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的本質是資源分配

戰略的本質是資源分配

戰略規劃有兩種方式,其一自下而上,由用戶需求驅動,所謂因為看見,所以相信;其二自上而下,由願景驅動,所謂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需求驅動型戰略

需求驅動型戰略,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洞察用戶面臨的問題和需求,制定公司戰略。看到周邊理髮需求,於是開家理髮店;看到網購所推動的快遞需求,成立物流公司;看到老年化現狀和趨勢,雨後春筍般出現很多養老機構。

需求驅動型戰略絕大多數公司都在使用,也推薦多數中小公司採用需求驅動戰略。

需求驅動戰略有兩個關鍵點,首先戰略要自下而上,從接觸用戶的一線員工開始識別用戶需求,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呼喚炮火;其次定期總結回顧;最後發現新跡象及時調整組織,調集資源。

戰略的本質是資源分配

用獵豹出海簡單說明下,首先發現谷歌應用市場清理這個關鍵詞指數很高,於是幾個人做了Cleanmaster,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發現在沒有推廣的情況下,下載量增長非常快,於是迅速投入大量人力到Cleanmaster,最終成功上市,成為出海的典範。

雙11也一樣,從09年幾個無聊的工程師推出雙11活動,到11年淘寶戰略投入,也是自下而上,定期審視,調集資源的過程。

谷歌的Gmail、幫騰訊撕開支付市場的微信紅包,都是自下而上長出來的怪物。

那如何保證公司有自下而上驅動戰略的能力?首先鬆土壤,確保公司資源的使用有一定自由度,包括員工工作時間安排,像谷歌的7-2-1原則,10%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其次單兵賦能,再好的自下而上點子,如果得不到周邊同事的配合,也極可能會胎死腹中,所以倡導協作文化,多兵種合成部門對自下而上型戰略非常關鍵。

願景驅動型戰略

願景驅動型戰略,就是通過願景來決定當下的資源分配。簡單講,就是想成為什麼樣的公司或者什麼樣的人,來看公司現在應該做的事。

戰略的本質是資源分配

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自上而下長出了阿里雲和釘釘;華為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自上而下重兵投入華為雲和消費者業務,確立端管雲協同戰略。

自上而下戰略是管理層決定炮口方向,然後調整組織調集資源支撐新戰略落地。阿里做來往,自上而下強推,馬雲親自掛帥;阿里雲落地也一樣,阿里雲需要的人員,原部門不允許阻攔調動;華為從運營商業務單核向三駕馬車轉型時也一樣。

自上而下戰略重點是兩步,首先決定戰略方向,其次調整資源分配。

願景驅動高投入高風險,而且失敗概率並不小,所以中小企業資源不充沛時,慎用願景驅動型戰略,弄不好會把自己搞死。

自上而下型戰略太過依賴高層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一旦決策失誤,對公司是毀滅性的。不論公司多大,採用願景驅動戰略的同時,一定要保持自下而上戰略驅動的能力。

時勢造英雄

戰略的本質是資源分配

商場如戰場,取勝靠智慧。

武器層面,需要適應新成員、新技術不斷優化,為員工打造出有助於提升戰鬥力的兵器。

組織層面,不斷優化陣型,從而提升戰鬥力,匹配和支撐公司戰略落地。

最重要的是,關注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即趨勢,分清風口和趨勢,能過去的是風口,回不來的是趨勢。

地利即環境,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就像去偏遠地區搞物流,或者三四線城市搞IT,大概率是做不大的,因為沒有足夠資源支撐。

人和即團隊,利益怎麼分配,決定餅能做多大,而不是看餅大小決定利益分配。

戰略的本質是資源分配

人如企業,不論公司還是個人,戰略都非常關鍵,所謂選擇決定成敗,不輕言戰略,但一定要花時間去深入思考自己的戰略,組織的戰略。

衛哲——組織創新之“成戰略”



你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討論和關注,一起愉快地玩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