,但是唯独乌拉那拉氏的后人娴妃不能当,因为甄嬛又一次想起了雍正时期的事情,那可是一辈子的阴影。

于是甄嬛又一次开始重操旧业,也就是以前相当熟悉的宫斗,但是在最一开始娴妃可是乾隆唯一可以信任的人,甄嬛也不知道偷偷在乾隆身边安排了多少的内线,可是谁都无法动摇娴妃的地位。

因为别人不管再怎么陷害娴妃,但是只要乾隆相信她,那么就一定没有事,就算是被人给陷害到冷宫之中,但是说出来还是出来。

并且甄嬛越是陷害娴妃,而娴妃在乾隆的心中就越重要,毕竟这可是唯一可以和自己交心之人,别人都是外人。

在经过多年以后甄嬛终于明白了,单纯的陷害娴妃是一点用也没有的,所以开始改变策略,那就是用力的捧娴妃,当一个人被捧的太高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得意忘形,从而掉落下来。

于是甄嬛开始不在针对娴妃,而是当起了娴妃的保护伞,反正她也知道这些小打小闹根本就不会对娴妃造成一点伤害。

可是这样一来出现问题了,乾隆是一个疑心病相当严重的人,而娴妃相对来说又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也就是说乾隆一直相信娴妃的主要原因就是娴妃心思简单,也从来不拉帮结派。

但是现在甄嬛这个皇太后居然直接成为了娴妃的后台,这其中会不会是娴妃与甄嬛已经偷偷在私下里结成同盟,会不会有什么害自己的想法出现,再加上乾隆正好又生了病,这下子疑心更重了,不会是娴妃与甄嬛一起合谋要害自己吧。

要知道信任这种东西是一种根本说不清也道不明的事情,当有了怀疑的想法后就会如同春天的小草一般根本就除不清。

等到时机成熟之后,甄嬛终于下手了,但是从不是自己亲自动手,而是引用别人的一些小矛盾直接引发到娴妃的身上。

而这个时候乾隆已经不在相信娴妃,那么问题也就出现了,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但凡到了皇帝的眼前,那就是大问题,可娴妃又是一个直脾气,以前可能会因为这个原因而让乾隆一直相信她,可是在有了怀疑的念头后,这个直脾气就成了致命的弱点。

于是乾隆直接降罪于娴妃,而娴妃这个人可以说一辈子就生活在乾隆的影子下面,现在乾隆不太相信她,那么她存在的目地也就消失了,当一个人的信念消失的时候,要嘛直接疯狂,要嘛直接消失在这个世上,而娴妃选择的就是自己离开这个世界。

当乾隆听到娴妃去世的消息后才发现自己可能错怪了她,但是自己可是一个皇帝怎么可能会给一个女人道歉,为了不让众人知道自己的这个小毛病,直接就下令销毁乌拉那拉氏的所有消息。

只能说乾隆皇帝会这样做主要还是因为对自己做过的错事的一种掩盖,并不是真正的讨厌她。

小伙伴们记的点关注啊。


虎头山小妖


乌拉那拉氏是乾隆第二任皇后,16岁嫁给还是宝亲王的弘历,乾隆即位后封为娴妃、娴贵妃,后来以皇贵妃身份代掌后宫之事,等于说行使皇后权利,5年后正式册封为皇后,并为乾隆生下2子1女,乾隆不管去哪儿都把皇后带着,等于说那拉皇后是十分得宠的,但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到杭州时,忽然让御前侍卫福隆安把随巡的那拉皇后遣回了北京,并剥夺了对她的册封和一切待遇,第二年乌拉那拉皇后去世,乾隆用贵妃礼下葬,并抹去了众多乌拉那拉皇后的遗存。

