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明明是搶了後周郭家的皇位,為何宋朝累世優待柴家?

王潮濤


這個問題,說來話長,要想弄清楚,還得先把周家皇位的來歷捋一捋。


先是唐朝末年天下大亂,軍閥豪強割據一方,把偌大中華鬧的四分五裂,就像戲裡唱的那樣,“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便是草頭王”,大的為帝,小的稱王,不大不小也成為一方諸侯,弄個什麼節度使噹噹,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五代十國”時代。而後周的郭威,就是這“五代”中的最後“一代”開國皇帝。



一、“郭雀兒”化家為國。這“郭雀兒”(郭威幼年做混混兒時的小名)雖說出身貧賤,從軍後卻剛毅勇猛,屢立大功,被後漢高祖劉知遠提升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成為統帥大軍的將領。劉知遠死後,其二兒子劉承佑繼承了皇位,郭威受劉知遠遺詔成為輔政大臣之一。誰知這繼位的劉承佑皇帝,是個眼高手低的人,他不願被輔政大臣的控制,就想將郭威排擠出朝,不但找了個理由把將郭威調離了京師,還與寵臣密謀誅殺郭威。被逼無奈的郭威只好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反擊。


那志大才疏的新皇帝劉承佑,哪裡是身經百戰的“郭雀兒”的對手?剛接仗就一敗塗地,就把滿腔怒火發洩在郭威留在城中的家屬身上,他命令殺死郭威所有親族成員,包括郭威還在襁褓中的兒子。被滅族的郭威懷著深仇大恨,一鼓作氣攻下京城,並在亂軍中殺了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新皇帝劉承佑。然後入宮覲見李太后,並準備擁立劉氏宗室、武寧節度劉贇為帝。這時,大權已完全掌握在郭威手中,跟隨郭威一起造反的將領中就流出了不願再立劉姓皇帝的意見,認為入京城殺死了劉家皇帝,如再來一位還是劉家皇帝,以後難免會受到報復。


正在議論著,突然傳來契丹入侵的消息,郭威馬上率軍北上抵禦。當部隊走到澶州時,晚上忽然軍中大亂,郭威出帳制止時,軍士們一擁而上,將黃色的軍旗扯下來披在他身上,並齊呼萬歲。郭威扭捏了一番,便帶領軍士們返回汴梁,正式稱帝了。


這一幕在歷史上被稱之為“澶州事變”,在唐朝末年這種篡位奪權的情景如走馬燈一般不斷上演。11年後,同樣故事又發生在趙匡胤身上,只不過改為“陳橋事變”罷了。



二、周世宗壯志未酬。這柴榮原出身河北富豪之家,幼年喪父,家道中落,小小年紀無法生存,只好投奔姑媽為活。而他的姑父,正是前面說的大名鼎鼎的郭威。柴榮雖然年少,卻聰明乖巧,謹慎懂事,很受郭威喜愛,就把他收為養子。柴榮長大後,相貌堂堂,騎射具精,就跟著養父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郭威稱帝后,由於子女都被殺光,柴榮就以皇子身份被加封晉王。後來太祖郭威駕崩,柴榮按遺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成為後來人稱的周世宗。


周世宗柴榮年富力強,志在四方,據說他曾問精究術數的大臣王樸:“你算算我這皇帝能做幾年?”王樸算了一下答:“可得三十年”周世宗又問”三十年之後呢?王樸說,“臣的業務不精,只是按自己所學方法推出來的,三十年後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周世宗柴榮聽後十分滿足地說:“真像你說的那樣有三十年可做,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柴榮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修法度,整軍紀,減賦稅,滅佛教;外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三州三關。


然而,就在柴榮率軍北伐契丹,正當大軍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僅用四十二天,就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時,自己卻一病不起,從瓦橋關回軍,未到京城就晏駕了。


總計柴榮在位五年零六個月,有人說王樸所謂三十年,實際上是五六三十之成數也。這也奇怪吧?


