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明明就要输,但一番骚操作后局势逆转的战争?

首席铲史官


皮旅:“经扶先生,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我家一头老母猪呀,大清早的起来一开门以每小时八十迈的速度向前跑(中原围剿),Duang的一声撞树上死了,您说为何?”

经扶:“皮将军呀,这头猪是不是视力有问题或者心理有疾病呀?怎么会撞死呢?”

皮旅:“那头猪不会脑筋急转弯呗……”

经扶:“你太皮啦,怪不得人家送你“三皮将军”,不按套路出牌呀(中原突围)……”

皮旅:“要不经扶先生,您的猪将之名怎么会不胫而走呢,哈哈……”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爆发的中原武装突围战,对于当时已经处于国民党重兵合围之势下的中原军区六万余人来说,实属无奈之举,必须趁刘峙(字经扶)的三十万大军包围圈还没彻底封死前强行突围,否则将重演皖南之剧情。

此时敌我兵力高达五比一,要想在被敌人压缩在以宣化店为中心,东西一百公里、南北二十五公里的狭长地带顺利突围并非易事,况且蒋介石为了尽早完成戡匪大计,双方在重庆讨价还价时早已经修建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防御工事,害怕煮熟的鸭子飞了。

对于处境积极险恶的中原军区来说,最好的方案就是以少量的部队调动起刘峙主力的注意力,并且要将其兜住争取为主力突围争取足够的时间,而主力则出其不意从另一侧隐蔽突围。

为了使得中原军区主力和机关神不知鬼不觉安全地撤出宣化店,军区司令等人决定以皮定均第一旅(简称皮旅)六千余人担任掩护主力突围任务,以假乱真伪装成主力从宣化店东面突围,并且要拖住刘峙大军三天时间,使其摸不清主力的行动方向,待主力越过平汉路后,皮旅再视具体情况自行突围。

军区主力和机关人员则兵分两路,分别从宣化店西南两面突围。而军区首脑机关并没有给皮定均明确指定主力突围后的任务或者突围方向,因为六千余人在完全没有友军打掩护的情况下,要想在十几倍于己的敌人合围下成功突围几乎不可能,在绝境下做出的“弃卒保帅”的决定实属无奈之举。

因此,为了防止机要人员被俘,军区首脑曾给皮定均等人准备了便衣,以防不测,显而易见就是对皮旅的突围之战基本上不抱有任何希望,这是一场已经输了的突围战。但是,皮定均接受了这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硬是通过一系列的骚操作,上演了一场千里突围之旅,将一盘死局给活活逆转了,把刘峙十几万大军玩得团团转。

当时的刘峙和蒋介石一致认为中原主力从宣化店以东方向突围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布置了大量的重兵集团。而皮定均“明知山有猪偏向猪山行”,率领的皮旅在突围的路上来回游走,伪装成千军万马并且摆出一头向刘峙重点布防区域猛扎的势头。

没想到刘经扶这头猪脑子根本转不过弯来,被皮旅的骚操作给绕晕了,认为中原主力有意从东面突围因此调来了大量的兵力布防,但由于摸不清“中原主力”的真实意图,刘峙并不敢对佯攻的皮旅发起大规模进攻,皮旅的这一骚操作大大减轻了西南两面主力和机关突围的压力。

皮定均胜利完成了军区交给的掩护任务后,自己的部队六千余人彻底陷入了刘峙的四面包围。而刘峙发现中原军区主力已经向西南两方向突围后,眼看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不得不调集重兵一路穷追猛打,同时抽调出一个整编师在包围圈内搜剿甘当“过河卒子”的皮旅,企图将皮旅在大别山东麓一网打尽。但是,经过皮旅的一系列骚操作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不仅避开了刘峙的追兵而且还突破了刘峙的层层围堵,全旅六千余人,经过二十余天的浴血奋战,最终有五千余人在敌人的重兵合围下成功突围,创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赛门之略