图为福隆安画像,当年他护送那拉皇后先行回京。

乾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把那拉皇后打入冷宫,让满朝措手不及,乾隆给的说法是,那拉皇后性情忽变,像疯了一样,在自己老妈面前胡言乱语,不守孝道,这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法,后来御史大夫李玉鸣为那拉皇后葬礼鸣不平时,乾隆直接罢官发配伊犁,不留丝毫情面,世人不知道到底是皇后性格变了,还是乾隆性格变了,让乾隆能如此之恨,后世对于那拉皇后被废流传许多版本,有据可查的是十年后严譄案。

乾隆时期,郎世宁为皇帝妃嫔都作了画像,流传下来的唯独没有那拉皇后,现在清宫传有一张未著名身份、与郎世宁同时期的画像,被怀疑为那拉皇后。

军机处《清代文字狱档》记载,那拉皇后死了十年后,一个都察院的书记官叫严譄,他感觉朝廷腐败,于是给乾隆上书抨击时政,折子里除了希望皇帝兴政外,还捎带了当年那拉皇后在时以国母身份体恤国事,但皇帝不听,皇后就轻生了这样一段事情,当时大学士舒赫德接到折子后,大吃一惊,一面逮捕了严譄,一面把折子偷偷递给了乾隆,乾隆看后也愤怒无比,事隔十年了还有人戳其痛处,于是下大狱受审。

那拉皇后被乾隆废黜,但因大臣极力反对勉强保留了封号,死后葬在纯惠皇贵妃墓里。

后来严譄在狱中供词,当年乾隆巡游到杭州后,一时兴起,想封令贵妃为皇贵妃,那拉皇后死活不同意,情急之下把自己头发剪了,在当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下,把头发剪了和把头砍了意义一样的,所以乾隆和皇太后都非常生气,乾隆直接把她一撸到底。其实那拉皇后心思可以理解,清宫里皇贵妃是个特殊的等级,皇后在位时,是不立皇贵妃的,只有皇后没了,才会提一个皇贵妃,再过渡为皇后,而那拉皇后在位,乾隆立个皇贵妃,无疑是打那拉的脸,但她心胸狭隘,行为过激,断送了自己的后程。


图文绘历史


在上一道题中,我曾经分析了乾隆对他第一任皇后富察氏的真挚感情,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应该说,富察氏之死对于乾隆的打击是非常巨大的,同时,对当时乾隆朝的政治和父子、君臣关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天下不可一日无皇后,乾隆碍于礼制,很快再次册立了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但是,乾隆其实并不是对乌拉那拉氏有多么讨厌和厌恶,而是因为他对第一任皇后富察氏爱恋太深。

乾隆曾吐露心迹:不是不喜欢乌拉那拉氏,而是对富察氏思念太深

乾隆十三年(1748年),富察氏皇后病故。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就册立了乌拉那拉氏。

乌拉那拉氏也是乾隆当皇太子时所娶的。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富察皇后死后,“循序进皇贵妃”,过了三年,立为皇后。由此可见,乾隆对乌拉那拉氏还是有感情的,否则,也不至于先把她封为皇贵妃,然后再等三年才封皇后。

乌拉那拉氏是佐领那尔布女,也算是名门之后。不过,由于乾隆对富察氏感情太深,因此,乾隆始终对乌拉那拉氏始终提不起兴趣。

有时候,晚上一起就寝的时候,乾隆都不跟乌拉那拉氏说上一句话。

后来,在1751年富察皇后去世三周年的时候,乾隆写了一首诗表露了自己的心迹:

独旦歌来三忌周,心怀岁月信如流。
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这句诗的意思是,想想今天,富察皇后已经离开我三年了,岁月流逝,对你的思念却一直还在。有人说,有了新欢就可以忘却旧情,但是我对你的思念却始终不能忘却。

从这首诗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乾隆并不是对乌拉那拉氏讨厌,而是始终忘不了富察皇后。

乌拉那拉氏药剪发当尼姑,惹怒乾隆,被发配冷宫

当然,乌拉那拉氏皇后一直备受冷落,她自己的内心肯定也一直处在压抑的状态之中。

因此,这个矛盾终于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爆发。这次是在乾隆南巡的路上,乾隆等人来到杭州,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乾隆和皇后产生了矛盾。

