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農民種地收入,水稻收購價格提高到2.5元/斤,零售價4元/斤,你能接受嗎?

有點意思的事兒


為了提高農民種地收入,水稻收購價格提高到2.5元/斤,零售價4元/斤,你能接受嗎?

從水稻品種來看,春節過後,國家有關方面公佈了2019年產稻穀最低收購價格政策,決定繼續在主產區實行託市收購預案,各品種的最低收購價格水平保持上年不變,即國標三等早秈稻1.20元/斤、中晚秈稻1.26元/斤、粳稻1.30元/斤。這相比2018年產稻穀最低收購價格的大幅下調來看,說明國家有關方面,一方面也認識到了稻穀種植收益的下降,以及部分產區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下降;另一方面,也和一號文件提出的將稻穀和小麥作為必保品種有關。

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國內第一大糧食作物,產區遍佈南北,種植區域廣;消費群體眾多,是全國人口60%以上的主要口糧。從這個層面來看,國家將稻穀作為必保品種,是符合國情的,加大扶持政策也是應該的,這也是自2004年以來國家實行稻穀託市收購政策,而且在部分年份持續、較大幅度提高收購底價的主要原因。

時至今日,稻穀的產業地位並沒有改變,但稻穀的政策性購銷底價卻發生了較大的下調,最起碼相比於最高收購價格水平早秈稻1.35元/斤、中晚秈稻1.38元/斤、粳稻1.55元/斤,是下降了不少。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糧小咖也不想一一列舉,只是想告訴我們農民朋友和產業從業者,國家對糧食價格的直接調控,今後會越來越少,更多的是要突出市場化的作用,提高市場定價的話語權。相應的,國家並不會放鬆對糧食生產的扶持力度,而是從價格補貼轉向生產者補貼,或者更合理的補貼方式,以真正提高農民的種糧收益。畢竟,託市收購政策雖好,但因為中間環節較多,農民的實際售價並不高,受到的政策紅利也越來越低。

綜上所述,將水稻收購價格提高到2.5元/斤、零售價提高到4元/斤,確實從價格上來說,有利於農民種糧收益的增加,但題主既忽略了經濟學和國家糧食商品基礎地位的因素,也沒考慮到內外部的影響對中國農業政策調整的導向性要求,所以也是不現實的。


糧小咖


為了提高農民種地收入,水稻收購價格提高到2.5元/斤,零售價4元/斤,你能接受嗎?說實話這又是在拿咱們農民在調侃,現階段,不可能會有這價格出現。


在現有的基礎上(這個基礎指種子、化肥、農藥不漲),只漲水稻的收購價和零售價,那麼肯定會大大的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因為就算按一畝地收入1千斤水稻,一畝田就可以增加1千幾百塊的收入,十畝地就能增加一萬多。如果能夠種植幾十畝地,就比打工強了,還能就近的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小孩,應該對農民來說是好事情。

如果這種價格情況真的能夠實現,我估計會增加絕大部分打工人及城市人口的生活成本,許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可能會重新回到農村種地。只是會苦了哪些生活無啥著落的下崗工人,因為他們將面臨著連飯都吃不起的大問題。所以說這想法雖好,但是有利也有弊。


總之,個人讓為這個想法很難實現,現在種田不賺錢的癥結在於,農資流轉到農民手中的中間環節太多,都是經過好幾級經銷商幾經易手過來的,所以成立到農村直銷的農資經銷社,減少所有的中間環節,降低農民的農資成本,國家再加大點補貼力度,才是解決現在種糧不賺錢的真正辦法。水稻價格如果一漲,如果其他農資不控制,跟著漲,農民依舊是無錢可賺。


壞男人2576


實話實說,我不能接受!

鍾情三農也是農家出身,有著20多年的農村生活經歷,父母至今還是地地道道的種地農民。但是,我還是要明確的反對你的這種想法!