石牌战斗,以“勇将”著称的国军十一师师长胡琏一方面表示“与阵地共存亡”,另一方面又在江边暗备小船,准备必要时逃命。

打到最艰苦的第五天,国军十八军军长认为难以支撑,已经下令撤退,突然接到后卫部队报告,说入夜后日军阵地枪炮声沉寂,已经悄悄撤退了,这才下令立即向部队追回撤退的命令,同时向重庆报告“石牌大捷”。


李扬


1946年,四平保卫战失利,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被杜聿明指挥的国军拦腰斩断。

民主联军主力撤退到松花江以北,而三纵、四纵以及三个独立师六万多人,被阻断在只有临江、长白、抚松、靖宇四个县的南满根据地里。

当时南满根据地总人口只有22万,无力养活这么多兵,而杜聿明手下的兵力已经有七个军,加上地方治安部队,总兵力达到31万人,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力,都远远超过了东北民主联军。



而且杜聿明制定的战术,先解决南满,然后集中兵力进攻北满,杜聿明指挥十万大军进攻南满。

当时南满军区已经达成一致,放弃南满根据地,幸亏民主联军副政委陈云力排众议,坚持留在南满根据地和敌人进行作战。

1946年12月27日,国民党军组织5个师十万兵力进攻临江,三纵正面儿迎敌,四纵深入敌后,双方杀的难解难分。

为了减轻南满的压力,1月5日东北民主联军在1纵、2纵、6纵和三个独立师一下江南,围点打援,对驻守南岸的新一军大打出手。

北满形势危急,杜聿明不得不从进攻南满的部队中抽调三个师回援,临江转危为安。北满主力也撤回江北。

1月30日,杜聿明指挥三个师再犯临江,由于兵力不足,结果铩羽而归。

半个月后,杜聿明组织五个师进攻临江,战斗又进入到焦灼状态。

民主联军主力12个师突然再下江南,奔袭德惠,杜聿明无奈,不得不从进攻南满的部队中抽调4个师回援,并打开小丰满水电站,试图把民主联军主力阻在松花江南岸进行决战。

北满主力拼死渡过松花江,杜聿明的部队扑了空,临江又一次转危为安。

3月29日,松花江解冻,杜聿明组织7个师的兵力,企图一举解决南满,战斗刚一开始,林彪就指挥12个师三下江南,全歼敌军两个师。


杜聿明不为所动,坚持首先解决南满,兵分三路进攻临江,却被4纵副司令韩先楚指挥三纵主力和四纵10师,在三源浦西红石砬子设伏,全歼中路冒进的一个师又一个团。

其他两路敌军担心中埋伏,不战自退,四保临江战役大获全胜。

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战役后,国民党军损失了大量机动部队,兵力上没有了优势,黑土地上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民主联军手中。

交战双方攻防易手,东北民主联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率先开始了对国民党军的战略反攻。


花近高楼1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下半年之后,国军虽然损兵折将,甚至连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都在孟良崮之战种被华野全歼,全面进攻已经因为兵力不足,无力继续,只能改为重点进攻,但从战略上看,国军前面两年也并不是一无所得。

首先是国军在解放战争之初就实现了中心突破,也就是一举迫使原本兵力最强的中原军区不得不突围而去,放弃了大别山根据地。因为大别山根据地的失守,国军在中原战场上占据了优势,而且将几个战区的解放军完全割裂开来,无法进行战役性的协同,只能各自为战。

其次是不断压缩华东解放区,迫使解放军先是放弃了苏北和苏中根据地,退入山东,接着是在重点进攻中迫使华野不断缩小根据地,大幅压缩华东解放区的面积,解放军方面无论是兵源,还是粮食,战争资源都在减少。而国军还有能力在山东继续对残余解放区施压。


这个局面如果发展下去,那么就很有可能实现国军统帅部的战略目标,也就是将华东解放军继续向北压迫,迫使华东解放军最终不得不退过黄河,放弃山东,从而将整个华东解放区都完全消灭。在华野分兵之后,国军仍然能够追着解放军打,内线作战的压力也没有减轻多少。

