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帝是否有百分百的话语权?维持统治的根本地方在哪?

舔屎的阿拉蕾


任何时候皇帝都没有百分之百的话语权,绝对化的情况不存在的。从秦始皇开始建立的秦政即是三代以来政治制度演变的结果,所谓皇帝制度一开始也并不是掌握了所有的权力,从制度安排上说,汉代的皇帝、丞相都有制度赋予的合法权力,皇帝不能干预丞相的权力,比如说,景帝时期想封一个外戚为侯,因为达不到制度的规定,“无功不得封侯”,就被丞相否决了,皇帝也无可奈何。

当然随着政治和社会的演变,皇帝一直试图独揽大权,所以才有了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从东汉经魏晋到到隋唐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一方面可以说是中央官制成熟的表现,另一方面则是皇权试图通过另立机构、分割相权的方式来强化皇权。

皇权和相权的斗争的演变,可以用丞相在皇权面前议事时的待遇来看,秦汉到隋唐,丞相是坐着的,到宋代,变成了站着,到明清则是跪着的,当然明清没有丞相,但是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实际上扮演的类似丞相的角色。可以看到皇权是不断强化的。

因为科举的推行,宋代形成了士大夫集团,皇帝的决策是受到整个士大夫官僚集团的制约的,所以才会有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的“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蒙元时期,把草原民族部落首领独裁的习俗和作风带到了传统的君主制权力结构中,君主独裁倾向愈发明显,随后被明清继承并强化,比如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可即使这样,明代时期发生的诸如“大礼仪之争”这样的事件,仍然展现了皇帝和官僚集团之间的冲突,而且皇权最后也无可奈何。

可以说,皇帝做的事情,在针对某个具体的官员时,或者决定的是不违背整个官僚集团利益的情况下,才可以说是皇权说了算,一旦涉及到整个社会或统治集团的利益,实际上是要受到很多制约的,不可能百分百说了算。


由豫之海


中国有皇以来,皇帝九五至尊,至高至上,虽然说一言九鼎,但到十缺一,没有百分之百的权力之说。

就个人来说,皇帝、宰相、大臣是分权的。就集体来说皇室、内阁、外戚、各部、大将军阀、太监等都是权力的组成部分,相互是制衡的,在制衡中保持平衡。

在权力架构中,皇帝占政治上、主场上的优势,更象老板。其它是为皇帝,皇室打工的。只有雇主和雇工和谐才能永保太平。

那种想象皇帝权力无边,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是不存在的,这是天道,无法抗拒的。


书华36


在封建社会,皇帝虽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言九鼎,但他仍受到体制的制约。

皇帝下面有丞相,丞相总理朝政,百官奏章须先报丞相,丞相再报皇帝,并向皇帝奏明自已的意见,对丞相的意见,皇帝是需要重视的;

丞相以下还有六部,对于六部尚书的意见,皇帝也是需要重视的;

六部之外还有御史,御史除弹劾官吏外,还可对皇帝的不当言行进行批评,对御史的批评皇帝也不能全部否定;

皇帝需遵守圣贤之道,如若违反,大臣是可引经据典予以指出的;

涉及立后,立太子等重大问题,皇帝也不能一人说了算,即使像刘邦这样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他打算立刘如意为太子,因众大臣反对也只能作罢。

当然也有一些暴君,完全不守圣贤之道,祖上之法,胡作非为,比如殷纣王,他就是一人说了算。这样的暴君都不得善终。


山楂树2094


皇帝有最终话语权,所谓“一言九鼎”,就是讲的皇帝话语权。小时候,总听父亲讲“皇帝开御口”,那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朕即国家。皇帝话语权分三类,一是绝对话语权,像皇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等有作为的皇帝,他们的话,臣子只有绝对服从。二类是相对话语权,有时讲的对,有时乱讲,臣子们有选择性地执行,常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类皇帝最多。三是任性话语权,这主要是昏君和亡国之君。这种人,乱了心智,乱了方寸,乱了朝政。臣子往往众叛亲离,政权易主。

皇帝维护权力的方法是互相制衡,所谓“帝皇之术”,千古不变。所谓“帝皇之术”是拿一帮人打另一帮人,由皇帝来平衡。以明朝为例,是内监制衡内阁,内阁出票,内监签票,就是用公章,双方出现了分岐,由皇帝来载决。这样,皇帝当的轻松,又不会大权旁落。万历二十年不上朝,就是这么干的。


朵朵佬爷


这个就要深刻理解什么叫“无为”了。

中国的封建帝王,权势的根源就是这两个字。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如果我简单告诉你是为了贯彻“无为”的思想,你肯定会嗤之以鼻,但秦始皇的思维,应该可能是他们“有为”了,所以要将之焚毁,将之坑杀。

如果我说“无为”的目的是为了“礼”,这个可能更难理解。

因为中国的帝王,权力的基础就是“礼”,实现“礼”的方式,就是“无为”,对“有为”的人和事进行处理,就是“天威难测”了。

什么叫帝王的“礼”?

