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用什么击败了匈奴?

听故人吟


西汉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尽管在文景之治时期国力大为恢复,但是对匈奴采取的仍然是和亲政策,汉武帝通过文景之治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马匹,汉武帝上台后利用这些资源整合国家的军事,通过骑兵对骑兵的策略,任用了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不世的名将为帅,才能北驱匈奴。然后到了汉宣帝时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明君,汉宣帝。这位帝王通过各种手段分裂了匈奴,一部分驱逐一部分拉拢,彻底解决了匈奴的问题。

从公元前133年的诱敌战开始,汉朝天威所至,匈奴望风而逃。而且在汉武帝之前,儒家学说影响很大但是却被黄老学说挤占了朝廷大位,原因是汉朝需要修养生息。自汉武帝开始,为了推行有利与中央集权措施和彪悍的民风,开始推行儒家学说。

汉武帝即位之初(前122年),诸侯王势力和中央政府的矛盾到了新的地步,其中势力最大的淮南王刘安欲起兵反叛,少年天子当机立断,派出中央特是将阴谋扼杀于摇篮之中,并逼迫刘安自杀。一个皇帝最大的英雄气概莫过于身为帝王而能主动反省自己了。公元前89年,汉武帝拒绝了派遣士兵屯兵轮台以东,介意威慑西域的建议,并借此机会颁布了著名的《罢轮台屯田诏》的罪己诏书,公开承认自己穷兵黩武有错,并从此息兵务农。


历史趣闻请点我


汉朝用什么击败的匈奴?

这个问题问得好,但是问得不够仔细,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汉朝击败匈奴,并不是靠某一种器械,或者某一种兵器,也不是靠某一个将领,更不是靠某一批军队。

汉朝之所以能屡次击败匈奴,实际上是综合了很多因素。

我这里总结的因素大致有三个。

一,匈奴内部不团结

二,西域诸国的帮助

三,汉朝将领有勇有谋,军队素质很高

我们先说第一个,匈奴内部不团结的问题。

汉朝的时候,人们虽然把北方的少数民族都统称为匈奴,但实际上,匈奴也分为了好几个部分,匈奴左贤王廷,匈奴右贤王廷,匈奴单于王庭。

这三个王廷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经常你打我我打你,他们之间的内斗,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他们的力量。

而且在劫掠中原的行动上,因为各自所处的地域不同,这三个王廷的路线和时间也不是一致的,因为路线不一致,就直接导致了匈奴总体力量的分化。

如果匈奴这三个王廷全部团结起来,战斗力起码要增加好几倍,汉朝要赢,不是那么容易。

除了匈奴自身不团结,第二个原因便是汉朝每次攻打匈奴的时候,都得到了西域诸国的帮助。

当时西域的国家有很多,楼兰,大宛,月氏(至),乌桓,乌孙,乌揭,丁零等等等等。

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这些国家和汉朝互通有无,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匈奴所处的位置,和这些国家都挨得很近,在匈奴人眼里,汉朝虽然富得流油,但是并不好抢,防御力太强,柿子要挑软的捏,抢不了汉朝,他们便将目标放在了这些小国的身上。

动不动就欺负他们,让他们称臣纳贡。

这些小国家被欺负得久了,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时刻盼望着汉朝这老大哥能出兵帮他们一把。

汉朝每次出兵的时候,他们都瞅准了机会,与汉朝的军队联合,共同打击匈奴。

因为汉朝距离匈奴很远,每次出征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光是运粮草都得运很多,所以汉朝也希望能得到西域诸国的帮助,让他们凑点人手,也不要多,凑个三五万就行。

然后沿途再准备一些粮草作为汉朝军队的补给,这样可以减小汉朝廷的负担,当然,对于那些长期被匈奴欺负的小国,这些事情,他们是很愿意做的。

因为有西域诸国兵马援助,沿途也有粮草补给,所以大汉西征匈奴才能带着那么多人走那么远,若是没有这些国家的帮助,汉朝想要击败匈奴,还真不容易,毕竟几十万军队的粮草供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汉朝军队有着极高的素质,而且将领大多都谋略过人。

先说说汉朝的将领,汉朝有那些名将呢?多的不说,就说几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首先是官拜大司马的长平侯卫青,然后冠军侯霍去病,飞将军李广,以及说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等豪言壮语的关内侯陈汤。

这些人的谋略和胆识,以及勇猛,那都是流传了千古的,说起来滔滔不绝,这里就不细说了。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那就是周亚夫,为什么说周亚夫不得不说呢,因为他的存在,可以直接见证汉朝军队的素质。

细柳大营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

汉文帝的时候,匈奴入侵边关,时任河内郡守的周亚夫被封为将军,驻扎在细柳,以防御匈奴。

有一次汉文帝去慰劳军队,前两个去的军营他都可以直接进入,但是到了细柳大营,他的车辇却被拦在外头,而且营中将士各个披坚持锐,刀出鞘,箭上弦,拉满弓,持战备状态。

这让汉文帝很生气,随行的人说这是天子御辇,让守门的将士放行。

守门将士不放,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

细柳大营的典故从此而来,这个典故中可以直接看出周亚夫治军非常严谨,也能看出当时细柳营中的军队都有着很高的军事素质。

但凡名将,统统都治军严谨,而往往就是治军严谨的将领,手下才能培养出素质极高的军队。

军队素质高,将领有谋略,还有西域国家的帮助,以及匈奴内部的不和谐因素。

综合以上这些,现在你该知道汉朝为何能屡次打败匈奴了吧?