因為,從現實和科學的角度來考慮,讓水稻收購價格從現在的1.2元每斤暴漲一倍以上到2.5元每斤是很不現實,也很可怕的一種想法。

如果你稍微有一點經濟學常識,你就會明白,通過大幅度提高糧食價格來妄圖增加農民收入,最終以實現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想法有多麼可笑。為什麼這麼說,主要有以下兩個因素。

首先,糧食價格越高,並不代表著種植收益越高。

其次,糧食價格過高,最終將會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

糧食價格過高,農民收益或呈現巨大波動


這些年,有人一直存在一種誤區,以為農民種地,賣價越高,就代表著收益越高,可現實客觀因素和人類文明歷史已經很多次的給出答案,並不可行。

因為,一旦糧食價格過高,最終也會導致種植成本的提高,比如說,2019年國家實施東北大豆振興計劃,將會為大豆種植戶發放大量補貼,最終導致了即便是補貼加上預期價格後的情況下,地租,農藥以及其他農資投入成本大大增加。最終出現了,糧食價格和補貼均出現上揚,但是種植收益不增反降的奇特景象。

所以,以稻穀市場價格為例,一旦其市場收購價格由目前的水平提高一倍達到2.5元每斤,那麼地租成本肯定會出現大幅度的增加,而與此同時,諸如種子,農藥化肥,農機以及人工成本費支出,都將在目前的基礎上出現不成比例的上漲,到時候,糧價上揚,收益下降甚至賠錢的情況出現,不是沒有可能。

稻穀價格過高,影響社會整體物價水平


你在問題中提出了,如果以兩元五角每斤的價格來收購稻穀,再以四元每斤的價格出售大米,想必你根本不懂大米加工生產過程中最主要的一點,出米率。

如果是單純以收購價2.5元每斤的稻穀為成本,在不賠本的情況下,大米最起碼也得賣到6元每斤左右才不會賠錢,畢竟稻穀的出米率,加工損耗,以及各項成本決定了一旦稻穀價格出現大幅度波動,大米價格勢必受到嚴重影響。

稻穀作為我國產量第二大糧食作物,大米作為我國產量和消費量最大的口糧作物,南米北面的飲食結構也是自古以來的習慣,由此可見大米在我國糧食消費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首,糧食價格和供給的穩定是天大的事情。如果稻穀價格大漲一倍,大米價格上揚幅度可就不止一倍那麼簡單,再加上各種連鎖反應,屆時,餐飲,人力,交通,商業等幾乎所有支出都將出現大幅度變化,這對於任何一個社會而言,都將是一場災難。

真正提高農民收入,要從降低種植成本,擴大種植規模,或者提高畝產效益處下手。

如果做不到這些,還是想辦法外出打工吧,傳統的小規模農業種植,想掙錢太慢了,掙大錢更是不可能。


鍾情三農


現在的糧食價格普遍偏低,普通優質稻每斤在1.35左右,雜交稻在1.25左右,稻穀每畝產量在一千斤左右,高產田在一千二三百左右!稻穀價格政府主導佔一部分,市場佔一小部分。中國加入世貿。糧油類和國際接軌,但中國有糧食直補,國際便宜!!中糧集團進口就是如此!!?毛稻如果收購價超過2.5到3塊,那大米價格會在5一6元甚至更高,物價上漲,引起一系列反映,農民不是收益者,化肥會上漲一倍!!毛稻(稻穀)只能存放一年,一年後加工成大米會發黃,影響口感,小麥可存放數年!


淺藍色的天空12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水稻價位提高到2.5元每斤,零售價提到4元每斤,你能接受嗎?科學興農想說的是,對於我本人而言沒什麼影響了,畢竟本人生活在北方以麵食為主,所以稻穀價位提高對本人個人也並不那麼在意,而且對於農民而言又增加了不少利益,實現了他們增收的目的。對於本人而言即便是吃米飯為主也不那麼在意水稻價位提到到多少,倒是社會公眾是不是能夠接受水稻這麼高的價位?