乌拉那拉氏当众剪掉了自己的头发,说要去做尼姑。乾隆皇帝大怒,满洲习俗,剪发是非常忌讳的事情。乌拉那拉氏这么做,的确非常过分。于是把乌拉那拉氏打进了冷宫。一年之后,乌拉那拉氏就死在了冷宫。

自此以后,终其乾隆的一生,都没有再立过皇后。

那么,乾隆和乌拉那拉氏究竟是因为什么矛盾呢?史书中对此讳莫如深,例如《清史稿》里面只写了: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

那么,乌拉那拉氏究竟是忤了什么旨意呢?

有学者推测,可能是乾隆在此地私生活放纵。富察氏死后,乾隆性格大变,从一个专一的帝王变成了滥情的帝王,不仅娶了四十多后妃,还要在南巡的路上沾花惹草。地方官为了讨好乾隆,进献的美女,乾隆皇帝也照单全收。

因此,乌拉那拉氏很有可能是看不惯乾隆沾花惹草,尤其是和很多汉族女子卿卿我我。这对于满洲人来说,是违反祖制的。

也许乌拉那拉氏是因为这个事与乾隆争吵。这件事呢,本身就是乾隆的过错,所以不好明说,于是史书中就只好含糊其辞了。

《清史稿》里面记载了乾隆的一句话:“其后自获过愆,朕优容如故。”这句话背后,似乎有乾隆做错的意味。


兮兮说事儿


乾隆这个人本身就刻薄寡恩,并非一个多么好的丈夫或者情人。许多人说富察皇后是他的所谓白月光,而他则厌恶乌拉那拉氏,估计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或者说,是一厢情愿认为乾隆也有所谓的、符合我们现代爱情观的所谓“爱情”。

【多次饰演乾隆的聂远】

乾隆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是怎么去世的呢?富察皇后是一个贤后无疑,她的个性是崇尚节俭,做皇后的时候从来不佩戴金银珠宝,只佩戴通草绒花,正月时只给皇帝送了鹿羔绒毛做的荷包,因此得到乾隆的敬重——但请注意,乾隆的所谓敬重只不过是做出来的,是一个皇帝对“贤惠”的皇后应有的态度,而不是出自真心。因为乾隆本人并非一个节俭的人,他好大喜功、贪图享乐,哪有喜欢极致享受的能和极度节俭的能成为什么灵魂伴侣的?

富察皇后还喜欢劝谏乾隆节俭——这也是一位贤后必备的素质,但是乾隆是富察能劝谏得了的吗?他表面上连连称是,但他的奢侈行为什么时候停止过呢?假如他真的敬爱富察皇后,好歹也要做做样子吧?但他不但不做样子,还在富察皇后刚死了二儿子的时候(他和富察皇后的大儿子早已夭亡),乾隆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硬要带着富察和他的亲妈钮祜禄氏出去游山玩水——可笑的是,富察皇后并不喜欢乾隆出巡,多次劝谏乾隆不要劳民伤财,但乾隆不但不听,还要带她出巡,说是给她散心,最后富察因劳累过度致病,不治身亡。尽管死后极尽哀荣,乾隆写了一堆诗纪念她——不好意思,他同样写了很多诗给别的死掉的嫔妃。

这样的乾隆,对贤德的富察皇后尚且如此,那对刚烈的乌拉那拉氏又怎么会有什么好脸色呢?乌拉那拉氏本身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但个性强不代表她不贤惠,她的节俭和富察皇后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富察皇后温和,她则相对刚强,她同样劝谏乾隆不要出巡,不要奢侈,不要挥霍——乾隆不只是一家之主,更是一国之主,清朝从乾隆由盛及衰,不得不说是乾隆本人穷奢极欲的结果,乌拉那拉氏的劝谏是非常正确、也是一个皇后应该做的,但是乾隆这样的人,富察温和的劝说都不能说服他,何况是乌拉那拉氏呢?