这个局面现在一般战史上都认为是双方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的胶着状态,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而是一个很危险的时期。只要解放军一着不慎,整个关内战局就有可能出现崩溃性的失败局面。华北解放军并不占优势,如果被迫退过黄河以北,国军再全线压上去,关内解放军就不得不在华北被动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

正是在这个局面下,中央经过反复考虑后,下决心主动求变,改变战略上的不利态势。这就是陈粟,中野和陈谢大军兵出中原的基本背景。中央正是因为意识到了全军退过黄河的危险所在,才决心进行战略反攻,以进攻对进攻,把战争推进到中原去,逐鹿中原,打乱国军的战略部署。


三路大军兵出中原之初,确实并没有马上改变被动局面,而且,中野进入大别山地区后,也没有站住脚,在千里转进过程中,又损失严重,部队减员,重武器几乎全部丢掉,差不多已经丧失了围歼敌人一个整编师的能力。华野分兵后也是被敌人撵着走,局面也很被动,山东解放区的压力依然山大。

但仅过了半年,到1948年初,这个战略布局的调整就开始展现出其重要意义了。正是因为三路大军逐鹿中原,迫使国军在中原战场无法集结兵力进行有利条件下的决战,而只能被迫分点防御,在中原战场上反而变成了被动防御的态势。尤其是中野在中原大地上兜圈子,为华野寻找有利战机提供了机会。


沙土集战役中华野扭转颓势,开始尝试进行反攻,到豫东战役一举歼敌九万多人,战略反攻的红利开始完全显现出来了。之后,华野又以围点打援的态势打了济南战役,山东全部解放,国军华北和华东战场反而被分割开来了,迫使国军最后不得不战略性的放弃了郑州,开封等重要据点,将兵力向华东集结,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很多人都觉得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之后,国军的崩溃似乎很突然,其实在军事上看,并不突然,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的局面就完全被扭转了,国军从主动进攻变成了被动防御,解放军则从被动转变成了主动。没有中野的战略性付出和牺牲,解放战争也不会这样快就结束。

在这个意义上,在被动局面下解放军突然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堪称解放战争中的一次神操作,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基本走势。


萧武


叶飞率新四军挺进纵队在郭村休整时,被敌人攻击,在敌众我寡,实力悬殊情况下,渐感不支,就在我军将要撤退之时,叶飞派出去的一支队伍插入敌后乱其军心,同时敌人内部的地下党组织举行战场起义,使战局突然发生戏剧般的逆转,让敌人损兵折将,败退而逃。

1939年,新四军成立江南指挥部与国军共同抗日,陈毅任总指挥,粟裕任副总指挥,可是“防区”却被国军设定为最长距离不过30余公里的一小块狭长地带,陈、粟自然不肯屈居于这一弹丸之地,所以随时准备扩充地盘。他们一面同日仂军作战,一面还要同“友军”斗智斗勇。

这次,叶飞指挥部所属挺进纵队在吴家桥同扫荡的日伪军打了一天一夜,歼灭了大批敌人,这也是抗战以来在该地区打的最激烈的一仗。新四军也凭此战扬名苏北,当地的百姓都称他们为“四老爷”、“四将军”。

战后,为了防止日军前来报复,叶飞率部到泰州附近的郭村休整,但这一举动,惹毛了地方武装鲁苏皖游击总部副总指挥李长江,他认为叶飞侵占了他的地盘,限叶飞三天内离开。

新四军早就有扩充到苏北地区的打算,既然来了,又岂能让李长江吓走。

在此前高层已找过叶飞谈过,让他寻机在苏北“引敌围攻,孤守待援”,从而使我军调兵增援,然后一举在苏北扎根。现在天赐良机,叶飞顺势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虽然陈毅认为过于危险,并不很赞成这个计划,但他也一面准备亲自到郭村去坐镇。一面命令陶勇火速增援郭村。

但不等陈毅到来,双方在郭村的战斗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了,叶飞所部只有一个团多一点的人马,而李长江却动用了十三个团的兵力来攻打,经过三天激战,挺进纵队在百姓的支持下,毫无惧色,与敌人顽强对抗, 但由于兵力太过悬殊,也渐渐感到不支,处境十分危险。