在之前科學興農曾經看到有網友提到過類似的一個設想,就是大幅度提高本國糧價,為農民增收謀出路,但是大家也要明白一點我國的糧價本身而言就比國際糧價高,倘若真的如上面提到的那般水稻價位飆升到2.5元每斤的話,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大批量採購國外低價糧食來到國內銷售從中謀取差價呢?畢竟國外糧價比國內是低了許多的。當前我國已經加入了WTO,遠非閉關鎖國的時代,做點進出口糧食貿易也不是什麼不可行的事,只要國內糧價能夠漲到上面那麼高,相信倒騰點糧食進出口絕對比拿工資快的多。

不過在此我們則要反思另外一個問題,如果當真國外低價糧食大批量進入我國的話,屆時國內的高價糧食誰來消費?難道要憑藉國內人民一腔愛國熱情來消費高價糧嗎?我想大家還沒有到那個地步,否則的話就不至於如今國內的國產高價大豆滯銷,而大批量的進口國外大豆了。我想這個例子足夠說明問題了。

這也就意味著國外低價糧食進入我國之後,國內人民依舊還會選擇消費國外低價糧,而不是國內的高價糧。市場經濟時代,拼的就是競爭力,比價位、比質量、比市場銷售手段,是全方位的比拼。

在之前還曾看到一個說法,我國的農殘制定標準是歐美國家標準的20倍,這裡姑且不論真假,但是在中國有句俗話“外來和尚會念經”,凡是進口來的大眾似乎都會認為更優質,“崇洋媚外”心理至今猶存,當然不得否認的是國外許多糧食質量也當真由於我國,比如說進口的意大利強勁小麥,加工麵包質量槓槓的,進口大豆出油率更高。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進口來的低價是不是更受市場歡迎呢?

另外一點,我國稻穀價位如何才能到2.5元每斤?如果說真的依靠市場定價的策略,由市場供需決定,稻穀的價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達到那麼高的價位,一個可參考的對象就是國際糧價。因此可以明確的說如果要國內稻穀價位達到2.5元每斤的話,只有一個辦法:國家託市收購!

但是您認為國家有這麼大的財力支撐嗎?我國年產水稻2億噸,如果託市採購轉而以市場價位售出的話,相當於每斤水稻就虧損1.2元,相當於國家財政補貼支出了4800億的補貼。否則的話國家以採購價位銷售的話,人民沒理由放著進口低價糧不去採購,寧願採購如此高價糧的。不是說國家拿不出這麼多的錢,但是國家的財政預算憑空為農業多支付這麼多錢,確實不太現實。

綜上來說,2.5元每斤的水稻在我國是行不通的,而且對於城市處於溫飽線的一些人來說,如果沒有國家為糧食提供補貼,2.5元每斤價位通行於市場的話,對於他們簡直就是災難。而如果國家提供財政補貼,國家短期也難以負擔,因此不具備可行措施。


科學興農


從題主的意願中可以看出對農民收入的關切,同時,也希望美好的願望能給農民朋友帶來一些安慰,關於水稻價格提高到2.5元一斤的問題,只要對廣大農民有利我們大家都是求之不得的,沒有誰不會接受。但是在市場經濟的今天,要看市場能不能接受。綜合來看,每斤2.5元、零售價4元這個價位是不可能的。



一、水稻託市收購價格把水稻未來的行情限定在一個範圍內。春節期間,國家發改委公佈了2019年水稻保護價格,同2018年保持不變,早秈稻收購價格為國標三等每斤1.20元,中晚秈稻每斤1.26元,粳稻每斤1.30元。從這個託市價看,很難上漲到2.5元的翻倍行情。從目前水稻價格看,行情比較穩中有跌,略有下行:遼寧盤錦每斤1.40元,遼陽1.50元/斤;吉林超級稻1.39~1.44元/斤,普通粳稻1.325~1.375元/斤;江蘇地區普通粳稻收購價1.23元/斤;廣東清遠地區普通晚秈稻1.35元/斤;江西宜春晚秈稻1.20元/斤。



二、水稻龐大的庫存量註定了水稻價格走不遠。據瞭解,目前全國庫存水稻大約在1.3億噸以上,早秈稻從年初到現在累計拍賣29次,累計投放1237萬噸,成交6.69萬噸,成交率低至0.54%,並且都是底價成交,可見市場需求及其清淡,也反映了根本不缺水稻。同時有消息稱,預測在4月底,庫存中晚秈稻拍賣有望啟動,企業對拍賣底價預期較低,所以預計屆時水稻現貨價格還將產生波動。

