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去年3月,江苏大学医学院一名研究生在实习医院值班约14个小时后晕倒猝死,这个悲剧,让无数人对年轻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

这位猝然离世的年轻人生前曾多次在朋友圈“抱怨”过加班生活:

“最羡慕那些朝九晚五、有双休、享受法定假期的人。”

今年4月,名为“996icu”的Github用户创建了一个他在GitHub上分享的网页,抗议国内科技公司的“996”工作文化。

996icu网页说:“始终遵循996工作时间表的人有可能会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发人员的生命更(很)重要。”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随后刘强东、马云等大佬对相关事件的评论,引起了更大的争议。

“我个人认为,能做 996 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 996 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 996,你什么时候可以 996?你一辈子没有 996,你觉得你就很骄傲了?”

如果你在招聘需求上看到“抗压能力强,工作时间弹性”,那几乎是“996”无疑了。

不少网友还总结出了如何识别“996”企业的方法: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进入职场后,你会发现同学的朋友圈里开始充斥“感觉身体被掏空”“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这样的流行语,每一条无不折射出我们面对加班烦恼时的自嘲和无奈。

“不加班,还能怎么办?工作做不完就不能走啊!”

加班,成为了每个职场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生活常态。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下简称 《劳动法》),根据劳动法,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

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所以我们正常情况下的工作时间规定是朝九晚六,或朝十晚七,这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每天工作时长不超8小时的规定。

可事实上,

临下班老板让你赶个PPT;老员工离职,上司让你顶上;公司接了个项目,甲方爸爸给的期限是7天;“改!”“不行!”“改改改”“不行,你再去改改”;

结果一年下来,就是基本整年都在加班。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从理想的朝九晚六到“996”(工作日早9点到晚9点上班,一周工作6天)到“724”(即一周7天每天24个小时要随时随地待命)的疯狂工作模式。

为此,还有不少“人性化公司”推出了晚上9点后打车免费,晚上11点下班的可免费领取公司食堂宵夜的“加班福利”。

可是对于所谓的“人性化”,996icu网页给大家算了一笔很精明的账。

99icu网页提到了根据劳动法,遵守“996”工作时间表的员工应支付其基本工资的2.275倍,而不是单纯靠什么“报销打车费”、“免费宵夜福利”来抵扣。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遵循996工作规则的中国员工很少得到那么多的报酬。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科技媒体36氪曾经做过一份关于加班的调查,收到的1148份回复大多来自创业公司,调查结论是,在寻求“狼性”和快速增长的创业领域,加班就是一个默认法则,几乎没有哪个创业公司敢说自己不加班。

毕竟,公司想要节约成本,最简洁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员工加班。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去年五一放假时,朋友浩子告诉我,他辞职了,裸辞!

“其实工作还好,只要不浑水摸鱼,每天的工作量基本可以在工作时间内去完成;

但是,奇怪的是整个公司的员工,几乎每天都有相当多一部分人在加班,一开始进去公司,下班看到同事,部门经理都还在忙,弄得我也不好意思走了;

后来觉得,自己本职工作在工作时间内已经完成了,就可以走,这没什么不对.

可第二天上班,就看到领导在群里夸奖谁谁谁昨晚加到几点的加班精神了,鼓励大家学习。

我是部门第一个下班走的,领导话里总有种明里暗里在批判你的感觉,你说,这不是病态吗?”

“是的,这是病态的企业文化!”

尽管大家都清楚《劳动法》的规定,但不少人即便工作时间远超法定加班时间,一周无休没有加班费,比起维护权益,还是觉得保住薪酬和饭碗更重要。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除此之外,微信朋友圈经常被《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这样的自媒体文章刷屏。

写手们堂而皇之地宣扬:

“年轻人如果选择不加班,那下班后的时间去干吗呢?”

“吃再多的饭,也吃不出年入百万;唱再多的歌,也唱不出一个美好未来。”

“只有自我压榨,才有可能撕裂般成长,不加班的青春,你说有什么意思!”

什么时候,加班和努力上进拼搏挂上了等号?

天天加班真的很可怕,而比加班更可怕的是:加班这个公司压榨员工的“企业文化”正渐渐被大众默认。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与2013年数据相比,2017年一线城市白领中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下降了约0.8岁。

据不完全统计,有七成白领有过劳死的危险;每4个人中就有1人肥胖;中国皮肤病患者超过1.5亿人;中国青年近视率世界排名第一;中国每年猝死人口超过55万;每天约有10000人确诊癌症;中国肠胃病患者1.2亿人;慢性病死亡占死亡人口的86.8%......

上班族们健康状况因为加班,熬夜通宵,饮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出现越来越多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意义上的老年病。

年轻群体普遍的“亚健康”状态呈现进一步恶化趋势。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无疑,“白加黑”“5+2”的工作方式无疑在透支着年轻人的健康,加速消耗我们的青春。

疯狂加班,实际一点说,为了涨工资升职,遥远一点说,是为梦想拼一把。

电影里会告诉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鸡汤文会告诉我们,年轻时不疯狂,不努力,不为梦想拼一把,年老时拿什么遥想当年?

但很少有人提醒你,狂奔的前提是健康这一资本。


从“996”到“724”,别拿加班当文化


关于工作和提升,我们的的确确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成长,去努力;但加班不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式;疯狂消耗身体健康不该作为我们职业晋升的代价。

业绩再璀璨,身份再耀眼,都不及健康珍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