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文 | 楊瑤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這讓我想起,父母在生活中,常對孩子說的兩句話:

“媽媽做這一切,還不都是為了你。”

“為了你,媽媽付出了多少。”

這些愛的背後是父母無盡的付出,看似是對孩子傾盡所有,其實無形中給孩子增添了很多的壓力。

也意味著,父母在否定一個獨立的生命可以自發的成長的潛力,和對孩子能力的一種不信任。

不信任,會阻礙孩子充分的發展自我,打斷孩子的生長節奏。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這背後傳遞的是奶奶對他能力的不信任,而這樣會妨礙果果的獨立能力發展。

如果長期發展下去,孩子很容易把長輩的這種不信任內化,認為自己真的做不好,會變得越來越依賴,隨之獨立性越來越差。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獨立性差,首先要檢視自己平時的行為,有沒有這幾種行為:

用言語打擊孩子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用行動蔑視孩子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如果有這樣的行為,而且發現孩子獨立性越來越差,或許有些習慣已經進入惡性循環。

接下來,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打破這個循環,讓其往好的方向發展。這時,可以換下面幾句話,會好很多:

  • 剛開始,遇到孩子想做的,鼓勵他——我們可以一起來嘗試一下;
  • 中間遇困難,安撫他——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
  • 最後,增加自信心——跟媽媽講講,你是怎麼做到的?

在孩子做事情時,常說這三句話,孩子的表現會更好,而且做起事來會更起勁兒,獨立性也會越來越好。

縱觀很多孩子獨立性的問題,其實在很多方面是有共性的。今天,我們由請楊瑤老師來為我們解答生活中常見的幾種有關孩子獨立的問題,也許正好可以解決你當前的困擾。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在解答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陳默老師提到的獨立能力自測。

孩子獨立能力自測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當孩子出現以上幾種現象,說明孩子的獨立能力稍微有些差,就需要家長注意了。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楊老師:其實獨立性從孩子開始對你說,“我自己來”“不”等語言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萌芽了。

如果家長有意識,這個時候就可以嘗試讓孩子去自己摸索了。中國不是有句俗語嗎,懶媽養勤快孩子,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放手讓孩子去做,未必是不愛,不心疼。

我們很多時候讓孩子做家務或獨立完成一件事,會跟孩子太辛苦、太小、太可憐等心理狀態畫等號。

我女兒上小學後,有一次因為我工作忙,沒來得及給她打水泡腳,等我忙完後,聽到衛生間有聲音去看,她自己都洗好了,還幫我在擦馬桶。

問她怎麼做到的,她很自豪也很開心,說平常看著我做,她就記得了。當然中間也有打翻過水盆的經歷,但我們一起去解決掉就好了。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楊老師:小朋友想自己做的慾望是強烈的,只要我們發現了孩子想做的苗頭,給予鼓勵與引導,甚至是陪伴著孩子一起做都是可以的。

幼兒可以通過父母自己做,孩子跟著學的方式去體驗。

3歲前,孩子還是以安全感和情感的需求為主;3歲後,孩子的探索慾望增強,家長就可以開始培養了。

只要寶寶說,我可以,自己來,就可以讓孩子去嘗試。

獨立性培養是長期的,一般在3歲到整個童年期都是培養的關鍵時期,到了青春期孩子會自己強烈要求獨立,這也就是所謂的叛逆期。

獨立性不是天生的,是培養出來的,獨立性對孩子在學習上的幫助也是非常大的哦!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楊老師:是否單獨睡覺不是判斷孩子獨立性的唯一標準,但可以逐步進行,因為分床睡是從孩子身體發育考慮。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是統一的標準,有的早點,有的晚點。

在剛開始的時候,不建議讓孩子一個人單獨開始適應,家長可以用一個過渡的方法,

比如準備好孩子的房間,爸爸媽媽輪流陪伴,孩子睡床,家長睡在房間的其他地方(當然這段時間父母會辛苦一點)。

然後再過渡到家長退出房間,開著門開著小燈自己睡。再到後面孩子習慣了自己的房間,慢慢就過渡過來了。

有些孩子會因為分床沒分好造成安全感缺失,害怕黑暗,所以家長不要著急,根據孩子的情況逐步過渡。

這個中間會有反覆也是正常情況,給予情感安撫和鼓勵,甚至可以用到獎勵的方法,陪伴孩子平穩度過。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楊老師:5歲左右是孩子個性培養的關鍵時期,可以建立相關的規則。

比如玩遊戲,我們應該遵守哪些規則等。

比如過紅綠燈就得遵守交通規則,和小朋友一起玩就要學習等待和協作等。

比如吃飯,我們要自己動手。

另外,我們和孩子交流少用命令或要求的語氣,多用邀請、陪同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楊老師:孩子的獨立能力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能力測評給到家長一個指導的方向,但也要因個體而異的,所以媽媽不要太著急。

其次,孩子被打後會為對方找理由,沒有說不的情況,在兒童心理成長過程中,孩子能站在對方角度去著想是非常難得的品質,善良與寬容是孩子的品質。

作為家長我們給予引導與甄別,幫助孩子學會有原則的善良,標準尺度內的說不,從而讓孩子更好的與身邊人相處。

關於打招呼這個事,有些孩子確實不願意打招呼,尤其是年齡小的時候,也許是出於害羞,也可能是面對陌生人時會感到不安,又或者,他真的不懂得該怎麼打招呼……

建議媽媽和寶寶多溝通,瞭解孩子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不愛打招呼,我們再針對性引導就會改善的。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楊老師:媽媽不必過分擔心,孩子的成長分階段,隨著成長會有變化的。

近階段可以通過幫助孩子表達感受、鼓勵孩子每個積極的行為、參與其中,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如父母主動問候別人,讓孩子先與自己喜歡的人打招呼等方式逐步來引導他。

當孩子準備好後,就會主動打招呼了,切記不要強迫。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致父母:你願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今天我們的育兒問答就到這裡哦!!歡迎大家後臺留言提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