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趙光義,嘴上軍事家,最終難逃兵敗結局

歷史的長河中,每個朝代都會踴躍出無數的軍事家,他們大多數人都是有著很強的軍事才能。他們想方設法的在當朝的統治者面前表現自己,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然後功成名就。

當然這些人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著運籌帷幄的軍事才能,大多數都只有紙上談兵的功夫,可以說在戰爭來臨之際他們會把事態說的無比簡單,但如果讓他們上到真正的戰場當中,當初的嘴上功夫可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紙上談兵趙光義,嘴上軍事家,最終難逃兵敗結局

雖然有些人算是有才能,但多數人都是以口才方面為基準。而那些真正的統帥和軍事家,不僅有著出色的口才,更有著統兵作戰的能力。不僅把戰爭的趨勢分析的清楚明瞭,還能指揮軍隊積極作出回應,從而保證自己不敗的地位。兩者相比可謂天差地別,如果前者掌管當時的朝廷軍事大權,那麼最後的結果不必多想,輕則禍國殃民,重責國家動盪。

紙上談兵趙光義,嘴上軍事家,最終難逃兵敗結局

趙光義就是一個紙上談兵之人。大家都知道他的哥哥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統兵作戰能力自然不用多說,他的部下對於自己的忠心,也足以說明他的人格魅力。而對於戰爭開端的宣言更是說明了他的口才,所以這種就能用自己的口才給予士兵動力,還能在戰爭混亂不堪的局勢中排兵佈陣,優秀的軍事家在大家的心中也不過就這樣。

紙上談兵趙光義,嘴上軍事家,最終難逃兵敗結局

而趙光義則就完美的展現出了“嘴炮”這個“優點”,本身他能夠登基就是在質疑的環境中登基。可以說他的位子坐的得並不是非常的安穩,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大臣和將軍都沒有信服,畢竟他哥哥是從那個混亂不堪的戰爭中脫穎而出,用自身的絕對實力征服其他人臣服於自己。而他並沒有在他人中展現出自身的能力,如何讓眾人對他進行信服。自此之後他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也是用自己的口舌勉強穩住了朝中的局面,當然對朝中比較有權威的大臣進行說服,也確實是最有效和最直接。

紙上談兵趙光義,嘴上軍事家,最終難逃兵敗結局

所以基於這個原因,就看到的趙光義只能用嘴的形象也就出現在我們大家的印象當中,當然也不單單指這件事情說明了他只能用嘴。其實從史書上記載,他為了穩固國家的安危特地找許多懂兵法的人,為國家的軍事問題出謀劃策,最終的目的就是用來抵禦外侵或者用來進攻。

可以預想提前做好的戰略框架,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戰爭當中使用?即便是遠古時期的兵法在戰場當中也要靈活運用不是?所以由此看來對於一個完全不懂兵法的人,讓他掌管國家軍務不僅不會讓其強大,而且還會讓國家遭到在災難。

對於一些“嘴炮”而言,即便有士兵忠於自己就已經實屬不易,更別說在數萬人的戰爭當中運籌帷幄,讓我方軍隊處於不敗地位。

紙上談兵趙光義,嘴上軍事家,最終難逃兵敗結局

當然也不能說明他沒有任何的功績,最起碼他北伐了兩次大戰都以失敗告終,也充分贏得了“嘴炮”這個名聲。從這個事情當中來看,並不是所有能言善辯者就能夠對軍事上有所掌控。由於他軍事指揮能力的缺乏及決策上的失誤導致一個能夠主動進攻實力的國家轉變為被動防守的國家,其中差異明眼可見。

所以從這件事也能夠說明,會說是一種本事,但是如果想要把會說這種本事強加到另一領域當中去,那麼最後的結果必然是失敗。所以一些優秀的統帥並非只有口才的能力,軍事能力運籌帷幄也都是他的拿手好戲,而如果僅僅只有口才,沒有實踐,領兵打仗無非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笑話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