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眠不好,寶媽熬夜焦慮情緒差,做好這幾點,母子都能睡好覺

孩子睡眠差,愛鬧騰,哪個當媽的沒見過凌晨兩點的城市?

作為父母,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吃能睡,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因為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睡眠與營養攝入同等重要,充足的睡眠是孩子生長髮育和心智發展的基礎。

然而,孩子的睡眠問題就如同世紀難題困擾著無數父母。大家被孩子高需求、質量差的睡眠問題弄得焦頭爛額,心力交瘁。

我家沛沛就是一枚睡渣寶寶,10個月之前睡眠質量也不好,3個月之前的睡眠問題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糟糕:抱在懷裡睡得香,放到床上立刻哭,一晚能鬧騰十幾次。

那段時間我的神經繃得緊緊的:每天還沒天黑就擔心孩子晚上哭鬧動靜大會吵到家人休息(家裡還有一個讀高中的大寶);又為孩子睡眠不好影響生長髮育深感焦慮;更為自己時常束手無策感到內疚。

孩子睡眠不好,寶媽熬夜焦慮情緒差,做好這幾點,母子都能睡好覺

加上沛沛一出生就牛奶蛋白過敏,我是堅持純母乳餵養,夜裡每隔2小時就要哺乳。那100多個夜裡,我身心俱疲地抱著吃奶的孩子,呆呆地望著凌晨2點、3點、4點、5點的窗外,經常情緒崩潰,以淚洗面。

生完沛沛以後,我的睡眠嚴重不足,所謂的睡覺基本靠打盹兒。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孩子啥時能睡整覺,讓我喘口氣。為了孩子生長髮育不受影響,為了我能更好的照顧幼小的他,我知道改善孩子的睡眠問題迫在眉睫。

沛沛現在14個月,夜裡不再哭鬧,不再吃夜奶,睡眠質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那我是怎麼做的呢?今天在這裡和大家交流,咱們互相學習。

孩子每天需要睡多長時間?

孩子和大人一樣,如果睡眠時間短,會非常疲倦,而孩子不同於大人的是,他們越疲勞就卻亢奮,入睡越困難。所以讓孩子睡足覺,每天精神飽滿是大人的責任。

因此父母掌握孩子不同階段的睡眠需求就很重要,那孩子到底每天需要睡多長時間呢?

根據2015年美國基金會發布的最新睡眠量建議,結合《嬰幼兒睡眠百科全書》,歸納如下:

新生兒和嬰兒的睡眠時間

0-3個月嬰兒每天需要睡14-17個小時,剛出生的寶寶前幾天需要睡20個小時左右;4-11個月嬰兒每天需要睡12-15個小時。

孩子睡眠不好,寶媽熬夜焦慮情緒差,做好這幾點,母子都能睡好覺

1-2歲孩子的睡眠時間

這個階段的孩子身體各個系統的發育逐漸完善,對外界事物的興趣和認知也越來越強,睡眠時間逐漸縮短到12-14小時。其中晚上睡眠10-11小時,白天小覺2-3個小時。

3歲孩子的睡眠時間

這個階段的孩子根據白天活動量的大小,睡眠時間一般是11-13小時。其中晚上睡眠10-11個小時,白天小睡1-2個小時。

孩子每個年齡階段對睡眠的需求量會有變化。所以就要求家長在照顧孩子時,要足夠細心去把握孩子的睡眠需求,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讓孩子擁有高質量的睡眠。

孩子睡眠不足會造成什麼影響?

孩子在睡眠中會分泌生長激素,促進身體的生長髮育,可以說孩子是在優質的睡眠中成長的。既然睡眠如此重要,那孩子睡眠如果不夠會有哪些不良影響呢?

