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孩子不是打出來的,是“哄”出來的

優秀的孩子不是打出來的,是“哄”出來的

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不同,孩子的想法是沒有邊際的,也不懂規矩為何物,更不喜歡被控制。

而成人世界是講究秩序的,什麼地方、特定時間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都是有束縛的。孩子對這些約束沒有概念,他們喜歡我行我素。

對於父母而言,孩子是這個世界新來的,他們有責任教育孩子去認識這個世界,包括那些“不能為所欲為”的規則。

當孩子不聽話,頻繁犯錯的時候,通過教訓、懲罰甚至揍孩子的方式讓他記住、學會,是公認的比較簡單經濟、實用高效的做法。

但這種看似有效的辦法卻會帶來很多弊端,經常被揍的孩子會較其他孩子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一個經常被父母教訓的孩子會變的內向、膽小。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是一本風靡全球的育兒書籍,這本書通過豐富的實例給了我們重新理解“如何教導孩子”的機會,是一本極佳的家庭教育手冊。其中關於懲罰和讚賞的內容更是為廣大父母提供了糾正問題、鼓勵孩子最有效的辦法。

優秀的孩子不是打出來的,是“哄”出來的

一種可以代替懲罰的方法

“孩子做了非常糟糕的事情,應不應該受到懲罰?如何讓他長記性?”

很多父母相信約束孩子不當行為的辦法就是懲罰,而且他們深信這是讓孩子受教的唯一途徑。

但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被懲罰的孩子就像帶著緊箍咒一樣,天性被扼殺,要麼變得膽小,要麼越發叛逆。

那麼父母要如何才能激勵孩子做事有擔當?有沒有一種代替懲罰的方法?有一個辦法可以嘗試,那就是和孩子坐下來,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下面是解決問題的具體步驟:

第一步,傾聽並且回應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不要評論他所說的,鼓勵他把所有的感受都表達出來。

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和需要(這部分最好要簡短)

比如孩子在課堂上表現不好,等他說完之所以表現不好的原因(有同學欺負他、老師不關注他等)後你可以簡單說一下自己的感受:“自己兒子/女兒在課堂上表現不好,讓我好不開心”。

第三步,邀請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

第四步,寫下所有的想法不要對想法的好壞做評論(讓孩子先來)

比如,孩子說換學校,父母不要立馬否定,要記下來並鼓勵他繼續說。

第五步,挑出哪些想法你們不接受,哪些你們能接受,以及你們計劃如何執行

在這一步,要和孩子一起討論第四步所列方法的可行性。比如“換學校學期末時間不夠,換座位、讓老師多叫你回答問題可行,但是你覺得是不是先給老師寫個道歉的字條,畢竟你的表現惹她生氣了。”

父母必須要有這樣的意識,那就是孩子在不斷成長,想法也會時時變化,再完美的計劃都不會是永久的。孩子六歲的時候,這個計劃可能有用,到了七歲,可能就沒用了。

生命是一個調整和再調整的連續過程—必須不斷應付新的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可以教給他們怎麼處理現階段家庭生活中面臨的問題,以及如何應對將來更艱難複雜的世界。

優秀的孩子不是打出來的,是“哄”出來的

行之有效的讚賞技巧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那就是:“我表揚孩子的時候,孩子們有時候喜歡,有時不喜歡。我做錯了什麼嗎?

其實有些讚賞會讓孩子感覺更差。

經常聽朋友問:為什麼我表揚孩子的時候她卻不理我?我對女兒說她很聰明,她卻說:“鄰居家妹妹更聰明。”;我誇獎她很漂亮,她卻說:“我明明很胖。”;誇她是個很棒的姐姐,有天賦的藝術家,她卻開始打她的妹妹,並告訴我,她不會畫畫了。她好像在努力證明我說的是錯的。

此時另一個朋友馬上接口:我兒子情況更糟。他練習投籃,最終投進了。我歡呼道: “真棒!你太有才了!”他卻把籃球丟下,回自己房間了。我真搞不懂。每次我試著誇獎孩子的時候,得到的卻都是相反的效果。

家長只顧讚美孩子以求達到鼓勵他們的作用,卻不知道“評價式的讚賞”,諸如“聰明”、“漂亮”以及“完美”之類的詞不僅會讓孩子們關注到自己失誤的地方,更會讓他們灰心喪氣,不再繼續努力嘗試。既然我現在已經完美了,為什麼冒險去嘗試呢?下次可能會搞糟!