周世宗柴榮的歷史評價很高,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記得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就感慨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三、趙匡胤黃袍加身。據史書上記載,當柴榮從瓦橋關回軍的途中,在行軍路上得到一個布袋,袋中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寫“點檢作天子”。柴榮看後十分不快,心想自己還活的好好的,怎麼回有這種說法?當時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在任殿前都點檢,柴榮就懷疑是他有非分之想,就立即撤了他的職,改任趙匡胤任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看來,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趙匡胤想不當皇帝都不行。


柴榮駕崩後,年僅七歲的柴宗訓(後周恭帝)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過了兩年,北邊傳來遼兵來犯的消息,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京城,晚上,駐紮在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晚飯過後,軍中忽然騷動起來,有人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年幼,不能親政,我們為國出再大的力,也沒有在意。還不如擁立趙匡胤為皇帝,能知道我們的苦勞”。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第二天,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比照當年郭威的故事,將一件用軍旗改做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的趙匡胤身上,並率領眾人高喊萬歲。趙匡胤謙虛了一陣,總算是答應了,但提了一個條件,就是要求大家,“回開封后,對太后和小皇帝不得冒犯,對周室的公卿不得欺凌,對集市國庫不得搶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也都同意了。


回到京城,一班子喜新厭舊的權貴們就宣佈後周小皇帝柴宗訓禪位,簇擁著趙匡胤登上皇帝位。大宋開國後,趙匡胤就改封退位的柴宗訓為鄭王,傳說趙匡胤還立下了一個規矩,就是要對於柴氏子孫進行優撫,許諾柴氏子孫世代封王並賜予丹書鐵券(就是免死金牌)。


後世對趙匡胤頗多微詞,到南宋宋恭帝,四歲小皇帝連同其母謝太后一起被元軍俘虜時,就有人說他從孤兒寡母手中得到江山,又從孤兒寡母手中丟掉了江山,真個是天道好還。其實在那個國興國滅尋常事,“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的時代,有趙匡胤這樣既有政治頭腦,又有軍事能力的人來做皇帝,未嘗不是天下百姓的幸事呢!

趙匡胤基於五代十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前車之鑑,杯酒釋兵權,雖然使得宋朝有過度重文輕武、偏重防內的弊病,但他在“太祖誓碑”中要求“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而是要“與文人共治天下”,也說明了還是一個相對寬厚的人。趙匡胤還開創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使有當時的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法制完備,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國家社會經濟的繁榮和人民的富裕程度遠超過武力強盛的漢、唐。蘇軾就曾稱讚說“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朱元璋也說“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所以陳寅恪斷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



綜上所述,宋朝之所以累世優待柴家,一來是得國於孤兒寡母,有愧後周世宗;二來是大宋以仁治國,歷代皇帝還都有點良心。


醉眼朦朧看天下


首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是從柴家奪得的皇位江山,跟郭家已經沒什麼直接聯繫;其次,即便往上牽扯,郭家已經無人。當年若非周太祖無嗣,也不會傳位柴榮。即便宋朝想厚待郭氏,宋朝又去厚待郭氏的什麼人呢?

郭威建立後周稱“周太祖”,卻並沒有子嗣能夠繼承其位。郭威的原配妻子柴氏所生兩個兒子郭侗與郭信,都被後漢隱帝所害死,而郭威其他嬪御也沒有為郭威生育子嗣。


按照古代宗法制度,有子立長,無子立嗣。郭威已經沒有了親生孩子,按道理需要從同宗侄輩挑人入嗣,但郭威也沒有子侄,於是立養子柴榮為儲君。

柴榮是郭威髮妻柴氏的親侄子,從小養在郭威夫妻倆身邊深得寵愛。跟隨郭威多年的柴榮,鞍前馬後也是功勳卓越,無論才能還是親緣關係上,當時的郭威都已經沒得挑了。

柴榮雖然是養子,不過按照宗法傳統,養子乃異姓子不可以立嗣,所以郭威將皇位傳給柴榮,柴榮也不需要更改姓名。而郭氏宗祧也由此中斷,柴氏取代郭氏成為了周朝的皇族。

五代亂世紛爭,柴榮也是一代明君,可惜後周如同當年的北周,柴榮之後裔也步了周武帝宇文邕的後塵。柴榮之後,周朝被宋朝取代。

不過,柴氏一族也得到了宋朝的厚待,在歷史上非常罕見。宋太祖趙匡胤親頒聖旨厚待柴氏子孫,賜予丹書鐵券,規定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便犯錯也不得加刑。


