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的承諾就像女明星的牙齒,有多少是真的?

Autumn,我在一家公司實習半年多,上級說會給全職offer(我非常確定沒有理解錯他的意思),我都沒找其他工作。


現在又改口,說根據公司政策,要再實習3個月才給。


我好氣啊,覺得受到了羞辱,想一走了之;但是以我的背景,這個機會很好。我該怎麼辦啊?

有個讀者這樣問我。這個問題相當典型,未來在職場上,你少說還得這樣“被騙”幾十次。

為什麼大家要“騙人”呢?因為他們是壞人嗎?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徵求讀者同意後分享。為保護隱私,細節有所改動,不必對號入座。)

“被騙”是一種常態

再工作幾年,你就會發現,“過度承諾”極其普遍。

甲方說:

這個項目多打一點折吧,我們結為戰略伙伴,長期共贏。

人力說:

我們公司政策規定,不能把年終獎寫在合同裡,按照慣例有3個月獎金。

老闆說:

工資是低一點,不過期權方案馬上就會落地。

上級說:

這段時間你辛苦點,年底升職我會力挺你的。

他們語氣都特別誠懇。我有一絲懷疑,簡直覺得自己小人之心。甚至幾次和朋友覆盤,我還是說:

我不能相信當時對方是忽悠我的。

這感覺,大概跟男友劈腿後,還是覺得“他是愛我的”差不多。

职场上的承诺就像女明星的牙齿,有多少是真的?

過度承諾的人,懷著利己的目的,希望激勵你接受低價、接受低薪,而且心甘情願。

然而,他們在過度承諾時,也可能確實真心實意。

以那個上級為例,他未能履行承諾的潛在原因是:

  • 高估了自己對公司政策的理解,其實人員錄取要求和流程更嚴格、更復雜;


  • 高估了自己對公司形勢的判斷,其實今年也許行情不好,收緊編制;


  • 高估了自己對公司招聘的影響,其實他說了不算,爭取不到一個名額;


  • 高估了你的表現,其他人員有不同意見,又不好意思直說。

總之,他極有可能是身不由己、力不從心。

同理,承諾長期合作的甲方、承諾升職發錢給期權的上級,也會低估了一點搞定的難度、誇張了一點美好的願景。

沒有一對新人是抱著“忽悠對方”的心態說“我願意”的吧,然而,生活的複雜、生活的變化,還是會狠狠地打我們個措手不及。

大部分人的“辜負”處於“故意”和“無意”的五十度灰之間。

我們求職、招聘、採購、競標,都難免強調對自己有利的條件、淡化對自己不利的條件。

即使公開透明地披露問題,也是為了避免說得天花亂墜以後落差太大,導致招來的人很快離職、合作關係很快破裂——並非完全出於善良光明。

這是人的本性。大家不是壞人,大家只是並非完人。

“管理風險”是一項能力

如果“忽悠”是常態,我們怎麼辦呢?

  • 第一,永遠不要輕信。

職場上有一句話,只要不是“白紙黑字”(落在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上),都不算數。

職場上另一句話,“商業社會,談法律而不談道德”。

所以,你即使繼續實習也應該開始謀求其他機會。否則3個月後對方再次改口,怎麼辦呢?千萬不要低估世界的不確定性。

  • 第二,學會判斷風險。

那麼,我們就要養成“不管對方說得多好,自己預判風險”的習慣。

你完全可以打聽一下,公司的招聘流程是這樣的嗎?今年有人員需求嗎?我有競爭對手嗎?我的上級有這個權限嗎?他這人靠譜嗎?

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性判斷一下,這個公司應該招我嗎?

從市場上招聘也要付出成本,招來的人合適與否也有風險,你表現良好已經證明自己……

這些因素讓“招你”變成一個划算的選擇,那麼這個合作的基礎就較為穩健。

雨果獎得主郝景芳曾經說過,有些應酬是不必要的。雙方利益相契合,不熟悉也會嘗試合作;如果不能互益,認識了、喝酒了、稱兄道弟了,也沒啥用。

這話的意思就是,很多情況下(儘管不是所有情況下),大家是憑理性的。

  • 第三,綜合管理風險。

辨識風險後,就可以採取應對措施、做好兩手準備。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選擇有風險的事。

即使半年前,你知道獲得全職崗位有風險,依然可以選擇“完全不找其他工作”。這樣也許你能在這個項目上表現更好,增加得到全職工作的機會。

只是,你心裡清楚“我的選擇有風險”,是權衡利弊後的理性選擇,而不是一派天真爛漫地期待最好的結果。

  • 第四,自我中心一點。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的名言是:

善良比聰明重要。

但是,善良並非過度犧牲自己。

亞馬遜的成功極大影響了線下社區小店的生存,它並沒有對競爭者善良吧?

換一個角度,如果對競爭對手退讓,是否對投資它的股東、投入它的員工負責呢?