影響孩子身高。孩子長個子,不僅僅靠飲食、運動和遺傳基因,睡眠也很關鍵。生長激素是孩子長個子的必需因素,大部分生長激素是在孩子進入深睡眠後分泌出來的。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足,對長個子很不利。

孩子睡眠不好,寶媽熬夜焦慮情緒差,做好這幾點,母子都能睡好覺

影響大腦的生長髮育。科學研究發現,孩子在熟睡中腦部血液流量會明顯增加,有利於促進腦蛋白質的合成和智力的發育。而睡眠不足會破壞腦部負責學習記憶的海馬神經區域,造成孩子記憶力破壞。

降低身體免疫力。我們知道良好的睡眠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力,如果孩子總是睡眠不足,身體免疫力就會下降,容易發生各種疾病。

讓孩子變得焦躁。孩子睡眠不好,情緒就容易變得消極。長時間睡眠不足,孩子被壞情緒包圍,就容易焦躁不安,這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極為不利。

改善孩子的睡眠質量,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嘗試

1、提前夜間入睡時間

我家沛沛之前晚上睡眠差,有時晚飯後還沒到睡覺的點,他瞌睡來了揉眼睛哼哼唧唧時,家婆會阻止我讓孩子睡覺。理由是睡得太早,半夜就把瞌睡睡完了,讓孩子多玩一會,累了夜裡就會睡得越沉。

但事實並非如此,孩子不同於大人,他們越疲勞反而會越亢奮,越亢奮入睡就越困難。美國睡眠基金會研究發現:過於疲勞的孩子要多花20%的時間才能入睡。

另外,孩子在哭鬧中入睡,很容易造成睡不安穩,在夜間驚醒啼哭。孩子睡眠被哭鬧打斷,就會出現睡眠不足,這樣到了白天會太疲倦又打亂白天小睡的固定時間,混亂的小睡又影響孩子晚上的睡眠。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孩子的睡眠問題越來越嚴重。

所以,父母平時應該讓孩子晚上早點睡,這樣他們反而會睡的更多,醒得更晚,因為孩子休息好了,睡眠也會變好。這跟我們的直覺常識相悖,但卻是事實。

《嬰幼兒睡眠聖經》的作者馬克·維斯布朗博士也指出:晚上早點讓孩子睡覺,會避免孩子晚上醒來或者第二天醒的太早。

2、讓孩子吃飽了再睡

經常會有老人告誡年輕的媽媽,晚上讓孩子餓著點,因為“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但我的理解是,老話是提醒我們不要讓孩子吃得過飽,穿得過暖。

因為養過娃的都知道,奶沒吃夠,孩子是睡不安穩的。大部分孩子夜醒就是因為餓。

孩子睡眠不好,寶媽熬夜焦慮情緒差,做好這幾點,母子都能睡好覺

那怎樣讓孩子不因為餓而夜醒,讓孩子睡個整覺,媽媽也真正的得到休息呢?一個醫生朋友告訴我他的做法:從他女兒5個月開始,晚上8點睡覺時吃一次奶,七分飽。比如一次可以喝180ml,就只讓孩子喝120-130ml左右。到了夜裡11點左右再喂一頓,紮實喂夠180ml,這樣孩子就不會半夜餓醒而哭鬧,能一直睡到早晨5、6點吃晨奶。有些睡眠深的孩子,吃飽了能睡到早晨7、8點才醒。

我讀過一些育兒觀點是說早到4個月,大到6個月,就可以斷夜奶,不喂,或者把奶量減少,或者用白開水代替夜奶,以此來讓孩子戒除夜奶。在這裡我想說這個要因人而異、區別對待。我家沛沛如果半夜醒來是因為餓,他會一直哼哼唧唧地翻騰,從床頭滾到床尾。家婆說,只要沛沛不哭,翻就讓他翻。我試了兩三次就拒絕再這樣做了,我覺得對不起孩子。為啥這麼說?因為我孩子會翻翻停停折騰一兩個小時,含著安撫奶嘴會不停地吸吮。那與其讓孩子一直翻來覆去大人孩子都睡不好,為何不讓孩子吃一頓夜奶自然的接覺呢?這兩者對比,吃夜奶安穩的睡更有利於孩子的生長髮育。

後來我借鑑這個醫生的做法,不再被動的等夜裡孩子餓醒去餵奶,而是在11點半左右再喂當天的最後一頓奶,這樣我孩子能睡到早上4點左右,我終於和孩子一起睡整覺了。過了一段時間,我把早晨的一頓奶漸漸4點15分、4點30分這樣延遲。現在他是5、6點左右醒,這樣不但孩子睡了整覺,我也能如願地睡上6-7個小時。我的精神狀態比之前好了很多,不再昏昏沉沉忽然栽在衛生間爬不起來。

孩子睡眠不好,寶媽熬夜焦慮情緒差,做好這幾點,母子都能睡好覺

3、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程序

給孩子安排一套固定的的睡前程序,對養成有規律的睡眠習慣很有幫助。固定的睡前程序能讓孩子大腦建立一種認知:做完這一切就該睡覺了,以此養成到點就睡的好習慣。

專家建議:睡前程序最好在孩子睡前一小時安排。

那具體可以安排哪些連續性的活動呢?