澹奕


後周是郭家的,也是柴家的。太祖郭威無子,義子柴榮承繼郭威之後,所以,趙匡胤優待柴家就是優待郭家。趙匡胤奪了後周的江山,但他沒有對前朝宗室趕盡殺絕,反而給予特別優待。他曾經柴家賜了一塊丹書鐵券,並留下祖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一、柴氏家族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本是後漢重臣,因為漢隱帝的猜忌,導致全家被殺,進而憤然起兵造反,推翻後漢,建立後周。郭威去世後,將皇位傳給了義子柴榮,就是因為郭威的親兒子,都被漢隱帝殺光了。

其實,歷史上柴榮不應該叫“柴榮”,而叫“郭榮”。他是郭威的皇后柴氏的侄子,柴氏無子,柴榮四歲時,就被過繼給柴氏為子,改名郭榮。

柴氏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嬪妃,李存勖去世後被遣散回家,半路上偶遇“窮小子”郭威。柴氏獨具慧眼,一眼看出郭威絕非尋常之人,她不顧父母反對,毅然決然地嫁給了身無片瓦的郭威,據說兩人的婚禮就在路邊的小旅店舉行。

郭威就是在這位賢惠的柴氏扶持下,一步步走向輝煌。早年郭威還不發達,柴榮一邊經商補貼家用,一邊跟隨郭威東征西戰。郭威全家被漢隱帝殺害時,柴榮的兩個兒子也同時死於非命。

“柴榮”恢復本名,是北宋建立後的事,意圖很明顯,就是趙匡胤為了說明後周已經絕嗣,他奪了後周皇權是理所當然。柴榮去世後,由他的兒子柴宗訓繼承皇位,陳橋兵變時,柴宗訓才7歲,子幼母弱,大臣昏昧,導致江山被篡。

不過好在趙匡胤對柴家很優待,柴宗訓沒有被殺害,他被冊封為鄭王,移居房州。柴宗訓20歲就死了,他死後留下五個兒子,其中長子柴永崎承繼鄭王爵位,後改封為崇義公,一直延續到大宋滅亡。柴宗訓還有三個弟弟,一個陳橋兵變後不知所終,一個被潘美收養,改姓潘,還有一個被盧姓大臣收養,改姓盧。

也有一種說法是,柴家在柴宗訓死後就絕嗣了,後來的崇義公,是從柴家近支中找來繼嗣的。但不管怎麼說,柴氏一族,在宋朝得到了趙家的優待。

二、為什麼會被優待

王朝的更迭,往往伴隨著無情的殺戮,畢竟舊王朝的皇家子嗣,就是一個政治符號,經常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滅亡後,“朱三太子”事件鬧了好幾十年。

柴家之所以得到優待,跟趙匡胤有很大關係,他把優待柴家,作為家訓刻在石碑上,所有後嗣之君都必須遵守。為什麼趙匡胤對柴家如此優厚,原因有三點:

  • 1.趙匡胤寬厚的為人

趙匡胤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寬厚的開國皇帝,無論對臣僚、朋友、親屬,還是對政敵,都異乎尋常的寬容。

最典型的就是,他在滅後蜀、南唐、南漢後,每一位亡國之君,都在他那裡得到了妥善安置。除了政治待遇外,趙匡胤能給的優待都給了。有人說,孟昶和李煜不還是不明不白地死在大宋了嗎?這跟趙匡胤沒關係,是他歹毒的弟弟趙光義乾的!

有這樣一位寬厚的皇帝,對柴家來說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算不幸中的萬幸!