我穿上了代表统治天下的“礼”服,享用了代表统治天下的“礼”乐,颁布了统治天下的“礼”制,我就是帝王了。

什么是帝王?

从造字来说,帝王就是神,帝是大神,王是小神。

帝王推崇的“无为”是什么?

就是“不要意图拒绝我作为神的管理,不要意图反抗我作为神的统治,不要意图推翻我作为神的掌控”。

所以作为帝王可以说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必须要求帝王可以履行神的职责才能做好。

如果正常的一代传一代,帝王均有其神圣性,具有权威性自然没有问题。

但如果帝王发生非正常死亡,或者帝王的接班人发生剧烈的角逐无法有能者胜出,则会出现统治权受到质疑或损害的事实发生。

第一种情况,是帝王的后宫专权。

历史上著名的有以下几个:

1.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宣太后,由于当时的秦王年幼,一直到其死亡后方才交权。

2.汉王朝的吕后,在汉高祖刘邦死亡后专权,其子汉惠帝怯懦,其生前也一直专权。

3.汉王朝的窦太后,在汉文帝死后一直专权,終汉景帝一代,没有取得国家的完整管控权,最后遇上汉武帝这个一代强人,方才夺回了国家完整的管控权,且汉武帝后来为防止后宫乱政,仿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创立了顾命大臣制度。

4.唐王朝的武后,在唐高宗死亡后也一直专权,且中途还作了一段时间的皇帝,后在狄仁杰的劝谏下才将江山归还李唐。

5.宋王朝的刘太后,有著名的假想故事---“狸猫换太子”。

6.清王朝的慈禧太后,系清咸丰帝妃子,在咸丰死后专权,历经同治,光绪等皇朝。

第二种情况,是帝王的大臣专权甚至夺权。

1.吕不韦专权,但他不幸遇上了秦始皇这个一代强人,不仅被推翻,还沦为臣子,最后还被赐死了。

2.霍光专权,表明顾命大臣制度建立之初就有其隐患。

3.王莽篡汉,直接命令帝王为了保命禅让皇位给他。

4.鳌拜专权,结果碰上了又一代强人康熙皇帝,被推翻了过来。

第三种情况,是帝王的宦官专权。

1.汉代末期的一段时间,宦官开始作为一股政治势力卷入朝政,最初,只是为了防备后宫专权,大臣专权的备选了宦官作为帝王的辅佐者,但随着宦官势力的扩大,宦官也开始专权了。

2.唐代安史之乱后,宦官也成为了新兴的政治力量,尤其唐玄宗的忠实手下高力士,更是树立了“一代贤宦,鞠躬尽瘁”的形象,但宦官整体素质较差,有些君王不能有效控制宦官,从而引起宦官专权。

3.明朝的假性宦官专权,当时明朝以太监为主体,建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从事监察职能,造成宦官权倾一时的假象,人们以为发生了宦官专权,实际上权力一直掌控在皇帝手中。


河东来


首先,真正的王权是至高无上的。纵看宋朝的岳飞,明朝的各个将领!以及唐朝的安禄山。无不都是离心离德!无法做到一一对应的忠诚!在科学技术上,无论是外科手术:

世界遥遥领先的,和医药技术遥遥领先的华佗,以及化学技术遥遥领先的马何,都将埋葬在王权,权贵的脚下!于是中国人认识到了一个点播不破的社会现实::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至于为什么明朝为亡,汉人演变为奴那是自己的命中注定!不过,要取得军事利好,和国太民安,那还得有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王帝与国戚是相互关联约!霍去病是为姐姐和姐夫打仗,努儿


Rock181538653


从理论上讲,皇帝有完全的话语权;因为普天这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而实际中,皇帝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话语权。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一是有些皇帝自己不要百分之百的话语权。如唐太宗,他鼓励大臣直谏,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二是有些皇帝因为个人原因,行事太离谱,导致臣下不能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如晋惠帝司马衷,本人是个傻子,如果执行其所有旨意,可能要天下大乱。三是大臣中有忠贞之士或不怕死的人物存在。如著名的魏征谏唐太宗封禅。

皇帝维持其统治靠的是权与谋。权为专制,一人为尊,享有对所有事务的最终决定与否决权,尤其是对所有人员的生杀之权。谋为制衡,皇帝通过对朝廷的权力分配及事务治理结构的安排,通过一些人制衡另一些人,通过一些机构制衡另一些机构,而自己从中掌握平衡,使朝廷离了自己便不能对重大事务做出最终决定。


二曲人


应该没有百分百的话语权吧,看看明朝,再看看历朝应该都有言官,维持统治阶级根本的是

言官和礼法


一米阳光下的小花


有的有有的没有


关注九哥


理论上天下一切都是天子的财产,包括所有人,亚洲人,欧洲,大洋洲都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