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視界」正本清源: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保險?

引言:談及保險,可能現在仍然有人對其具有排斥感。然而,縱使有誤解、有排斥,當今的保險行業依舊發展迅猛。

根據中國保監會在2015年發佈的數據,發達國家的保險深度(保險費收入佔GDP的比重)都較高。保險大國日本高達10.8%,英國緊隨其後,保險深度為9.1%,美國則為7.3%。在這些發達國家,保險深度居然都這麼高,可見保險是一個規模極大、在各國及全球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主體行業!

「曙光視界」正本清源: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保險?

為什麼保險業可以成為一個國家的主體行業呢?

究其原因,我的看法是:“因為保險是必需品,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需要保險。”

為什麼在我國仍然有些人牴觸保險?我最常聽到牴觸保險的四種說法是:

1、疾病、意外都是“小概率事件”,沒必要浪費錢。

2、得不到賠付金,保費就白交了。

3、自己有社保,不需要商業保險。

4、如果自己死亡或者重殘,有保險又有什麼用呢。

在評析這四種心理之前,有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保險是什麼?”

保險是什麼?

「曙光視界」正本清源: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保險?

保險是一種特殊的風險管理機制,這種機制早在公元前2000年時就已經誕生。最早的保險是海上保險,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集結簽訂契約,簽約的個人一旦遭受損失,損失由全體簽約人共同承擔,這是保險最原始的形式。原始的保險中已經蘊含了保險的一個基本功能——風險均攤,將個體所遭受的損失在集體中分攤,從而彌補個體的損失。這表明,保險是一項具有社會經濟互助性質的活動。

從原始保險發展至今,保險這一概念具有了現代特徵。通常的說法是:保險是以集中起來的保險費建立保險基金,用於對被保險人因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給予補償,或對人身傷亡和喪失工作能力給予經濟保障的一種制度。

從保險的概念中可以看出,保險的核心功能是“保障”,它是給人提供經濟保障的一種社會機制,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是不可替代的。

我們為什麼需要保險?

對我們來說,購買保險需要繳納保費,保費數額明確,而且保費一般不高,這是“目前的少量而確定的消費”。如果保險合同中所約定的事件發生,是我們人生中的重大變故,需要花費大數額的財力去解決,而且這個數額還並不確定,對於我們而言是“未來的大量且不確定的損失”。如果事先買了保險,一旦保險合同所約定的事件發生,保險公司就需要向我們提供賠付金,這個賠付金的數額基本是等於或者略低於事故所造成的損失,所以保險的重要功能體現在“以目前少額而確定的消費,去抵消未來的高額而不確定的損失”。

「曙光視界」正本清源: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保險?

顯然,保險是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助機制。

人們與保險公司簽訂合同、繳納保費,一旦其中某個人遭受損失,保險能夠集中其他參保人的經濟力量,來彌補某個個體的損失。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助機制,對每個社會個體而言,都大有用處。

破除對保險的四種誤解

保險,毫無疑問是一種偉大而有效的社會機制!這種能有效分散風險的社會機制,能夠輕而易舉地消除前面對保險的四種誤解。

——你覺得意外變故是小概率事件?但誰能保證這個小概率事件絕對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假如變故發生,自己沒有做好準備,在風險面前,個人或家庭可能會脆弱到不堪一擊。

——你覺得如果沒有賠付金保險就白買了?但是,你所交的保費對於你來說是“目前少量而確定的損失”,

這個“損失”並不影響你的生活,但你用這一少量損失所預防的,是可能擊毀你和你家庭的不可預知的重大損失。

——你覺得有社保就不需要商業保險?社保是國家給人民提供生活保障的福利性制度,非常有用,但是,社保只能“保基本”,對於損失較大的事件,社保不能充分彌補個體所遭受的損失。並且,社保的保障範圍是確定的,並不能對所有的風險都進行保障。

——你覺得保險的賠償對你沒用?然而,對於家庭的經濟支柱而言,保險所給的補償有時並不能給你本人帶來什麼,然而卻能給你家人帶來重要的經濟支撐,保證整個家庭能夠正常生活。此時的保險,難道不是實實在在地體現了“責任”與“關愛”嗎?

「曙光視界」正本清源: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保險?

根據中國保監會的統計數據,2016年,中國的壽險原保費收入達到了21692.81億元,保險在中國迎來了發展的興盛期。這說明國內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保險的重要性,更多的人開始接納保險、瞭解保險、喜歡保險。

正如我一直強調的,保險是一種具有風險分散作用的偉大的社會機制。這種社會機制的存在,讓個人的力量在面對無常生活所帶來的打擊時,不會被瞬間擊倒,而是在社會上其他眾多個體所形成的集體力量的協助下,以較低的損失來應對重大打擊。這種有效的社會機制,是我們每個人和每個家庭都需要的。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我們都離不開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