  • 2.趙匡胤的內疚心理

雖然政治鬥爭沒有仁慈可言,皇權不光是個人利益,胸懷天下的趙匡胤不能顧及個人情感,但畢竟不能改變他欺負孤兒寡母,強奪天下的事實。

這一點,從陳橋兵變前,趙匡胤就有所考慮。他“被迫”黃袍加身時,就像擁戴他的臣僚們提出一個條件:必須善待皇室後裔,不得罔殺<strong>一人。

  • 3.趙匡胤與柴榮的友誼

可以說趙匡胤能夠發跡,完全得益於柴榮的賞識和提拔。早在柴榮登基前,他就跟隨柴榮左右。柴榮登基後,視趙匡胤為心腹,一步步把他提拔到高級將領的行列。

趙匡胤也沒有辜負柴榮的期望,他多次身冒矢石,立下不朽戰功,還曾經為救柴榮負傷。在那段戰鬥歲月,兩人既是上下級關係,後來變成君臣關係,實際上也有很深的戰友之情。

假如柴榮不是英年早逝,這一對能幹的“兄弟”組合,實現一統江山也不是什麼神話。以趙匡胤和柴榮的情誼,善待他的後人也是必然的。

柴家被老趙奪了江山,真的未必是壞事。在槍桿子裡出政權,一切以實力說話的年代,以柴宗訓的狀況,即便沒有趙匡胤,誰敢保證不會出現“王匡胤、牛匡胤”,那時誰敢說柴家一定得到保全?所以,我想柴榮地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的!


尋根拜祖


回答這點,還得從趙匡胤這個人說起,他與傳統古代帝王有著不同的一面,他不喜歡殺戮,對功臣如此,對含有愧疚的後周柴家更是如此。


厚待柴家與功臣

趙匡胤篡位時,後周的皇帝還太小,只有七歲,對趙匡胤來說可以稱得上幾乎毫無威脅。他剛剛篡奪了人家皇位,同時後周一直對趙匡胤很是優待,因此為了顯示自己的仁厚,趙匡胤沒有殺後周的柴氏子弟,並對其後代封爵。

其實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可以看出他仁厚的一面。歷代帝王,登上皇位後,為了穩固江山,殺功臣被當作一項傳統繼承下來了,劉邦上位後殺掉了多名異性的諸侯,而朱元璋更甚,幾乎殺掉了所有的功臣。

趙匡胤與他們不一樣,他是通過和平贖買的方式拿掉功臣們的兵權,並賜予他們豐厚的財物與土地。但這樣做的負面影響是很明顯的,國家只有精兵而無將才,導致國家在戰事方面時有潰敗,也為宋朝的兩次滅亡埋下了隱患。

燭影斧聲

趙匡胤仁厚最大的隱患便是在立儲方面不果決,導致皇位易人,兒子都在二十來歲死去。不論金匱之盟的真假,但從他弟弟趙光義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趙光義並沒有遵循盟約,皇位並沒有交還給趙匡胤的後人,他反而直接除掉了侄子與弟弟。

若趙匡胤能早立儲君,不讓趙光義有機會培養幕僚,宋朝或許會不一樣,但轉念一想,宋朝或許會有強兵的機會,但文化、科技盛世就不一定了。歷史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此,我們可以假設,但結果是沒有如果。


溫酒煮水


稍微懂一點五代史的人應當都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實際上,直到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後周的皇帝都姓郭,周世宗名郭榮,周恭帝名郭宗訓。



早在周太祖郭威在改朝換代、建立後周政權之前,他的親兒子郭侗和郭信都被後漢隱帝劉承祐給殺了,同時被殺的還有周世宗的三個兒子(宗誼、宗誠、宗諴)。周太祖開元建國之後,再也沒能生出兒子來。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出現這樣的情況,應當從同宗近支中選擇親侄或堂侄過繼為嗣子,從而繼承周太祖的皇位。但是,周太祖連侄子也沒用。個人覺得,很可能在兒子被殺的同時,也被劉承祐給殺了(連周世宗的兒子都沒能逃過屠殺,周太祖的親侄子似乎更無例外了)。古人講究多子多福,個人覺得,周太祖同宗的遠房堂侄應當說還是有的,那麼為什麼不選擇他們呢?很可能這些人能力太過於平庸了,在五代的亂世,選擇平庸之人為帝,很可能是會亡國的。同時,周太祖的女婿張永德、外甥李重進、內侄周世宗都是人中龍鳳,拋開他們而選擇一個平庸的同宗遠房堂侄繼承皇位,禍起蕭牆在所難免。