就在这关键时刻,陶勇率苏皖支队一部经过急行军,日夜兼程二百余里及时赶到。两军合力奋力把敌军赶出数里,使局势稍有缓和。

但此时叶飞又收到电报。得知原计划来增援的大部队因遇日伪军扫荡,已不能按时赶到。

这样一来,战局还是极度危险,因为陶勇并没有带来多少人马,现在两军合并兵力也不过是三个团多点,与敌人的力量相差甚远。

第四天,李长江部开始用重炮轰击,再次对郭村发动猛攻,我军在孤立无援之下,叶飞等也已经做好了撤退的准备。李长江洋洋得意,眼看胜利在望。

然而就在这时,又有一只人马及时赶到,加入我军的队伍。

原来。隐藏在李长江部队的两支我地下党组织,在关键时刻各自举行战场起义。他们分别在吴家桥和港口打掉了李长江的部队,并 有部分起义队伍赶到郭村,参加保卫战。

与此同时,叶飞事先派出的一支小分队,也插入了敌人的空虚的后方,兴风作浪,干扰郭村进攻之敌。

郭村之外的三面开花和郭村内生力军的加入,使战场局势陡然发生改变。眼看胜利就要到手的李长江恼羞成怒,孤注一掷亲自指挥进攻,但三次攻击都被我军打退,不但损失了三个团,还有700余人被俘虏了。

攻守形势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逆转,我军顺势发起冲锋,李长江再也顶不住了,兵败如山倒,只能狼狈的逃回了泰州。叶飞率队一口气打到泰州城下。

郭村保卫战,一波三折,最后经过几番操作,我军神奇的以少胜多,新四军也从此在苏北站稳了脚跟。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国军头号王牌折戟孟良崮,张灵甫居功至伟,三大神操作自取灭亡

按照国军的鲁中作战计划,国军各部齐头并进泰山压顶,以华野的兵力,根本无法抵挡,可是就在这临门一脚的时刻,张灵甫出幺蛾子了。

不过分地说,要不是张灵甫的神操作,74师不会全军覆没,甚至鲁中作战计划极有可能去的战果,全歼华野不一定,但挤压山东野战军生存空间,逼着华野打消耗战阵地战是大概率事件。

张灵甫究竟做了什么,让国军对山东的鲁中作战计划功亏一篑?

1,越过纵队,兵团和陆总,试图改变整体作战计划。

作为军人,第一要义便是令行禁止,坚决完成作战任务。可是张灵甫74师是跋扈的头号主力师,必须在战斗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张灵甫这一想法,是他兵败身死的根本原因。

张灵甫是整编74师师长,上面是第一纵队司令李天霞,李天霞上面是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汤恩伯上面还有陆军总司令徐州指挥所的顾祝同。张灵甫的理解是,我上面只有委座,没有别人。这一点,让委座很受用。

张灵甫急于建功立业,对于原定计划中“烂葡萄夹硬核桃”的战术很不屑,他认为,必须快速找到华野主力进行决战,因此就有了他一个师独立行动,并且要求其他各部做配合的奇葩行为。

令人奇怪的是,委座竟然认同了这种打乱原计划的擅作主张。并且要求全军抛弃原计划,一起配合张灵甫打一场“中间开花”的战役。

后来的淮海战役,国军也有徐蚌会战计划,说白了就是放弃徐州转进蚌埠依托淮河进行抵抗。可是,因为黄百韬顾祝同等人的不同意见,这个计划基本就没有实行过。至于徐州集团30万人南下的路线,也是多次变更。

国军战术上的死搬硬套是改不了的,因为没有一支部队能做到灵活指挥。按照原定计划挤压解放军活动空间,靠着实力去碾压对方,还有一线胜利可能。可是,这一切都因为张灵甫的擅作主张而改变了。

2,孤军冒进,反而告黑状说友军畏缩不前。

张灵甫的孤军冒进,给国军45万大军都带来了很大风险,可是对于张灵甫来说,这是出风头立大功的好机会。所以,当顶头上司李天霞意识到风险,好心劝他时,张灵甫直接状告委座,说李天霞贪生怕死,并且请求调拨到黄百韬第四纵队去。

