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舉趣聞

清朝科舉趣聞

開榜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清代北京,每隔三年的三月,全國各地的舉子和國子監的監生都要彙集京城,參加會試和殿試。殿試要定出當年的狀元,這是古代讀書人一生最為榮耀的時刻,而狀元產生的過程充滿神秘和不確定性,因此圍繞著狀元,衍生出許多趣聞。

清朝科舉趣聞

乾隆皇帝

乾隆二十五年,畢沅狀元及第。關於畢沅考取狀元的經歷,《清朝野史大觀》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乾隆二十五年三月,畢沅參加當年的會試。他在軍機處的同事諸重光、童鳳三也參加了會試。在會試揭曉的前一天,畢、諸、童三人都在軍機處值班。當晚的夜班本應是諸重光。不過下午的時候,諸重光提出要畢沅代替值夜班。畢沅問為什麼,諸重光說:“我和童鳳三書法比你強,如果這次會試考上了,還有希望爭頭三名,必須晚上回去做些準備。”

說完之後,諸、童二人就走了。畢沅也不跟他們爭辯計較,就老老實實代值夜班。傍晚時分,恰好有陝甘總督黃廷桂的奏摺發了下來,上面講的是在新疆屯田的事。畢沅夜坐無事,就拿奏摺來消磨時間,他很快便將奏摺上的內容爛熟於心。第二天,會試榜張貼出來,三個人都錄取了。

清朝科舉趣聞

畢沅

當年新疆初定,乾隆皇帝正擬新疆屯田。因此這一年的殿試策問卷,題目是關於屯田的。畢沅大喜過望,將屯田策寫得翔實而得體。殿試後,閱卷大臣都認為畢沅的文章質量高,但因書法稍差,排在第三。等到乾隆欽定時,他將幾篇策問文章一對比,發現畢沅那篇寫得非常好,乾隆非常欣賞,便親自將畢沅改為第一,畢沅因此一舉中狀元。本排在第一的諸重光,變為第二,童鳳三則排在第十一名。

清朝科舉趣聞

張謇

還有一則關於狀元張謇的傳聞:

話說西太后六十大壽,六十名進士都要寫對賀壽。張謇想,太后六十大壽,自己又是第六十名進士,應該把這名次的六十跟太后壽慶的六十聯起來才好。他主意拿定,擺開文房四寶寫起來。寫的是:

太后壽誕六十花甲輪流轉返老還童千千歲

佛祖治國二聖臨朝天地應大清江山萬萬年

寫到底,年字的最後一筆,落筆時高了些,成了出頭的年。

六十大壽前一天的晚上,西太后在百官陪同下前去觀賞賀幛賀聯。賀幛賀聯全部掛在乾清宮賀壽的廳堂裡,張謇的一幅,掛在第六十位進士的位臵上。西太后從頭看起,當看到第六十幅時,眼睛突然一亮:咦!這是誰寫的?龍飛鳳舞,不但字寫得好,內容也好。六十花甲輪流轉,讓我六十歲之後從頭活起,又把佛祖、二聖用得恰到好處。不是有人反對垂簾聽政嗎?此聯說我垂簾聽政應天順人,惟其如此,才使大清江山萬萬年。

西太后一看落款地方的名字,忍不住脫口而出:“好!好!只是這‘年’字出了頭,好象多了一點,不知是何道理。”張謇就站在一旁,他看得清楚,聽得明白,連忙跪地叩頭,說:”啟奏太后,“年”字頭上本無點,只緣玉帝施恩典,敬祝太后福壽添,百姓人家出頭年。出頭年乃民間俗語,意思是苦日子好容易過去,從此步入好光景。”此話好象蘸了蜜糖,西太后聽了,萬分歡喜,嘴巴更像笑口常開的彌勒佛:“不錯,倒有狀元之才!”

西太后話音未落,張謇伏在那裡立即又是一陣磕頭,一邊磕一邊說:“太后、皇上英明,謝太后、皇上恩典,祝太后、皇上萬壽無疆萬萬歲!”太后一看,心想不好,本是趁著開心的玩笑話,他張謇怎麼當起真來了呢?轉念一想:金口玉言,君無戲言麼,將錯就錯算啦!於是收起笑容正色道:“眾卿聽著,多蒙皇帝孝道,文武忠心,在本後六十大壽之際恩科取士,又特地將狀元郎排在六十花甲之位,藉此吉日良辰,要我恩准加封。為上應天意、下順民心,準各位所請,加封江蘇舉子張謇為恩科狀元!”

這樣,張謇就成了恩科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