三、水稻常年產量居高不下。由於近些年來,水稻種植的比較效益要比大田作物強一些,導致大量低產田改造成水田,還有一些平坦的草地、一些溝泡池沼也紛紛改造成水田,導致水稻面積、總產持續增長,以黑龍江綏稜縣為例,2016~2018年的三年時間,水田面積由原來的64萬畝增加到75萬畝,增長17.2%。2018年全國水稻總產21213萬噸,總消費19330萬噸,剩餘量1933萬噸,節餘量較大,市場難於消化。



從上面幾點看,水稻價格上漲的邏輯基本不存在,漲到每斤2.5元更是困難,綜合分析來看,2019年水稻價格能夠維持在2018年的水平上已經十分困難。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三農廣訊


適當的提高價格屬正常範疇。畢竟這一二十年其它商品物價上漲了很多且農資價格也在快速上漲。從題主的思路看就是上浮約60%,看似漲得很多,但細算下來並不全是。以每人每天食用糧食0.4公斤計算,每月共12公斤,每公斤頭8元計,糧食消費每月才96元,只不過每月增加了36元。關鍵是要控制在中間流轉環節無節制加價。為什麼收購原糧時時你控制,中間環節至門店售賣你卻放縱呢?水稻、麥子收購時才多少價格?到了店鋪售價是翻了多少怎麼沒人去多考慮一會呢?


胡丹農768


我是北方人,親眼目睹了東北和南方農民朋友們種植水稻的不易。近幾年,他們種植的水稻已經基本上和投入持平了,這還不算人工。我們這不種水稻,也吃米,如果大米的零售價到四元一斤對於我來說影響不大。一年也就多花二、三百塊錢而已!相信你們也這樣想。

農民種地不容易,這是事實。投入大,收入低。如果真如題主所說,水稻收購價到了二塊五,大米四元一斤,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多增加點農民的收入,糧賤傷農的現實得以改變。重要的是解決了土地大面積拋荒的問題。

中國是農業大國,重視三農,讓農民依靠種地來實現共同富裕才是可行之路!

壓縮成本,提高糧價,為題主點贊!同時也十分樂意回答這些方面的問題。


wywywygxy


如果水稻2.5元/斤,大米4元/斤,農民收入還是得不到改善。一是農資物價飛漲會抵掉農民增長的收入;二是國外種植成本低,糧食市場會被進口占領;三是中間商以往、將來會一直是賺了大頭,農民還是“多收了三五斗”的景況;四是糧食關乎民生、國計,從國家穩定的高度出發是不允許的,倒回到根本,也是在保護弱勢農民的生存。總之,這不是僅僅關乎農民利益的一道簡單算術題目。工業品只是一種消費品(個人可有可無),但糧食是生存的基本保障,是不可比擬的,所以,工人、農民階級才是最值得尊重、尊敬的一個群體,其它階層充其量是他們家園裡“活花瓶”。


lt85609


以提高糧價來刺激糧農種糧的積極性,糧農肯定願意,但是,糧農得不得得到好處?很難說。

首先,國家的糧食收購是有限,國家的糧食儲備屬於公共事業,一般不會追求利潤,就算虧損,國家也在所不惜,只要糧庫儲糧豐滿,能應付自然災害年百姓有飯吃就行了。

糧商或糧食加企業就不行了,糧商或糧食加工企業是求利的企業,市場競爭關係到各企業的生存,我國的糧食市場又是面向世界開放的,國際國內的糧商們都有自己的經營策略,他們是不會按某一國家的指導價來收購和加工糧食的。

世界糧食產量的高低,決定世界糧價的高低,也決定著中國糧價的高低,中國糧食無憂的貢獻者並不是中國農民,而是政府糧食市場的開放政策,是改革開放的碩果,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結果。

中國糧農的利益受限,是人多地少再加上落後的耕種方式造成的,我國的糧農根本就沒法與發達國家的糧農比,用國家財政去確保我國糧農的利益,多久才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呢?

中國的農業必須改革,土地資源要合理利用,糧農的利益根本不在糧價上,而在土地上,足夠的土地才是糧農的基礎,有了基礎才會有創新的耕作方式,一天到晚就在那一畝三分地裡打轉轉,能有多少利益可圖,只有讓糧農獲得更多的土地才是唯一出路,否則,中國的糧農們只得聽天由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