一次乌拉那拉氏再一次劝谏乾隆不要迷恋江南,却遭到乾隆皇帝的无情辱骂,乌拉那拉氏一气之下,将头发剪掉,乾隆便让乌拉那拉氏先回京城,回京之后第二年,乌拉那拉氏便病死了,大臣们上疏请求按皇后礼仪安葬,乾隆却不同意,理由当然是因为乌拉那拉氏违背了祖制,最终她以皇贵妃的礼仪下葬,不过乾隆并没有削去她的位号,并再也没有立过皇后了。

笔者并不认为,反对乾隆奢靡就是不贤德,相反笔者认为两位皇后都是非常贤德的皇后,只是乾隆本人不是好丈夫罢了。


浔阳咸鱼


乾隆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中记载为乌拉那拉氏,而《清实录》中记载为辉发那拉氏,据专家考证其本名应为辉发那拉氏,《清史稿》为误载。

乾隆有多讨厌辉发那拉氏?

辉发那拉氏是乾隆公开册封的第二任皇后,统摄六宫十余年,但是乾隆对辉发那拉氏绝情程度令人瞠目,除了没有公开废后之外,已经极尽羞辱。

按照惯例,清朝后妃在被册封时都会得到册宝一份,辉发那拉氏一路走来先后经历了娴妃,娴贵妃,皇贵妃,和皇后,所以手上应该有四份册宝,但是这四份册宝均被乾隆收回。

辉发那拉氏被封后时,其家人也跟着沾光被抬旗入满洲正黄旗,皇后失宠后其族人又被拨回原旗籍。

辉发那拉氏的用度也被裁撤,虽然名为皇后,但是身边仅有两名宫女逝后,待遇甚至不如宫中的贵人。

不堪冷遇的皇后一年后病逝,但是乾隆降旨”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只可照皇贵妃例行“,实际上辉发那拉氏的葬礼更是寒酸,仅耗资200余两,各种礼制更是能简则简,能略则略。

那么辉发那拉氏到底怎么惹怒了乾隆?

在乾隆三十年之前,辉发那拉氏的生活还是非常顺利,雍正十二年为宝亲王侧福晋,乾隆二年封为娴妃,十年进封为娴贵妃,十三年进封为皇贵妃,十四年以皇贵妃统摄六宫,十五年封为皇后,而且先后为乾隆生育生育二子一女。

变故发生的非常突然,乾隆三十年皇后陪伴乾隆南巡,正是在这次南巡过程中帝后反目,至于原因很多史料记载为自行断发和忤逆太后。

乾隆原配孝贤皇后富察氏病逝后,乾隆对其满怀思念,辉发那拉氏虽为皇后但始终得不到乾隆的重视,心中不平,南巡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皇后性情大变,从现有的史料中无从得知,民间据此还编出了一些故事,说乾隆在南巡期间沾花惹草惹怒了皇后等等。

在我看来辉发那拉氏之所以性情大变不过是长期积郁的爆发,断发只不过是她的一种抗争方式而已,而对于乾隆来说绝不允许自己的权威遭到挑战,所以就有了辉发那拉氏此后的悲惨境遇。


一点点历史


乾隆皇帝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来自满洲老牌家族海西女真四部之一。雍正二十年嫁给乾隆皇帝(当时的宝亲王)为侧福晋,然后一步步经由娴妃、皇贵妃直至皇后。可以说,她陪伴在乾隆皇帝身边日子最久,那为什么又慢慢遭到乾隆皇帝讨厌呢?

