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

天下人都說道很大,好象沒有具體的形象。正是因為內涵豐富到了極處,所以就無法描述、無法表達、無法設想,好象沒有形象一樣。如果有具體的形象,就一定可以被人實實在在地掌握,那它早就變得微不足道了。我有三條金科玉律。非常珍視地保守著:第一叫做慈愛;第二叫做剋制;第三叫做不敢置身在天下人的前面。因為慈愛,對現實生活充滿熱愛,才會激發我方至大至剛的勇力去戰勝所有可能破壞這一切的力量;剋制,才能積蓄力量,才能不斷地擴大推廣,不斷地充實壯大起來;不敢置身在天下人的前面去爭奪那些人人喜愛的珍貴或逃避人人厭懼的兇難,才有資格成為萬眾的首領。現在有的人不講慈愛而一昧逞勇鬥狠;不講剋制而只求高速發展、無度擴張;不講謙沖退讓而一昧爭先要強,那是在自取滅亡啊!慈愛的力量至大至剛至正,用於攻戰必得、用於守衛必固。上天想要救護哪一方,就用慈愛的力量去保護他。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

賞析:

本章重點在於“道”的“三寶”——慈、儉和不敢為天下先。這是為“道”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心胸,非如此,不足以成大道。第一,慈愛能夠成就勇氣。這種勇氣不是世俗好勇鬥狠的那一類勇氣,而是奮勇精進的勇氣。成就任何世俗事業的途中都會有很多的挫折與磨難,成就真正的大“道”所要面對的挫折與磨難比成就所有世俗事業的磨難的總數還要多得多。這些挫折和磨難甚至是以千年、萬年時間來計算,甚至有時會讓人失去一世的生命,沒有真正的勇氣和建立在勇氣基礎上的信心和堅毅,怎麼可能去完成這樣宏大的追求?只知道自私自利的人永遠也到達不了這樣的境界,自私自利本身就說明了他的目光短淺而且心胸狹窄,他怎麼能看得清什麼才是真正對自己有利的事呢?他怎麼能領會得到什麼才是真正成就自己的事呢?第二,剋制能夠成就廣大。剋制就是對自己的約束,佛家稱為“持戒”。剋制的根本意義在於把所有的力量用在真正應該用的地方上,不在不應該用的地方浪費。只有在正確的方向上聚集起足夠的能量才能完成突破,提升自己。這樣才能到達“廣大”的境界。一個不懂得約束、剋制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什麼事業的。普通人在成就事業的時候也懂得權衡,暫時捨棄一些東西去成就更迫切的目標。而對於懂得“道”的人來說,他明白這種約束和剋制是為了成就更高層次的自由和解脫。第三,“不敢為天下先”能夠成就領袖的地位。前一章已經說過“處下”和“不爭”的意義。“不敢為天下先”的核心意義就是“處下”和“不爭”。有“道”的人最終要求得的並不只是自己的解脫和自由,而是所有眾生的解脫和自由。他是眾生的導師,也必然是眾生的領袖。這個導師和領袖地位的獲得來自於他始終全心全意地為眾生的根本利益努力的行為。他永遠把自己的利益考慮在最後,永遠最先承擔起可能要面臨的災難和禍患,所以才能成為眾生的導師和領袖。

因此,“慈”是“勇”的基礎;“儉”是“廣”的基礎;“後”是“先”的基礎。從老子所在的那個時代一直到現代,都有那些只要後者而忽視前者的人:他們不講慈愛而一昧逞勇鬥狠;不講剋制而只求高速發展、無度擴張;不講謙沖退讓而一昧爭先要強。那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就是在自取滅亡。這種無慈之勇、無儉之廣、無後之先不但對自己有害,而且對整個社會都會造成很壞的影響。當“勇”、“廣”、“先”脫離了它們存在的“道”的基礎而逐漸演變為炫耀、爭奪各種利益的工具:“勇”變成好戰和好殺;“廣”變成掠奪和擴張;“先”變成征服和壓迫,隨之而來的也必然是整個社會的浮躁和道德的淪喪。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