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上雲”,能解決哪些問題?

◆ 藉助工業雲平臺,可以把消費者變成創業小V、創客,自己設計需要的產品,這將倒逼企業變革

◆ 多數工業大數據的價值未被挖掘。需聚焦國家級工業數據資源數據庫的建設,構建工業互聯網國家創新體系,發揮工業大數據的基礎資源和創新引擎作用

原題為《工業“上雲”新氣象》

“電商雲”“數據雲”“政務雲”……當眾多產業、服務搭上雲計算快車,人們對“雲上經濟”已不再陌生。其中,方興未艾的“工業雲”正快速推動製造業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

企業家們習慣把應用工業互聯網稱為企業“上雲”。那麼,企業“上雲”後,究竟能解決多少生產、銷售環節中的實際問題?

業內專家認為,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正在提速,從追求“上雲”企業數量到聚焦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節本降耗、定製服務、數據管理,工業互聯網助力實體經濟的溢出效應愈發明顯。

定製服務 滿足用戶個性需求

在傳統制造業,個性化定製和規模化量產是一對矛盾體。要定製,就不能量產。要量產,就不能定製。然而,工業互聯網技術正在顛覆傳統認知。

不用去門店,戴上VR眼鏡,消費者便可足不出戶選購衣品,虛擬試衣、個性定製、送貨上門……在傳統制衣行業,一條生產線被認為做不出兩件不同的產品。然而,依託工業雲平臺,紅豆集團實現了在同一條服裝生產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服裝件件不同。

“如今,用戶的需求愈發個性化、高端化,怎麼滿足他們的需求?”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陳錄城說,運用工業互聯網,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模式由“大規模製造”轉向“大規模定製”,由企業為中心轉向用戶為中心。

陳錄城表示,如果現有生產組織難以滿足用戶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那就必須加以改進。以前客戶和企業的關係是串聯的,現在藉助工業雲平臺,可以實現並聯。讓每個消費者都與生產者“零距離”,把消費者變成創業小V、創客,自己設計需要的產品,這樣將倒逼企業變革。

定製化生產減輕了海爾的庫存壓力,傳統產銷模式不再是限制企業創新的“緊箍咒”。近年來,海爾構建了11個智能化互聯工廠,71%的產品不再入庫,下生產線後,直接送往用戶家中。客戶需求先於產品設計,交互、研發、營銷、生產等七大結點都與用戶“面對面”,實現“產品不入庫,用戶不出門”。

“中國工業品消費市場不缺需求,關鍵在於如何提供有效供給,提高產品的針對性。”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表示,工業互聯網的最大優勢在於發揮生產過程中的知識要素,進而改變服務模式。

節本降耗 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這筆錢沒白花。”談及公司一期投入65萬元安裝了48個數據採集盒,常州華立液壓潤滑設備有限公司(簡稱常州華立)總經理俞文炎直截了當地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常州華立是一家生產機械潤滑裝置的企業,始建於1984年,目前年產值超過3.5億元。走進公司的生產車間,《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看到,48個數據採集盒已“上崗”,正實時監控精密加工作業的一舉一動。這些“流水線上的數據”,經過計算機的分析處理,正源源不斷地彙總至技術人員的手機終端。

“有了工業雲平臺,我們在品控管理、消化庫存等方面更加遊刃有餘。”一位技術人員告訴本刊記者,以前把控質量全靠人,查驗問題、填報信息、移交處理程序很煩瑣。運用工業互聯網技術後,物料信息自動抓取,品控出了問題,流水線自動停止作業,報工、物料錄入、質量檢驗都可以在手機終端一體化完成。

除了大幅提升流水線品控管理效率,工業雲平臺還解決了加工設備閒置率高的問題。俞文炎談到,平臺統籌了周圍企業加工需求信息,在完成預定生產計劃外,還做起“來料加工”,生產效率提高一成。

“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採用類似技術改造生產的工業企業不在少數。”採訪中,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利華表示,相比較具體的技術細節,企業更感興趣的是工業互聯網能否幫助企業實現降成本、去庫存。

從實踐來看,工業互聯網在企業生產的材料溯源、質量控制、資金回款等環節,都起到了較好的節本降耗作用。

成立於1988年的用友軟件集團,是一家工業互聯網雲服務提供商,目前擁有大中小微企業客戶400萬家。該公司高級副總裁王健說,藉助工業雲,很多企業完善了物流聯通、邊緣計算和內部運營,把生產成本大幅壓縮,並進一步向產業鏈上下游拓展,逐步實現產業互聯。

四川大西洋集團是一家焊接材料製造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曾面臨人力成本、節能環保等諸多壓力,急需創新工藝技術和裝備技術,提升企業自動化水平。藉助工業互聯網技術打造的智能工廠,該企業庫存降低20%、生產人員減少50%、綜合能耗降低30%、優良品率提升2%~3%……

喚醒數據 提升資源管理能力

滴滴打車、螞蟻金服、大眾點評……消費大數據的價值挖掘成就了不少新興的獨角獸企業。與消費大數據相仿,上游材料、物流倉儲、銀行支付……工業企業在生產、銷售工業品的同時,也積累了龐大的工業大數據信息。但這些數據多數處於“沉睡”狀態,其價值未被挖掘。

在不久前召開的“工業互聯網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指出,需聚焦國家級工業數據資源數據庫的建設,構建工業互聯網國家創新體系,發揮工業大數據的基礎資源和創新引擎作用。

捕捉經營堵點,預測行業風口……部分先行者已初嘗“數據紅利”甜頭。藉助工業互聯網,企業可以建立數據資源池,實時採集、精準分析、聯通共享工業信息,發揮信息集聚效應。

運營不暢,24套工業系統數據變成“信息孤島”;管理不善,近4萬臺工程機車信息被淹沒……通過篩查、診斷工業大數據,東部省份一家大型裝備製造商發現風控不力、債權逾期、訂單流失等堵點,挽回了數以億計的潛在流失資金。

紡織行業也存在相似難題。如何適應行業紡織機多、供應鏈長、庫存量大的特點,充分應用工業互聯網技術,釋放紡織行業的數據紅利,是近年來蘇州鉅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葛金寶一直關注的問題。

葛金寶說,從數字化改造織布機到建立紡織業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的最大作用,就是幫助紡織企業達到標準化生產和標準化應用。

目前,葛金寶倡導的數字化改造項目已有600多家紡織企業參與,涉及紡織機械20萬臺,每天收集處理有效數據2萬多條,讓數據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鮮血液”。(記者 劉宇軒)

刊於《瞭望》2019年第42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