首先,乾隆皇帝对乌拉那拉氏本身也没有特别的喜爱。在富察皇后在世时,乾隆皇帝与富察皇后帝后情深,远非当时的娴妃所能比。乌拉那拉氏只是入宫较早的乾隆的妃子之一。当然不可否认,她也是受宠的,不然也不会被立为继后,并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但如果说特别受宠,也并不是,前有富察,后有令妃,都不容小觑。

其次,乌拉那拉氏本身性格过于倔强。乾隆在当了几十年帝王后,早就习惯了别人对自己的俯首帖耳。而乌拉那拉氏的倔强,显然是不受乾隆待见的。在富察皇后去世后,乌拉那拉氏被立为继后,她与富察皇后一样,力劝乾隆皇帝节俭,但对于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富察皇后温柔的劝谏还听不进去,何况乌拉那拉氏的直言不讳。但是,乾隆也是明白这是身为皇后的职责,明白这是为了他、为了整个王朝好,但日子久了,他依然不能接受。而乌拉那拉氏的倔强也是出名的,在与乾隆闹翻后,直接将头发剪了。要知道,在清朝,断头不断发,这可是大事。乾隆对乌拉那拉氏也是一次次容忍,直至厌恶。


都付笑谈中01


乾隆皇帝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遭到乾隆皇帝讨厌厌恶我认为应该是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我们一起来分析下。


客观原因方面:最近播出的《如懿传》中,乾隆是因为喜欢和他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青梅竹册封她为皇后的,但是各种历史资料表明册封乌拉那拉氏为皇后是皇太后的意思,后宫需要女人主,而这个女主人也必须出生高贵、娴熟温婉,于是如懿就成了唯一的合格人选,她出身满洲八大行驶之一的乌拉那拉氏家族,他也是雍正帝当年亲自册封给“宝亲王”乾隆的侧福晋。

虽然是要册封第二个皇后了,但是由于第一个皇后是雍正侧封为“宝亲王”乾隆的嫡福晋,她端庄秀美文静,也很有才华,她具有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在乾隆心里很有地位,也深的乾隆的喜欢,在她死后,乾隆深为哀恸,作《述悲赋》悼年死去的皇后。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
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 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
夏日冬之夜,归于纵有期。 半生成永诀,一见定何时?
棉服惊空设,兰帷此尚垂。 回思想对坐,忍泪惜娇儿。
愁喜惟予共,寒暄无刻忘。 绝伦轶巾帼,遗泽感嫔嫱。
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 不堪重忆旧,掷笔黯神伤!

诗中传达着乾隆对这位皇后深深的思念与爱意。她的去世对乾隆的情绪及个性造成相当大的影响,皇太后想要册封如懿为第二任皇后应该是没有得到乾隆的认可,为这件事,他们母子争论了2年,最终以乾隆的妥协而告终。

<strong>在乌拉那拉氏被册封为皇后时,在册封大典上的一句话也能看出乾隆皇帝的心不甘情不愿“朕以二十余年伉俪之情。恩深谊挚。遽行册立。于心实所不忍。即过二十七月。于心犹以为速。但思皇后大事。上轸圣母怀思。”从这句话中也能看出乾隆一直记挂他的第一任皇后,册封她也是皇后啊后的意思。

从上述也能看出乾隆对第二任妻子并没有多大的好感,甚至是不得以而为之,所以,遭受乾隆的讨厌。我们在来看一下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可能是因为乾隆作为等级森严,封建统治最高权力的统治者,他注定要成为伦理纲常,男尊女卑的最大拥护者,再说他作为一个帝王,为了维护他的权力,事故多疑、骄傲自负、他还拥有帝王的霸气,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

而作为的女人的乌拉那拉氏皇后却拥有了古代女性没有的东西,她骄傲、倔强,并且坚持自我,不向古代的三刚四德,丈夫是自己天的理论低头。大多数的古代女性都要依附在男性的世界里。而她想反抗,挑战丈夫和君王的威严,必定会会受到伤害。而这个皇后却是冒天下之大不为,割发主动断绝越丈夫关系。在清朝时代,女子断发可是大不敬,除非是有国丧之类的,而乾隆帝和太后都在,她居然这做,肯定是大处龙颜,也是大不敬,乾隆皇帝怎么会喜欢她呢。