給孩子洗澡。洗澡後的活動均在臥室進行。做3-5分鍾撫觸,有利於孩子睡得安穩,給孩子穿睡衣、餵奶。做這些活動可以同時播放經典英文兒歌磨耳朵,創建一個溫馨的讓孩子感到舒適的環境。

給孩子講繪本故事,念兒歌、讀古詩。孩子聽不懂沒關係,關鍵是家長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孩子大腦接受和儲備儘可能多的詞彙信息。

關燈唱催眠曲,拍哄孩子入睡。家長要善於捕捉孩子犯困的信息,當孩子睡意襲來,關燈挨著孩子躺臥並輕柔地撫摸孩子額頭、手臂,同時壓低聲音輕哼催眠曲。我家沛沛瞌睡前固定的催眠曲是《小燕子》,一哼他就安靜地靠著我,沒一會兒就睡著了。

優化睡眠環境。

家長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安靜、溫度舒適的睡眠環境。我家沛沛睡眠不好,總在凌晨2-3間醒來,跟我家居住的環境關係很大。樓下20米遠就是菜市場,凌晨2-3點左右就開始喧譁,還有摩托車突突突的噪音時常讓孩子啼哭。後來,我把臥室調整了房間,把所有的窗戶都裝上雙層隔音玻璃,半夜嘈雜的聲音被隔離了很多。加上注意室內溫度,涼就給孩子穿連體衣,厚薄程度依據溫度高低來選擇,熱就開空調,孩子在一個安靜、溫度適宜的睡眠環境裡,吃飽喝足了,自然就心滿意足地睡大覺了。

4、適當使用移情物

適當使用移情物,如:安撫奶嘴、毛絨玩具、小抱枕等物品,能為孩子提供安全感,讓哭鬧的孩子快速安靜下來,對孩子擁有安穩的睡眠有一定的幫助。

孩子睡眠不好,寶媽熬夜焦慮情緒差,做好這幾點,母子都能睡好覺

沛沛0-3個月大時,我沒有給他用安撫奶嘴,我怕孩子太小一旦習慣了安撫奶嘴,產生混淆就不吃母乳了。但是我家孩子睡眠淺,又能哭,我總是被弄得精疲力盡又束手無策。

熬到沛沛三個月之後,無奈之下我給他試用安撫奶嘴,結果讓我非常後悔為什麼不早點給孩子用。自從使用安撫奶嘴,我的耳朵一下子清靜了許多,除了飢餓狀態孩子哭鬧,孩子夜覺睡覺都很乖。

需要強調的是,安撫奶嘴不能代替孩子飢餓時的吃奶需求,並且安撫奶嘴每次使用時間不能太長,更不能讓孩子一直含在口裡,那樣不僅讓孩子產生過度依賴到時難以戒除,對孩子牙齒髮育也會有不良影響。

有的孩子睡前喜歡抱著心愛的娃娃,自己的小枕頭等等,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需求,等孩子熟睡後再把移情物拿開。

說了這麼多,最後想告訴大家,孩子的睡眠問題最終都是能夠解決的問題。每個孩子的特質各不相同,家長可能要多一份細心,多一分耐心,

借鑑別人的經驗,結合自己孩子的睡眠情況,找到一套適合的方法堅持下去,逐漸改善孩子的睡眠問題,父母也因此獲得儘可能多一點時間的休息。基於此,培養孩子正確的睡眠習慣就是父母最需要做的事。

我是二胎媽媽,白天上班,晚上帶娃,深夜看書寫文。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請關注我@沛沛媽學育兒,育兒路上我們共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