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崛起的社交電商如何走得更遠?

作為一種基於社會化移動社交而迅速發展的新興電子商務模式,社交電商自2013年出現後,已連續高速發展了五年。

社交電商研究中心發佈的《2018中國社交電商行業發展報告》預計,2018年中國社交電商市場規模預較2017年將增長66.73%。根據商務部統計,預計2020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規模將達到9.6萬億元,社交電商市場規模將達3萬億元,佔網絡零售交易規模的31.3%。

由此可見,社交電商已成為電商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中國電商委主任蘇軍判斷,在傳統電商格局已定、互聯網流量紅利基本結束的大背景下,基於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得益於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2019年的社交電商正處在巨大的風口階段。

社交電商的崛起之道

長期以來,中國的電商市場被以淘寶、京東為首的傳統電商巨頭牢牢統治著。就此,每日優鮮創始人及CEO徐正分析認為,如今電商行業環境正面臨三個方面的顯著變化:一是消費升級方面,呈現消費人群年輕化、偏好品質化和渠道線上化特點;二是移動互聯網方面,呈現社交、當地和移動化;三是供給側改革方面,呈現進口貿易放開、基礎設施完善等特徵。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認為,消費升級離不開這幾個點:第一,“90後”和中產階級的崛起,消費習慣的變化;第二,品牌、品質、品類的升級;第三,性價比、服務體驗的升級;第四,產業結構的變更和迭代。以上四點為社交電商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根據智慧財經研究院相關課題組的研究,社交電商取得成功的關鍵有四點:嚴選模式、會員制屬性、訂閱特性、機器推薦。

所謂嚴選模式,是社交電商依靠消費意見領袖和人工眼力來選品,做品類專業性,做整體調性風格,或是做特定人群細分,以此形成消費者的議價力量共同體。

所謂會員制屬性,是用社交成本篩選出“超級用戶”,圍繞特定人群畫像賣貨,讓消費者以同等價位買到更高性價比的商品成為可能,進而推動消費升級。

所謂訂閱特性,主要是針對有時效性、消費者有穩定預期的消耗品,用“預購+週期購”的方式,讓每週一次的包月形式成為消費者的習慣,讓品質生活成為日常生活消費品。

同時,社交電商還結合消費者基於社交屬性的標籤,有效開展機器推薦的消費決策支持,把選品和推薦完全交給機器學習,通過深度學習,識別個人的購物習慣,分析一個人的購物喜好,推測他會買的東西,提前進行預判,降低消費者決策成本,推薦更加精準的消費產品,最終實現對“美好生活”消費升級的推動。

迅速崛起的社交電商如何走得更遠?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8年(上)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報告顯示,整體看來,目前移動社交用戶以“80後”“90後”為主,在社交網絡分享購物、砍價是最受用戶喜愛的移動社交購買方式;價格、口碑、產品質量與服務體驗是社交電商消費者最看重的四大因素。

社交電商以移動端為主,這對應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大發展。過去幾年,國產品牌智能手機的用戶已經深度下沉到四、五線城市。易觀數據顯示,2017年,三線及以下市場的總人口為10億,平均每人擁有0.5臺移動設備;一、二線市場總人口約3.63億人,平均每人擁有1.3臺移動設備。一方面,一、二線城市的互聯網人口紅利已經觸頂;另一方面,各類互聯網企業在三線及以下城市滲透率一直沒有超過20%,這一局面被拼多多創始人黃錚視為“中國互聯網的第三波人口紅利”。

迅速崛起的社交電商如何走得更遠?

過去十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的發展,信息的生產、傳遞、獲取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消費場景出現移動化、社交化和碎片化等特徵,消費動力也開始趨向興趣化、個性化和品質化。

與此同時,隨著流量成本、獲客成本、物流成本的同步提升,越來越多的傳統電商開始面臨發展困境,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以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電商是流量金礦和城堡,它們急需流量,也知道流量在哪裡

像拼多多這種類型的企業在互聯網的分享思維下,資源越用越有價值,通過打造高性價比的產品(場景),吸引用戶拼單(遊戲),或者朋友圈分享(社交),如此形成了用戶量迅速的成長,企業以極低成本獲取新用戶,這是在電商時代獲取用戶的一個創新方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