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鄂温克官兵就因骁勇善战 皇帝频繁征调 民族几近消亡

“先于半夜月出之前,鱼贯而上,不但无人声,并将火绳藏起,从壁陡滑处,官兵手足攀附而进,埋伏碉旁,黎明一涌而登。此次计攻得战碉36座,木城5座,石卡50余处,平碉100余间……”

这是《清高宗实录》记载的乾隆39年(1774)2月二次平定四川大小金川战役中,鄂温克族兵官兵奋勇攻打罗博瓦山的一幕。由于鄂温克族海兰察督士兵攻取险阻碉卡,并获得“绰尔和罗科巴图鲁”(意译为“超勇英雄”)。战后论功行赏,海兰察升至领侍卫内大臣,得到了一等超勇侯的爵位,并赐双眼花翎。

 神秘的鄂温克官兵就因骁勇善战 皇帝频繁征调 民族几近消亡

​在二次征战大小金川战役中,1773年,四川总督温福战死,清廷又派著名将领阿桂为将军,增兵金川。经多次血战,清军死伤众多。

乾隆皇帝获悉战报后,立即征调3000名鄂温克兵丁入川,后又增加1000人进入大小金川地区。这样鄂温克兵攻克罗博瓦山,阻止了清廷的败绩。最终于1776年初取胜。

鄂温克族曾被称作“索伦”。“索伦”一词出自满语,有“先锋”、“射手”和“请来”之意。鄂温克族最初居住于大兴安岭的山林之中,是一个森林狩猎民族。弓箭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又是他们的武器。《鄂温克简史》记载,“挽弓皆十石,尝自缚于树,射熊虎洞,身曳之而归。尤善蹑踪,人马有亡失者,踪之即得。”可见使用弓箭和追踪的本领是很高明的。鄂温克人的弓箭,箭身是黑桦木做的,箭头是铁的,箭术著称于世。清朝时,每年的四月间,在齐齐哈尔将军衙门举行射箭比赛,有不少人因箭术好而被封为官。

清康熙至乾隆时期,加强了祖国的统一,巩固了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一过程中,鄂温克族起了重要的作用,清统治者把鄂温克人编入八旗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实其军事力量,利用鄂温克官兵的战斗力取得了一连串的军事胜利。

鄂温克族的八旗军曾在十八世纪前后的许多次战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乾隆皇帝对鄂温克官兵赞赏有加:“东三省兵制,定能得力,索伦质性扩悍。我统索伦精兵前往,不振军威,往追务获,索伦兵骑射素强,尤请草地路径。”

乾隆14年,在清军平定大小金川时,乾隆帝说:“朕前亦密谕,欲令索伦兵善登山者,潜绕碉后,攻其不备,或竟攻其巢穴中。乾隆皇帝十分重视鄂温克部队的调用,以一当十。在新疆追击阿睦尔撒纳叛乱势力的战斗中。史载“追叛贼唐古至塞伯苏台地方遇千余众,我军以索伦兵300余,直前冲突,悉皆溃散。斩300余级,所获军械牲口甚多……”哪里有硬仗,就把鄂温克军队派往哪里。

 神秘的鄂温克官兵就因骁勇善战 皇帝频繁征调 民族几近消亡

​乾隆晚年谈起他自己的战功时,常常念念不忘鄂温克军队所建立的功勋。《清高宗实录》所述乾隆45年5月,当初朕平定准噶尔时,俱系用索伦兵力所得。方今国家全盛,回城、准噶尔及两金川,俱逼近边陲,关系紧要,索伦劲旅可以展其所长,是以不惜劳费,先后底定。可见鄂温克族官兵在巩固我国西北等地版图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正由于鄂温克部队作战英勇,被频繁调往各地作战。如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去征剿云南,先后派鄂温克士兵达数千人之多。光这一战役就有如下的记载:“京兵及索伦兵亦令挑拔七千名。”同年二月“现在添派索伦兵一千名,由京发往。”

鄂温克部队从征在外,时间十年二十年,由于战事,因该撤回时却又不能撤回。史载:“索伦兵丁连岁在军营行走,由北路回至游牧地,但当鄂温克官兵在撤回途中便被扣留,执行“如尚未过额尔齐斯河,著拣选300名前往伊犁(新疆),俟明年出更替”。鄂温克族士兵奔走于战场,“大都亡于零”。

 神秘的鄂温克官兵就因骁勇善战 皇帝频繁征调 民族几近消亡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驻防在伊犁地区年轻男子都阵亡,鄂温克族再无年轻的男丁适合入伍征战,可见他们部族早已不堪调用征战征战。嘉庆3年2月,每年派赴喀什噶尔屯戌索伦兵300名,差役较繁,若每年派300名遣赴恐怕鄂温克兵丁不够。后来建议在锡伯部选出兵丁,可见鄂温克族在嘉、道年间,人口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黑龙江纪略》所载,清朝征调鄂温克官兵数统计67730人参加征战。《素伦、达斡尔族源流考》:中说,“鄂温克官兵为攻坚克难的好手,从战场上生还者十不一二也,不死于战争的枪刀,即死于瘴烟之地”。

乾隆31年10月,鄂温克地区发生蝗灾。乾隆59年嫩江大水淹没齐齐哈尔,嘉庆20年布特哈地区鄂温克人吃草根野菜过活。根据解放后对鄂温克地区社会调查,格尼河地区有一村子,原来共有几十户鄂温克人,由于出征打仗,最后死的只剩一户了。那时由于出征的鄂温克青壮年十数年不能归家,只能让妻子到驻军的兵营外,搭上帐幕或在棚车里睡几宿,在民间被叫做“取孩子”去。

 神秘的鄂温克官兵就因骁勇善战 皇帝频繁征调 民族几近消亡

​鄂温克族的官兵死于战场者甚多,鄂温克族在清早期,由于大多数青壮年死于战场,因此人口大减。传说,在雅鲁河一带的鄂温克人,男人都被清朝抽去当兵,当地的驿马站都是戴孝的妇女(丈夫战死)和老太太们哭着送公文。有些鄂温克人战死,把骨灰或箭环送回来,母亲们舍不得埋,就放在身边。

由于鄂温克将士骁勇善战,被清政府频繁调到黑龙江瑷珲、内蒙古呼伦贝尔、新疆伊犁等地戍边,由于常年征战,许多鄂温克族士兵血洒疆场,加之灾荒,造成鄂温克族人口锐减,生活贫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加上天花、伤寒、性病等蔓延,人口急剧下降。1931年辉河沿岸鄂温克族居民为3000多人,到1945年只剩存1000余人。

1958年,沐浴着党的阳光,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总数为30505人,是解放初期的四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