讚賞和說話一樣也要運用技巧,尤其是對孩子,不要覺得他們小什麼都不懂,孩子心思細膩,話裡所帶的情感他們是聽得出來的。

如果我們想要鼓勵孩子相信自己,繼續堅持下去,就需要避免一些帶有“評價”含義的詞,像“好”、“好極了”、“真棒”、“最好的”。相反的,我們需要告訴自己“簡單描述”就可以。可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或者描述你的感受。

比如可以用以下的表達方式代替之前的單純“評價”方式:

⊙ “你一直專注在那個問題上,直到最終解決!”

⊙ “哈,你投進了!球正好進入籃筐!”

⊙ “儘管你有自己的事情做,但還是幫助妹妹做功課。”

也可以描述你的感受,比如:

⊙ “我喜歡你畫的《海上落日》,它給我一種快樂、安詳的感覺。”

⊙ “一想起你給我講的那個笑話,每次我就忍不住笑起來。”

“描述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不僅肯定了孩子的努力,還幫助他們相信自己。最重要的是,給了他們繼續努力的勇氣和動力。

而且會讓他們內在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大聲而清晰。“我不會放棄,直到把問題解決。”“越努力練習,就會越好!”“即使身處壓力,我也會付出熱心。”“我講的笑話很好笑。”“我畫了一幅美麗的落日圖。”……

優秀的孩子不是打出來的,是“哄”出來的

毋庸置疑,“描述性的讚賞”是培養自信而有愛心的孩子強有力的法寶。

還有一種稱讚孩子的好辦法,那就是用一個詞總結你看到的,比如:

⊙ “你一口氣把筆記上的每項內容都弄懂了,這就是我說的‘堅持’。”

⊙ “我看到你把最後一塊蛋糕給妹妹留下了。這就叫‘意志力’! ”

⊙ “你清理了所有樹葉,還裝進袋子裡,並且是自覺做的這件事!這就是我說的‘負責任’。”

如果沒什麼可讚賞的,怎麼辦呢?假設,校車已經在路上了,孩子仍然沒有穿戴好……或者抱怨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了,他根本沒辦法完成。

這一刻別說讚賞了,指責他們的錯誤是父母首先想到的:

⊙ “你為什麼穿衣服永遠都這麼慢?看看你!還光著腳!照這個速度,你永遠都趕不上校車!”

⊙ “如果之前我讓你做作業,你馬上就去做,而不是玩無聊的電子遊戲,現在作業早就做完了。但你沒有,你總是為拖延找各種藉口。”

脫口而出的指責一定要控制住,要這樣對孩子說:不管他完成了多少,向孩子描述他們已經完成的部分。

⊙ “你自己穿好衣服,吃完早餐,刷了牙,就只剩下找到襪子和鞋,然後就可以準備出發了!”

⊙ 讓我看看……分數的加減法共10道題是夠煩人的。但我看你已經完成了前兩道題。看樣子你正努力去做。”

指出他們已經完成的進度,不管有多少,都會帶給孩子堅持不懈的勇氣。

優秀的孩子不是打出來的,是“哄”出來的

如果真的找不出可稱讚的地方,而孩子又屬於那種高度敏感,一旦犯錯就會很受打擊,將近崩潰。該怎麼辦呢?

幫助他意識到他犯的錯也會是一次重要的發現。一個媽媽講過這樣一件事:三歲兒子跟她說話的時候,開心地搖晃著自己帶吸嘴的杯子。忽然蓋子掉了,果汁撒了一身,濺了一地。小男孩開始歇斯底里地大哭。

“寶貝,”他的媽媽故作誇張地驚叫道,“你有了新發現!”

他停止哭泣,疑惑地看著媽媽。

媽媽用非常緩慢的語調說: “你發現當你搖晃杯子的時候,蓋子會滑落,果汁就會濺得到處都是!”

過了一週,奶奶來了,她把自己的口袋書、包裹、太陽鏡都放在廚房檯面上。過了一會,她去拿其中一個包裹時,眼鏡掉到了地上。就在她驚叫著“哦,不”,並且彎腰去撿的時候,孩子用力拽著奶奶的衣服,無比激動地告訴奶奶:“奶奶,你有了新發現!”

“新發現?”奶奶疑惑地問。

“你有了新發現,”他解釋道,“你把眼鏡放在廚房檯面的邊上,眼鏡就可能掉下來!”

“嗯,”奶奶讚賞道。“我得記住這一點!”

“孩子要少批評多讚賞”這是很多父母都知道的育兒準則,但是很多人在應用的時候卻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其實並不是這個結論有問題,可能是父母採取的方法並不適合孩子。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旅行,樂於分享心理學書評、婚姻育兒、遊記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不一樣的生活,從你的一個關注點擊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