胜马笀鞋


西汉建立初期,匈奴的冒顿单于开始向周边民族和地区扩张势力,给新兴的西汉王朝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白登之围后,西汉更是以和亲纳贡的方式,和匈奴达成了屈辱的和平。

经过长年的战乱,西汉初期的中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国家,而且当时的人们裂土封王的思想依旧存在,国家意志并不统一。经过文景之治,与民生息,人口国力得到显著提升。

正当此时,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汉武帝刘彻登上了历史舞台。经过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到汉武帝时期,削藩并建立中央集权政府已经提上日程。汉武帝经过努力,推出并实施推恩令,逐渐的完成了这一政治体制变革。

削藩的成功,中央集权的实施,使西汉政府大幅度提高了资源收集能力和人员动员能力。一时间国富民强,据传府库里穿铜钱的皮绳都断了,粮食够吃三年,这时的汉武帝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反击匈奴,报仇雪恨。

匈奴属于游牧民族,由于很强的机动性,没有办法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所以他们是军事贵族制,是由很多的小部落聚集起来的。大单于必须是孔武有力,特别能打的才能使大家聚集在一起,所以匈奴的传位方式一般是兄终弟及。也因此,匈奴会出现围绕继承人问题而产生内乱。

到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完成了中央集权的升级,国力大幅度提升,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而此时匈奴则出现内乱,分裂为五部分。后来又分为东,西匈奴,西匈奴被灭。

西汉打败匈奴以后,匈奴又经历东汉的崛起,又到三国,中原王朝始终抓住游牧民族继承人问题这一点,扶持一方,打败另一方,反复分割,或消灭或融合等政策,直到晋朝匈奴才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所以,西汉用什么打败了匈奴?

加强中央集权,积蓄国力。分化弱化匈奴,步步蚕食。此消彼长,匈奴岂有不败之理?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留言哦~


郑憨子


我是理科生读历史,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众所周知匈奴是游牧民族,擅于骑射。刘邦时曾以40万的步兵抵挡单于的10万精骑,最终遭惨败,不得已而“和亲”。

从战国时,赵国燕国就开始筑造长城,直到明朝才得已形成砖瓦的坚固形态。整个筑造过程两千多年,足以看出各朝代对抵御游牧民族的看重。

在刘邦那个年代,马匹稀缺,骑兵更少,没办法,只能依靠长城,但这方法只能防御,不能去击败匈奴。于是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经过两代的不断努力,终于马匹数量暴增,骑兵也多了起来,社会上形成了骑射之风。

在汉景帝时期,晁错和周亚夫对骑兵进行了改革,由义务兵改为了职业兵,大大加强了骑兵的战场能力。

这为将来打败匈奴奠定了基础。

直到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终于发起了对匈奴的百年战争。

因为马匹精良,战士也经过不断的训练,变得强大,和匈奴之间不相上下。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一次发动了14万骑兵,再加上其他军队,数量庞大,卫青和霍去病带兵出征,占领匈奴重要之地,迫使匈奴逃往“北海”也就是贝加尔湖一带。

公元前36年,汉军打败郅支单于,最终大战结束。

总结:

西汉能击败匈奴,主要原因有几下几点:

1.骑兵精强,骑术精湛,数量庞大

2.卫青和霍去病率军

3.筑城,有利于防御匈奴


理科男读历史


我是一名热爱历史文化的小青年,欢迎大家来和我交流。

西汉用什么来击败匈奴的,毫无疑问是国家的整体实力。下面我简单的说说,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补充。

汉初,高祖刘邦出兵,北击匈奴结果被围在了白登山。后来的皇帝认识到汉匈之间的视力差距。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方法,与民休息的政策,奖励农耕,降低赋税,经过70年左右的发展,已经扭转了秦末百姓四处流浪,无地可种的局面,人口基数也大大提升了。另外,汉初汉王朝认识到实力的差距之后,只得忍辱负重实行了“和亲”政策,即使被夺河套地区也只能忍气吞声。