李天霞在抗日战场上,从来没有怂过,抗日战功也比张灵甫大得多。平白无故被告了黑状,无处伸冤。现在换成了黄百韬,黄百韬让他不要大张旗鼓修路,可是张灵甫一句话怼回来“就怕八路,不来,来了让他们有来无回。”

黄百韬的25师是日械部队,本来就在张灵甫面前低人一等,被怼了以后,更不敢说啥了。

黄百韬的第四纵队和李天霞的第二纵队,都属于汤恩伯的第一兵团的指挥序列。第一兵团有9个整编师,汤恩伯唯独指挥不动这个张灵甫。张灵甫在坦埠的行动有风险,汤恩伯派兵团副司令李延年去帮忙,李延年愣是不敢去!

3,被包围后,死守孤山,坐以待毙。

张灵甫固执己见,改变作战计划,把自己变成了放在了风暴中心。可是他被解放军包围后,一点担当都没有,既没有组织积极突围,也没有保持机动性在孟良崮山底平原布置防线,更没有按照友军要求向他们靠近。张灵甫只会给委座拍电报“友军不给力啊,这是要我死啊。我死了你一定要为我报仇啊!”

张灵甫的战术是“中间开花”,完成这一设想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里应外合。如果张灵甫在孟良崮周边保持机动性,或者展开部队大干一场,华野极有可能无法对他完成合围,甚至有可能一部被击溃。即便不能顺利实现中间开花,突围出去保持74师基本建制也是好的。

张灵甫在交战前觉得自己天下无敌,被包围后有畏首畏尾不敢果断行动。这样情绪化的将领,很难带领万人以上的部队进行作战。

张灵甫的失败,不仅仅是74师被歼灭,更是让国军的山东战场继续糜烂,经过孟良崮战役,国军很少敢和华野硬碰硬来打仗了。

单纯军事上说,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要不是张灵甫的一系列神操作,国军真的是稳操胜券的。


历史知事


1941年9月27日傍晚,大约六时三十分,日寇第13师团早渊支队侵入长沙,这是抗日战争爆发四年多来,鬼子兵的铁蹄第一次踏进长沙城,远在岳阳的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闻报,高兴的手舞足蹈。长沙失陷,则标志着薛岳的作战计划濒于破产,第二次长沙会战即将以失败告终。



当时的战局是,在战场的东路,李玉堂第10军、萧之楚第26军和陈沛第37军已被日军主力第3和第6师团击溃,基本丧失了战斗力。而薛岳又错误地使用了最后的预备队第74军,添油式的增兵使这支“抗日铁军”遭到了建军以来的首次惨败,余程万57师伤亡达到40%、廖龄奇58师则高达50%。

更要命的是,王耀武的军部也被鬼子第3师团的骑兵部队奔袭,在仓促的抵抗中,军部特务营被打散,军长的卫士排几乎全体牺牲,卫士排长被俘后拒不说出军长下落也被砍杀,王耀武仅以身免,这也是他抗战时期最危险的一次遭遇,也足见战局糟糕到什么程度。因为战区主力都被打垮,则西路日军的第4师团(大阪师团)和早渊支队便如入无人之境。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试图调用从六战区刚刚赶到的夏楚中第79军拦截西路日军,结果王甲本第98师在城外的阻击阵地很块就被突破,夏楚中再令暂编第6师尾随日军进城大打巷战,战至深夜亦被逐出,中日军队的单兵作战能力差距还是蛮大的。打红了眼的日寇第3师团,甚至要求绕过长沙直扑株州,彻底围歼第九战区的所有部队。

薛岳一下子郁闷了,他手中已无兵可用,照此下去,第二次长沙会战就得以惨败收场。不过“老虎仔”也算是久经战阵,随即调整部署以求挽回败局,他命令留在敌后的川军(第20军)和滇军(第58军)全力袭击日军交通线,破坏其粮弹运输。同时考虑到密码可能已被日军破译,又发布了一连串电令,其中的内容真真假假,甚至包括调动不存在的部队和根本失去战斗力的部队进行反击。



