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成功的诗人,平生仅写下两句残诗,却因此而名垂千古

北宋最成功的诗人,平生仅写下两句残诗,却因此而名垂千古

北宋最成功的诗人,平生仅写下两句残诗,却因此而名垂千古

诗坛从来都不是清平滋润的圣地。世人只看到了青葱少年的光鲜亮丽,却无视于循循老者的惨雨愁云;只看到了李杜元白的鲜衣怒马,看到苏辛柳李的月夜花朝,却丝毫不在意那些籍籍无名者的黯然销去。大唐两千二百多名诗人,大宋一千三百多位词人,能够登载名人榜的有几何?

纵使努力追寻的目标无法开花结果,即便理想会被现实鞭笞得遍体鳞伤,但诗词歌者仍然迎着风奋力挥舞手中的笔墨,大家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然后有的人选择退守人生,而有的人则选择了继续冒雨前行,像张若虚这样能以一首作品就成功的诗人真的不多。不过除了他,还有宋代的这位诗人。

北宋最成功的诗人,平生仅写下两句残诗,却因此而名垂千古

这位诗人比张若虚的传奇意味更加浓厚。张若虚一曲《春江花月夜》,行云流水博得千古美名,更有"孤篇盖全唐"之盛誉,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可他却仅凭两句残诗,就几乎获得了与张若虚相同的艺术高度,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他就是北宋诗人苏麟。

《断句》宋·苏麟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这首诗题为"断句"显而易见,因为苏麟只写下了这两句,而且并未有补全的意思。虽然后世都曾尝试为其续写,但遗憾的是无论谁的文笔,都有点儿狗尾续貂的意味,不协调也不合辙。"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千古名句,可能不少人都是当作俗语来记的,这是由于这首残诗背后的故事太经典,导致千百年来,它的引申含义在我们脑海始终挥之不去。

北宋最成功的诗人,平生仅写下两句残诗,却因此而名垂千古

其实,称苏麟为诗人是有些不妥的,因为说白了他就是个官员,也确实没留下什么诗,翻遍整个宋史,也找不到他的其他语录。然而由于苏麟留下的两句诗实在太有名了,所以便被自然而然地冠以"诗人"的雅号。当然,诗名还需故事来配,若是没有一个好故事做陪衬,苏麟亦不会名垂千古。下面小解就为大家讲述这个非常文艺范儿的典故。

相传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非常爱才,曾在他部下任职的文武官员,大多都会得到他的举荐和提拔,苏麟很幸运,亦在范仲淹的提拔范围之内。可是苏麟却等啊等,都没等到范仲淹的举荐信,难道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吗?不会,平时行事认真、态度端正,不可能出现纰漏的。

北宋最成功的诗人,平生仅写下两句残诗,却因此而名垂千古

苏麟仔细研究了一下范仲淹举荐的人员名单,终于搞清了状况,原来范是把自己给漏掉了。由于在外县担任"巡检"的苏麟长期不在杭州城内,平时与范仲淹很难打上照面,所以范仲淹就忘却了"远亲",而只顾得了"近邻"。这可如何是好?明说吧不好意思,不说吧又觉得吃了亏,苏麟只好发挥出文人的专有优势:隐喻示人。

因此,这一联堪称诗史最经典的残句诞生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意思是说: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遮挡而可以率先看到月亮,迎着阳光的花木,因为得到了充足的光照而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北宋最成功的诗人,平生仅写下两句残诗,却因此而名垂千古

苏麟将那些得到举荐的同僚形容为"近水楼台"和"向阳花木",而自己显然就是远离水的楼宇、背阴的花木,所以才没有得到范仲淹的"月"与"春"。范仲淹收到这一句诗后,不禁莞尔一笑,明白了苏麟的意思,如此有才气的家伙,怎可不举荐?很快,苏麟也得到了升迁。

苏麟可以称得上最成功的诗人了。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在无数的不眠之夜,写下成百上千首诗作,其中不乏经典绝唱,可惜都未被世人知晓和赏识。而苏麟仅仅凭借一个残句,便能脱颖而出,实在是莫大的幸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