我們當然要善良,但是你不該承擔的、不能承擔的,就不要攬這個瓷器活兒。

你“分心”找工作,會對項目安排造成一定影響,但是給老闆增加的麻煩是有限的;

而你在畢業之際,拿不到正式三方協議,後果更加嚴重。你面對淡季求職的挑戰、自己的壓力、父母的擔心……

成年人首先要對自己負責,尤其當自己相對地位較弱、面對風險較高時。

“重複博弈”是一種解藥

我好像把職場說得特別黑暗,其實理性並不冷漠、也不可怕,因為生活是一場場重複博弈。

簡單說,如果我傷害別人的信任,別人以後就不信任我,我再次希望別人信任我的成本就更高。

我們難免是短視的、是活在當下的、是顧不上未來的、是抱著僥倖心理的。

职场上的承诺就像女明星的牙齿,有多少是真的?

不久前,我朋友的一個產品出現系統故障,用戶把客服電話打爆。他們覺得愧對,宣佈盡力補償。

故障修復,投訴漸漸平息。幾天後,補償方案出來,總價有點高,朋友又開始猶豫——真的要補償那麼高金額嗎?畢竟這個產品今年盈利壓力也挺大啊……

可是,補償不夠有誠意,用戶可能用腳投票,造成更大損失——在長期,市場會教我們如何做生意,生活會教我們如何做人。

在長期的時間框架下,我始終相信,世界會在一場場重複博弈中變好的。

我們離開忽悠過我們的人,我們剋制自己過度承諾的衝動,並且發現,在相互信任的環境中,日子更簡單、更高效。

“聚焦目標”是一種成熟

當你得到全職工作的承諾時,你會形成一系列決策——是否接受這個工作,最後一個學期怎麼安排,畢業後住哪兒、怎麼過,等等。

這種確定性、掌控感,讓我們愉快。

當出現“壞消息”時,我們免不了憤怒、失望、委屈。重新決策的任務就更艱難了:

一方面情況變壞了,另一方面,我們還要控制情緒對理性的干擾。

這時候,“聚焦目標”就對了。

我在沃頓商學院時,談判課老師講過一個經典案例:

有個女生和男友週末飛去巴黎度假,第一程航班晚點了幾分鐘;下機時,空乘答應致電下一程航班的登機口,等等他們。

然而,他們衝過去時,登機口已經關閉了,值班人員說沒接到過電話。

那個女孩沒有爭執,她扔下揹包,站到航站樓大玻璃窗前,兩眼直直盯著面前的飛機。駕駛員看到了她,對視著。

突然,登機口電話響起,值班人員接起,用不可思議的語氣說:

機長讓你們登機。

职场上的承诺就像女明星的牙齿,有多少是真的?

在這場無聲的談判中,女孩沒有浪費時間去憤怒,前一班空乘怎麼不履行承諾?後一班登機口怎麼不通人情?

她的目標不是爭個誰對誰錯,而是我要登上這班飛機,別搞砸我的週末——這就是“聚焦目標”。

那麼,這次全職offer沒有如約而至,咱們綜合判斷一下:

這個公司,是否依然是較為理想的機會?這個實習,好好做完,是否依然有價值?

如果是的,讓我們輕輕放下憤怒、委屈,聚焦目標,想想如何爭取最新情況下更好的結果。

职场上的承诺就像女明星的牙齿,有多少是真的?

理解短視,相信長期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小白”成長起來。在職場上,你恐怕還要“被騙”100次,有朝一日你自己甚至一不小心活成了“騙子”。

职场上的承诺就像女明星的牙齿,有多少是真的?

在我的新書《是誰出的題這麼難,到處都是正確答案》中,我分享瞭如何面對人生中重重風險的選擇。其中核心的原則就包括:

理解信息的不對稱、理解人性的不完美、保持質疑、判斷風險、對己負責、釐清目標。

這樣,我們才能活得理性、活出自由。

你會發現,懷疑和防範,並不妨礙我們由衷地熱愛世界,由衷地信任別人。

當你能體會每個“壞人”的力不從心、身不由己時,就更容易選擇寬容和理解。

當你能看到“風險”是複雜世界中的常態,就會做好準備,漸漸駕輕就熟,修煉成精。

在一場場博弈中,我們會做出短視的事兒;在一場場重複博弈中,我們會建立長期的信心。

所謂強者,是看得清風險、扛得住風險,直到有一天,我們能為自己、為親友、為團隊、為更多的人,遮風擋雨。

你的上司/同事都是怎麼“忽悠”你的?

本文作者Autumn Qiu,前麥肯錫諮詢師&沃頓商學院MBA。一個帝都職場媽媽,用麥肯錫方法做出人生選擇,化解職場焦慮,個人公眾號“清醒貪心記”(id: QTnotes)。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被採訪者和視覺中國,為非商業用途使用,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