最重要的一项,是直接向老长官陈诚求援,请求第六战区出动主力部队反攻宜昌,以迫使日寇第11军主力回援,收“围魏救赵”之效。9月28日,陈诚调用五个军正式打响了宜昌反击战,守敌第13师团因已调出一个早渊支队南下,因此战力减弱了三分之一,防御阵地一块块接连丢失,残余日军全部缩回城区负隅顽抗。

在六战区的坚决攻击下第13师团叫苦不迭,拼命向阿南惟几求援。鉴于南进日军粮弹两缺,许多部队因缺乏子弹不敢继续接战,以及宜昌内山英太郎师团长就要剖腹的绝境,阿南惟几不得不于9月30日下达了全军返转的命令。刚刚侵入长沙和株洲的鬼子进城转了一圈掉头北撤,薛岳则马上派暂6师等部队“收复”长沙城。



不仅如此,薛岳还发布了全战区对北撤之敌展开追击的命令,其实这波操作已经勉为其难,因为大多数部队已经没有能力追歼敌人了。表现较好的是尚有战力的第79军、第99军和第20军等部队,给北撤的日军造成许多麻烦,但终究是挡不住鬼子主力的,至10月7日,日军全部退回新墙河北岸出发阵地,第二次长沙会战落幕。

此次战役日军伤亡7000余人,然而第九战区的损失高达60000余人,堪称大败,蒋介石10月15日亲赴衡山追究责任。要说薛岳还是有两下子的,立即开始了下一拨较骚的操作:第一,追究第10军和第26军的责任,称李玉堂和萧之楚作战不力,从而减轻战区司令部指挥失误的责任;第二,拼命褒奖事实战败的第74军,因为他知道蒋介石喜爱貌憨实际比猴都精的王耀武。



更骚的操作是,薛岳对长沙曾被日军短暂占领的事实绝口不提,只说部队如何如何顽强、日军最终退去、并且遭到全面追击的情况,到最后蒋介石都糊涂了,也搞不清楚长沙是否一度失守。军事会议的结果是:第10军军长李玉堂被撤职、第74军第58师师长廖龄奇“临阵脱逃”着即枪决,而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免于处分。

重庆中央社随后发表广播:第二次长沙会战国军再次取得胜利,歼灭日寇数万,日军在我军追击下狼狈逃窜云云,连阿南惟几中将听完也晕了,他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胜了还是败了。


度度狼gg


在历史上伟大的转折,要数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跳出蒋介石的围剿包围圈,顺利完成长征的故事。

之所以这说这次转折伟大,不光是他在当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而且也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直接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934年,由于毛泽东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第5次反围剿,战争中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离开瑞金,进行战略转移。

在湖南由于受到湖南军阀河间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在渡过湘江时遭遇重大牺牲,渡江之前8万多人渡江之后,中央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

此时的中央红军可谓人困马乏,弹尽粮绝,士气低落。一时之间,革命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是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北上湘西与贺龙指挥的二六军团会合,还是向西进入贵州,中共中央内部出现争执。

蒋介石早已带湖南埋下重兵,如果按照既定方案北上湘西,中央红军必然全军覆没。

经过讨论,中共中央采取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向西进入贵州,由于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实力比较弱,中央红军在贵州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得以喘息。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领导地位。

在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强度北盘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在贵州四川云南,湖南之间来回行军。终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圈。顺利北上,完成了长征伟大的胜利。

这次长征的胜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导致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毛泽东同志永垂不朽。


热爱生活的男人


明朝末年的“车厢峡之战”,就是这样一个神奇逆转的例子。

陷入绝境: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

1634年6月,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和张献忠一起,和时任总兵的明朝将领陈奇瑜在陕西安康境内遭遇。当时陈奇瑜抢占了先机,明朝官兵已在牛蹄岭和狗脊关部下了重兵,只等农民军前来。农民军为避其锋芒,由毛坝迂回进攻安康老城。而这个时候,明军其它部队也重兵驰援,老城未克追兵又到,农民军进退维谷,只好仓促从毛坝退入车厢峡。

