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發起“大禮議”之爭是為了壓倒楊廷和?這女人才是真正目標!

摘要:在以往的觀念中,“大禮議”之爭被視作嘉靖前期的最重要事件,代表著嘉靖皇帝與文官群體之間的權利鬥爭,然而,通過對史料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嘉靖皇帝的真正目標另有其人。

嘉靖發起“大禮議”之爭是為了壓倒楊廷和?這女人才是真正目標!

朱厚照

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把“玩兒”當做畢生事業的“一代頑主”明武宗朱厚照終於玩累了,兩腳一蹬,駕鶴西遊去也。

朱厚照駕崩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朝廷內外,於是,文武百官們很利索地換上了孝服,有能力的就擠出幾滴眼淚,實在擠不出的也得乾號幾聲,畢竟樣子還是要做一下的。

然而,對於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來說,他實在沒有悲痛的工夫。因為現在他要面對的,是從“土木堡之變”至今,明朝最大的政治危機。

嘉靖發起“大禮議”之爭是為了壓倒楊廷和?這女人才是真正目標!

楊廷和

這個危機叫做——沒皇帝。

眾所周知,對於朱厚照來說,天底下好玩的事情太多,三宮六院對他的吸引力實在是相當有限,因此,雖然朱厚照當了十六年皇帝,但是在繁衍繼承人這道關於皇朝存續的頭號考題上,他也只能當個“零分考生”。

沒有皇帝,意味著具有最高權威性的皇權呈現真空狀態,維持整個大明王朝運行的權力架構隨時可能崩塌。

更要命的是,朱厚照駕崩後,之前備受寵信、久懷異志的江彬手握重兵、黨羽眾多,“造反”兩個字幾乎已經寫在了他的臉上,問題只不過是何時動手而已。

嘉靖發起“大禮議”之爭是為了壓倒楊廷和?這女人才是真正目標!

江彬除了手握重兵之外 還掌控著錦衣衛

可以說,在楊廷和看來,他面前的道路上,到處都是巨坑,一步踏錯,隨之而來的就是永世不得翻身。

然而,楊廷和不愧是當時最為高明的政治家,在這個近乎死棋的局面中,他敏銳的找到了能夠翻盤的唯一妙手——一個女人。

這個女人,就是明孝宗的皇后,也就是當時的皇太后,張氏。在接下來的三十餘天裡,這個女人,才是大明王朝的真正掌權者。

一、張太后的手腕

根據史料記載,這位張氏16歲成為明孝宗朱祐樘的皇后。在朱祐樘在位的十八年裡,除張皇后之外,再也沒有納過其他妃子,可見張皇后出眾的個人魅力。

然而,當朱祐樘去世後,從皇后升格為太后的張氏,開始展現出她的另一面——精於權謀。

事實上,“精於權謀”這個詞並不是貶義的,而且,在朱厚照這個萬事不管的皇帝背後,若沒有這樣一個人掌控全局,整個大明王朝還不知道要亂成什麼樣子。

而且,這位張太后有一個最為特殊的才能——掌握時機。

在正德一朝前期,劉瑾掌握了朝中大權,張太后雖然對劉瑾有諸多不滿,然而由於其黨羽眾多,皇帝又對其極為信任,因此,張太后便一直隱忍不發。

嘉靖發起“大禮議”之爭是為了壓倒楊廷和?這女人才是真正目標!

劉瑾

直到劉瑾與另一位大太監張永的矛盾越來越深,張永在正德皇帝面前密告劉瑾謀反時,張太后才果斷出手,支持張永,最終使得朱厚照下定決心,一舉剿滅了劉瑾。(

《玉堂從語》:“張永密奏:‘瑾濁亂天下、陰圖不軌,請誅之。’武宗遲疑不決,永懼禍及,乃馳見慈壽,具言狀,慈壽許之……遂就下錦衣獄。”)

而當朱厚照駕崩後,張太后的這一才能再次發揮了出來。當皇帝的隨身太監向張太后稟報皇帝在“豹房”駕崩的消息後,這位張太后的反應不是哀哭,而是馬上命人將朱厚照的屍體移回宮中。

嘉靖發起“大禮議”之爭是為了壓倒楊廷和?這女人才是真正目標!

豹房還原圖

為什麼張太后急於拿到朱厚照的遺體呢?因為豹房遠離皇宮,而江彬又早有謀逆的打算,如果江彬搶先一步得到朱厚照的遺體,就能順理成章地捏造出所謂的“遺詔”來,從而便能夠將江彬所指定的繼承人扶上皇位,那麼,大明王朝的命運如何,幾乎是不言自明的。

在這種國家動搖的時刻,還能夠保持如此清醒的頭腦,張太后的政治手腕之強,與前朝那些掌權的女主相比也不遑多讓。

最重要的是,在明武宗的遺命中,明確說明了“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其與內閣輔臣議處之。”也就是說,在新皇帝未登基前,張太后掌權有著天然的合法性。因此,在這個大明王朝最動盪的時間段裡,惟有張太后同時具備力挽狂瀾的能力與資格。

嘉靖發起“大禮議”之爭是為了壓倒楊廷和?這女人才是真正目標!