汉景帝时期,通过平定国内七个诸侯叛乱,把地方上的一部分权利,财富收归国有,使得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汉王朝的财富已经达到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穿铜钱的绳子都烂了”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一代雄主汉武帝登基称帝,他是一个拥有着雄心的人,加上国家实力已经雄厚,早就有了对匈奴作战的想法,为老祖宗洗刷耻辱,因是即位之初,自己根基不稳加上国内各路诸侯还有相当是实力,并没有一开始急于求成,而是采取各项安国治民的措施,推行“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派出张骞出使西域,联系受匈奴压迫的国家,结成同盟。


经过前期发展进行战争准备,经济力量也远超匈奴,后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选拔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另外和西域国家乌孙等联盟,采取远程奔袭,各个击破的方针,先后取得了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

后在汉宣帝时期,宣帝采取远交近攻等一系列措施,加上经济力量辅助,迁徙人口屯田戍边。在宣帝时期解决了匈奴之患,在这一时期汉朝处于绝对的强势局面。当然在东汉时期匈奴反汉实力再次兴起,后来还是被汉朝平定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见解,不足之处请大家补充。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欢迎大家我交流,我会给他大家带来更多的历史趣事。


很倾城


西汉是怎么击败匈奴?

一是经文景之治后国富民强,财力雄厚,有了对匈奴用兵的物质基础。

第二对匈奴有了深入的了解。

匈奴属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有战事时匈奴王下令,传令快骑哓喻各部,每户出马出丁,立刻就能结集起一支厐大的军队,无战事时,兵丁归户各牧牛羊,是典型的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没有常备军队的游牧民族。

而放牧需要,匈奴各部分散在广阔无垠的大漠之中,方圆百里只有几十户牧民,加之没有发达的通讯系统,匈奴人很难在和平时期应对突发事件。

西汉前期的皇帝只看到了匈奴兵的骁勇善战,却不了解匈奴地广人稀的弱点,所以走了和亲的道路,双方罢兵,免于边境遭匈奴袭扰。

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却对匈奴的弱点看的非常清楚,果断对匈奴用兵,卫青、霍去病率兵直插匈奴腹地,措手不及的匈奴根本来不及大规模集结军队,只能各部牧民自发迎敌,当然不是汉朝大军的对手,被杀的狼奔豕突,只能狼狈的逃往西方,越过乌拉尔山进入欧洲。


王金海170657262追求


在西汉历史上,真正把匈奴驱逐出去的是在汉宣帝时期。从高祖刘邦在白登山被困到宣帝刘洵将匈奴征服,在这期间西汉的君王通过隐忍、和亲、君民一心,再到击退花了近140年时间。西汉初期国力极弱,人民贫苦,没有可以和匈奴一站的人力,物力,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增强,人民兴旺,再到武帝手里决定征讨匈奴,这不仅仅靠的是和亲等,没有君臣之间的相互信任,没有君民的上下一心,何以有几十年的边境太平。最后将匈奴驱逐出去,设立西域都护府自此匈奴再也未踏进中原。


blade14


击败匈奴的不是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而是和亲。

汉朝初年,因为连年征战,百姓民不聊生,刘邦采用大臣意见,利用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并陪送大量,金钱美食等,双方互通贸易。

后来的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也都采取了和亲政策。这一政策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缓解了冲突,边界人民过上了安全的生活。

汉武帝刘彻时期,国强民富,汉武帝决定不再和匈奴和亲,开始征战匈奴,征战匈奴多年,虽然胜多败少,但始终无法真正击败匈奴,反而国立衰弱,于是最后决定还是采用和亲政策比较好。

事实证明和亲最后,选派一名公主或者宫女前去匈奴,去了也是当皇后,又不是降级。而且之后两家和亲生的孩子又是汉朝的外孙,所以亲上加亲,亲戚之前怎么互打。




路小猫咪


文景之治的强大国力,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卫青霍去病等人的统帅能力,大汉碾压匈奴的科技。当然最重要,还是大汉子民


杯面1993


一是经文景之治后国富民强,财力雄厚,有了对匈奴用兵的物质基础。

第二对匈奴有了深入的了解。

匈奴属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有战事时匈奴王下令,传令快骑哓喻各部,每户出马出丁,立刻就能结集起一支厐大的军队,无战事时,兵丁归户各牧牛羊,是典型的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没有常备军队的游牧民族。

而放牧需要,匈奴各部分散在广阔无垠的大漠之中,方圆百里只有几十户牧民,加之没有发达的通讯系统,匈奴人很难在和平时期应对突发事件。

西汉前期的皇帝只看到了匈奴兵的骁勇善战,却不了解匈奴地广人稀的弱点,所以走了和亲的道路,双方罢兵,免于边境遭匈奴袭扰。

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却对匈奴的弱点看的非常清楚,果断对匈奴用兵,卫青、霍去病率兵直插匈奴腹地,措手不及的匈奴根本来不及大规模集结军队,只能各部牧民自发迎敌,当然不是汉朝大军的对手,被杀的狼奔豕突,只能狼狈的逃往西方,越过乌拉尔山进入欧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