农民军没有想到的是,车厢峡竟然是个天然的陷阱。被重兵围困,战局不利已经够糟糕了,现在误打误撞自己进入陷阱,一下子“人和”、“地利”尽失。而更雪上加霜的是,农民军进入车厢峡之后,老天也来凑热闹,连降阴雨,峡内到处积水,火炮彻底失去作用,雨水浸泡又让弓箭松脱,人马立足困难,峡谷内混乱不堪。

“峡四山巉立中亘四十里易入难出,诸渠魁李自成、张献忠等咸在焉。当是时官军蹙之可尽歼。”《明史·陈奇瑜传》

意外转机:兵不厌诈

明朝军队在车厢峡周围布下严密的包围圈,官军居高临下,垒石塞路,从山上投石袭击或掷以炬火焚烧。义军被困峡内躲无处躲,吃没得吃,加之长途奔波又累又乏。偏偏这时又天降大雨,连绵20天未晴,山洪暴发,峡水大涨,兵士“弓矢尽脱”马乏草料死亡过半,形势十分危急。军心涣散,斗志丧失殆尽,危在旦夕。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间隙,李自成的谋士顾君恩发现了明将陈奇瑜的一个弱点:明明可以直接开进军队,快速荡平峡谷,但他去围困70多天没有任何行动!陈奇瑜这种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的样子,让顾君恩看到了一丝希望,他找到李自成,献上了他的“突围妙计”:

向陈奇瑜行贿,诈降求生!

“及奇喻兵至,献忠等奔商雒,自成等陷于兴安之车厢峡。会大雨两月,马乏刍多死,弓矢皆脱,自成用 (顾)君恩计,贿奇瑜左右,诈降。奇喻意轻贼,许之”。《明史·李自成、张献忠传》

李自成张献忠先用重金贿赂陈奇瑜周围军官,争取到“诈降”的机会,然后大军一起假装放弃抵抗投降。看到形势一片大好,陈奇瑜轻信了农民军。天真的陈奇瑜把收编的李自成军队每百人编一队,合计四万余人,每队派安抚官一名,押送他们返乡归农。然而,刚刚走出南栈,四万农民一起动手,杀了安抚官,重举义旗,连破麟游、永寿、白水各县,转收平凉、临洮、凤翔府,大败明军。

于是“奇喻坐削籍,而自成名始著矣。”(《明史》)车厢峡也因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关隘。


点史成金


我认为是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朝鲜人民军得到了中国朝鲜族三个师,加上苏式装备和苏军顾问,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经过四次战役时,美骑兵第1师和第25师阻击失败,朝鲜人民军摧毁了美军和南朝鲜军的防线,相继解放了金泉、晋州、安东等重镇,并长期直入到达洛东江北岸。朝鲜人民军已经把敌人压缩在了一个及其有限的空间里,到8月31日,朝鲜人民军发动了“釜山战役”,美军和南朝鲜军被赶下海指日可待。

就这这危急时刻,麦克阿瑟实施了仁川登陆。仁川是朝鲜中部西海岸的一个港口,距离汉城大约40公里。但是从军事上来说,仁川并不适合登陆。原因在于仁川港有着巨大的海潮落差而形成的淤泥,是世界上最不适宜登陆作战的港口之一。然而麦克阿瑟却反其道而行之,1950年9月15日,7万美军在仁川港成功实施登陆。



仁川登陆实施之后,朝鲜局势急转日下。在兵力上朝鲜人民军处于劣势,此时联合国军的兵力已达15.1万,朝鲜人民军只剩下7万左右的兵力,且有一半左右是补充进来的新兵。随着朝鲜人民军进攻的不断受挫,在釜山防御圈苦苦坚守两个月、差点被赶下大海的美第八集团军开始突破朝鲜人民军的防线,金日成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朝鲜人民军的撤退还是晚了。美军第1军已经与仁川登陆的美军会师,朝鲜人民军的退路已经被全线封锁。美军的仁川登陆彻底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局面,战火反而烧到了中朝边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