歷史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在張太后的主持之下,錯過起兵最佳時機的江彬被張永擒獲,而楊廷和“兄終弟及”的建議也得到了採納,朱厚照的堂弟、興獻王之子朱厚熜成為了皇位繼承人,一場可能動搖大明根基的危機就此消弭。

二、張太后的失誤

正德十六年四月,朱厚熜來到北京,坐上了皇位,成為了嘉靖皇帝。而張太后也被上了新的封號——昭聖慈孝皇太后。

一切看起來都很平靜,張太后也很滿意。

然而,這一切不過是個假象——因為對於剛剛即位的嘉靖皇帝來說,這位張太后實在是太危險了。

嘉靖發起“大禮議”之爭是為了壓倒楊廷和?這女人才是真正目標!

嘉靖皇帝

根據前文所敘述的,嘉靖能夠登上皇位,固然有楊廷和等臣子建議的原因,但拍板決定的還是張太后。

這一事實的背後,實際上暗藏著讓嘉靖後背發冷的潛臺詞:我能扶起你,也能廢了你!

的確,與剛剛登上皇位、毫無根基可言的嘉靖皇帝相比,張太后的勢力實在是太過強大了,強大到隨時可以對皇權產生致命的威脅。

因此,感受到了這種威脅的嘉靖搶先動手了,而他所使用的武器,就是著名的“大禮議”。

在這場“大禮議”之爭中,核心的問題就是——嘉靖的親爹親媽到底是誰?

嘉靖發起“大禮議”之爭是為了壓倒楊廷和?這女人才是真正目標!

只有皇室正統才有資格進入太廟

首先,我們先看看這場大辯論賽中的雙方選手陣容:

正方辯手——張太后以及楊廷和等一干朝中大臣。

反方辯手——嘉靖皇帝、興獻王妃、以及後來加入的張璁、桂萼等寥寥數人。

如果按照紙面陣容的實力的話,那麼嘉靖皇帝基本連比都不用比,當場就得宣佈認輸。而且,嘉靖皇帝的要求本身就存在天然缺陷:所謂“兄終弟及”,就是要把你當做先皇的親弟弟,現在你又要證明明孝宗和張太后不是你親爹親媽,你這不是在開玩笑嘛?

然而,張太后等一干人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嘉靖皇帝的決心。

——要當就當真正的皇帝,想在背後操縱我,門都沒有!

嘉靖發起“大禮議”之爭是為了壓倒楊廷和?這女人才是真正目標!

嘉靖對權力極為敏感

於是,嘉靖皇帝以一種決絕的姿態展開了他的戰鬥。特別是當興獻王妃由於名號原因拒絕進京時,嘉靖甚至號稱要“避位就藩”,擺出了一副“不答應我就不幹了”的架勢。

在嘉靖皇帝的“自殺式攻擊”下,張太后等人終於做出了讓步,將“興獻王”改稱為“興獻帝”、“興獻王妃”改稱“興獻太后”,嘉靖皇帝終於取得了初步的勝利。

在張太后等人看來,嘉靖之所以鬧事,不過是少年人眷戀生父生母的正常表現。然而,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嘉靖不只是個少年,還是一個不亞於張太后的政治天才。

取得初步勝利後,嘉靖變本加厲,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先是要求在興獻帝、後的稱號上加“皇”字,又要為其親生父母加上“本生”稱號,最終,在嘉靖三年九月,嘉靖終於將自己的生父生母奉為正統,而將明孝宗和張太后改稱為“皇伯考”、“皇伯母”。

而在這場綿延數年的“大禮議”之中,嘉靖皇帝不斷削除張太后在朝中的勢力,也藉機培養了自己的親信,從而達到了自己獨掌朝政的真正目的。

嘉靖發起“大禮議”之爭是為了壓倒楊廷和?這女人才是真正目標!

張璁就是嘉靖皇帝在“大禮議”中的得力干將

反觀張太后,在失去了自身的正統地位之後,她的威勢也隨之一落千丈。嘉靖二十年,當張太后去世時,她所享有的是嘉靖一朝規格最低的喪禮,其晚年之淒涼,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 《明武宗實錄》
  • 《楊文忠三錄》
  • 《明世宗實錄》
  • 《四友齋叢說》
  • 《玉堂叢語》
  • 《皇明史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