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行業格局已定,中糧我買網生存越來越難


生鮮電商行業格局已定,中糧我買網生存越來越難


作者 | 于斌

來源 | 於見(ID:mpyujian)

自從盒馬鮮生驚天一聲的新零售“霹靂”,越來越多集線上下單、線下門店體驗於一體的盒馬鮮生、每日優鮮、超級物種們出現在我們身邊,很多人也越來越習慣這種“30分鐘送貨上門”式的生鮮新零售體驗。而今天我們要關注的是一家在大眾眼裡並無知名度的生鮮電商平臺——中糧我買網,很早就進入生鮮電商領域的它一度“光芒四射”,卻在生鮮電商行業格局已經逐漸確定的現在陷入越來越差的生存困境。

中糧我買網的落寞

風口上的生鮮電商市場從不缺“大新聞”,它在這兩年一直以“反資本寒冬”的姿態刷著充足的存在感。盒馬等頭部玩家們不斷開著新店、摸索著更多新業態的發展,瞄準在“社區菜籃子”的叮咚小區、樸樸超市甚至是美團買菜都在不時刷著大量的存在感。

別看生鮮電商在馬雲祭出的消費升級旗幟下發展的如火如荼,其實行業內對它的摸索早在十年前就開始了,當時最早進入這一領域的玩家們大多早已煙消雲散,但卻有一家國字頭的平臺堅挺到了現在,雖然籍籍無名而又發展艱難,但好歹算是活了下來,它就是中糧我買網。

定位於食品生鮮電商平臺的中糧我買網早在十年前的2009年就已經創立,隸屬於央企中糧集團旗下,並且它早在盒馬們風生水起之前就曾經謀求規模化運作,它藉助中糧集團雄厚的背景所主打的“全球供應鏈”優勢也一度引領了生鮮行業浪潮。

可惜中糧我買網的後續就和它上市的消息一樣不了了之。它不但沒能跟上國內新零售的發展浪潮,更沒有在自身商業模式上獲得突破。由於目前它在中國生鮮市場上的佔有率實在有限,我們已經無法查詢到它近兩年的盈虧信息,不過從當年中糧我買網的上市招股書中,我們可以發現它所面臨的經營危機:從2014年到2017年,中糧我買網遭遇著持續的鉅額經營虧損,總虧損額超過三十億元人民幣。

根據某第三方數據平臺的行業報告顯示,中糧我買網目前在APP端的用戶數量僅在五十萬人左右的規模,市場份額只有0.1%。顯然,國企風格濃厚的它沒有玩好新零售的基本功用戶運營,也沒有在平臺經營上獲得成績,這也就難怪在發展了十年之後國內用戶對它還是沒有任何印象。

那麼從國內生鮮電商的第一批試水者,到現在這種“半死不活”的境況,中糧我買網的問題出在哪裡?對比如今比較成功的生鮮電商模式,我們可以發現它在至關重要的物流、運營與營銷層面都有其先天的硬傷。

首先是對生鮮電商用戶體驗影響最大的物流層面,中糧我買網與後來成為生鮮新零售標配的“30分鐘達”已經完全脫節。對於生鮮這種高頻次、短保質期的品類場景來說,平臺可以以相對較低的用戶成本保證生鮮商品高效地送達消費者手中是至關重要的。但是這些年裡,中糧我買網既沒有像京東一樣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搭建自營物流系統,也沒有像菜鳥那樣分包物流,藉助快遞公司的力量和自身平臺優勢來優化物流體驗,而是選擇了一條緩慢而低效的“全面包辦整個物流鏈條搭建”的道路,在這樣的物流策略下,中糧我買網一面投入不菲的成本來搭建物流環節的各鏈路平臺、設備、系統、人力,另一方面卻又沒有足夠的訂單支撐來分攤自己的鉅額投入。這就讓它的物流體系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最終它的物流配送不僅無法在送單效率上與盒馬之類的競爭對手相提並論,在物流覆蓋區域、物流成本控制、物流規模化管理、物流創新等方面更是沒有任何優勢。

盒馬和每日優鮮的30分鐘達、叮咚買菜的29分鐘送到家......在頭部玩家們已經在生鮮物流標準化的道路上摸索出一套行業標準的時候,中糧我買網既無法實現標準化的高效送達,也無法真正構建起自己成熟的物流鏈路。

物流之外,還有中糧我買網在運營策略上的短板。作為傳統央企旗下的生鮮電商平臺,它先天不具備線上運營基因,不管是互聯網流量的玩法還是移動互聯網平臺運營、品類運營、用戶運營的專業實力,中糧我買網幾乎都不具備,這就讓它在與一眾背靠BAT的生鮮電商平臺的競爭中完全被碾壓;而線下門店運營上,中糧我買網可能作為體制內的企業是具備它一定的優勢的,可惜它並沒有最終走到線上到線下一體聯動的新零售道路階段。中糧我買網並沒有線下門店或各種前置倉、線下倉庫之類的佈局,這就讓它在與各類競爭對手的市場爭奪戰中完全喪失了反抗能力。

物流和運營是生鮮電商的基礎能力,在這兩方面沒有做好已經基本宣判了中糧我買網的“死刑”,更何況除了這兩個方面的不足之外,它在營銷端也沒能做出優勢。

“517吃貨節”、“818店慶”......不知道中糧我買網是完全不擅長互聯網營銷,還是內部壓根就不重視,它曾經做過的這些節點活動在輿論上的聲量非常有限,在競爭對手們“雙十二”、“鮮女節”、“盒馬吃貨日”、“盒區房”等等的傳播攻勢下,中糧我買網在營銷端完全沒有做出流量和用戶關注,這讓本來就已經乏人關注的平臺越來越缺少用戶吸引力。

物流缺乏優勢、線上運營能力堪憂、線下新零售缺失、沒有營銷推廣基因......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讓中糧我買網這十年裡只能依靠母公司的輸血艱難存活,卻不能在電商市場掀起任何波瀾。

生鮮電商行業格局已定,中糧我買網未來之路愈發艱難

2018年底上海商情信息中心發佈的《生鮮電商發展趨勢報告》顯示,“從2012年至2016年,國內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從40億元增至950億元。2017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約為1391.3億元,首度破千億元,同比增長59.7%。2018上半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為1051.6億元”,新零售生鮮行業毫無疑問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藍海市場。

正是因為這樣的行業共識,新零售生鮮成為各巨頭的“兵家必爭之地”。阿里、騰訊、京東、蘇寧等各互聯網大廠相繼佈局;盒馬鮮生、每日優鮮、超級物種、永輝超市、天天果園……大量生鮮玩家攻城略地,生鮮電商行業的頭部紅利早已被巨頭們瓜分殆盡,行業格局上除了對一些細分領域的嘗試,基本上已經完全確定了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中糧我買網如果還想繼續“活下去”,就必須要想一想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了,否則即使有中糧集團源源不斷的輸血,它的未來之路也必將越來越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