她没有当几年皇后,就被废了。就连她死后,丧礼比皇贵妃的级别还要低,按皇贵妃的丧仪规定,每日应有大臣、公主、命妇齐集举哀、行礼一项,在那拉皇后的丧事中,这项被取消了。那拉皇后既未附葬裕陵,也未单建陵寝,却葬在了妃园寝内。也没有举行国孝三年,可以说是不废而废。

正常情况下历代的帝后都有画像的,而却没有找到这位皇后的画像,所以猜测她的画像应该被抹去了。并且至今为止不曾发现乌拉那拉氏的用于供奉的正装朝服坐像,而作为皇后应该一定会有这张坐像,就此猜测乾隆皇帝曾下令销毁继后画像。另有猜测认为在那拉皇后病逝后,乾隆就销毁了所有关于那拉皇后的画像,甚至修改了群像,抹去了继后的面容,并修改其余妃嫔面容以符合各自的身份站位次。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是多么讨厌厌恶这位乌拉那拉氏皇后,连她死了也都不放过。


史史讲故事


乾隆皇帝总共有两位皇后,第一位是富察氏,她在弘历还是亲王的时候,便被选为弘历的嫡福晋,根据史料记载,富察皇后温良淑恭,深得弘历的喜爱。乾隆皇帝的第二位皇后便是乌拉那拉氏,她和富察氏同时间进入潜邸, 被选为弘历的侧福晋。

乌拉那拉氏在一开始便不得弘历喜爱,若不是因为她的姑母是宜修,恐怕连潜邸都进不了。不过随着宜修被被禁足,乌拉那拉氏在潜邸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

公元1735元,雍正皇帝去世。弘历登基称帝,是为乾隆皇帝。乾隆登基之后,跟随他多年的女人们也被封了位分。嫡福晋富察氏为皇后,侧福晋乌拉那拉氏为娴贵妃,格格高佳氏为贵妃。乌拉那拉氏本是侧福晋,可位分却比格格高佳氏低了一等。从这便可以看出,弘历并不喜爱乌拉那拉氏。


乾隆十三年,弘历最喜爱的富察氏因为连失二子痛心疾首,不久后便离开了人世。国不可一日无主,后宫不可一日无后,综合各方面因素,乌拉那拉氏继任皇后。

乌拉那拉氏能够继任皇后,一是因为她资历老,潜邸的时候便已经是侧福晋,二是因为她这些年一直比较安分,对富察皇后十分尊敬,言听计从。

乾隆三十年,弘历带着后宫嫔妃下江南。路过济南的时候,弘历想起了富察皇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两首追悼诗,这让继后乌拉那拉氏耿耿于怀。后来他们来到杭州,弘历在这看上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妙龄女子,便想纳入宫中。乌拉那拉氏对此事极力反对,最后还断发表明决心,乌拉那拉氏因为违逆上意被没收皇后册宝,禁足宫中,最后郁郁而终。


麦地传奇


乾隆的第二个皇后,也就是《甄嬛传》里的青樱。青樱原本是雍正第二个皇后指给三阿哥弘时的,可弘时不喜欢青樱傲娇的样子,并且青樱对胧月公主也是相当不友好。三阿哥说,他喜欢的是温柔贤淑的女子,于是就有了后面瑛贵人躺着也中枪的悲剧。


三阿哥不要青樱,皇后就把青樱指给了四阿哥做侧福晋。也合该青樱有福,后来爱阿哥登基为帝了,青樱也就封为娴妃了,甄嬛还给她赐了名字,叫如懿。



如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坐上皇后的宝座,也就是乾隆第二个皇后。后来据说如懿因为断发惹恼了乾隆,以至于乾隆收回她手中的四份册宝,即皇后一份、皇贵妃一份、娴贵妃一份、娴妃一份,裁减了她手下的部份佣人,到了七月份,那拉皇后手下只剩两名宫女,按清宫制度,只有位分最低微的答应才配备两名宫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