換句話說,周太祖的繼承人只能在女婿張永德、外甥李重進和內侄周世宗當中產生。張永德和李重進都是公主的丈夫或者兒子,如果選擇他們,勢必會給人造成公主系也可以繼承皇位的錯覺,後患無窮。而選擇內侄,屬於特例,既然是特例,自然就下不為例,沒有太多後患。同時,從周世宗的能力來看,的確在另外二人之上。



此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周世宗是在周太祖兩個親兒子活著的時候就被周太祖收為養子的,名義上他已經是周太祖的“兒子”了。跳過這個“兒子”,而選擇遠房堂侄,或者女婿、外甥,於理不合。在權衡利弊之後,周太祖最終坐實了周世宗“兒子”的地位,周世宗最終由養子正式變成了過繼嗣子。而在中國古代宗法層面,過繼嗣子等同親子,自然也就排在了女婿和外甥之前,成為了唯一繼承人。實際上,後周開元建國之後不久,周世宗便已經公開以皇子身份出現了。



既然是過繼嗣子,自然是要隨過繼父親姓的。因此,周世宗必須是姓郭的,否則這種過繼還有什麼意義?換句話說,周世宗即便作為周太祖養子時不姓郭(很可能彼時已經改為郭姓),正式成為嗣子後也必須姓郭。從史籍記載周世宗以元舅之禮對待生父柴守禮來看,周世宗叫郭榮應當說是沒有疑問的。有人說周世宗即位後自己恢復了柴姓,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周世宗是以嗣子身份繼承皇位的,如果不姓郭,周世宗等於是自己否定了自身的正統性。更何況,如果周世宗自己認祖歸宗了,以元舅之禮對待生父柴守禮這一點也說不通。



那麼,宋王朝建立後為什麼後周皇族又成了柴氏呢?這主要還是趙氏兄弟玩的伎倆罷了。目的嘛,變相否定柴氏的正統地位,從而給自身改朝換代尋找正當理由。你老柴家相對於老郭家本身就是外姓,我趙匡胤是外姓為什麼就不能當皇帝?於是,郭榮又變回了柴榮。但是,周太祖已經絕嗣了,優待郭家怎麼優待?因此,只能優待周世宗這一脈。於是,宋太祖雖然是搶的後周郭家的皇位,卻只能優待柴家。



說宋王朝優待柴家不假,但是與周世宗一脈關係並不大。周恭帝“禪讓”後被封為了鄭王,安置房州。六年後去世,絕嗣,周世宗嫡脈斷絕。周世宗剩下的三個兒子熙讓、熙謹、熙誨不知所終。一說熙謹和熙誨被宋太祖送給了潘美和盧琰收養。換句話說,周恭帝死後,周世宗的後代已經全部“消失”了。嘉佑四年,宋仁宗下令從柴氏家族的旁支中找來一個輩份最長的人,由他及其後代承後周皇族之祀。自此,宋王朝優待的真的不再是後周郭家名義上的後代,而是真正的柴氏後裔。由此可見,宋王朝所謂的優待柴家,無非就是做出一個政治姿態而已,至於這個柴是不是周世宗那個柴,已經不重要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這個問題提的的確不錯,為題主贊一個。趙匡胤明明搶的是後周郭家的皇位,為何優待柴家的人呢?

這其實就是趙家皇帝玩的花樣,為了顯示他們家的正統性合法性,就給周世宗郭榮複姓柴,表示既然姓柴都能繼承姓郭的江山,我姓趙的接替姓柴坐天下也很正常啊,大家都是異姓相傳。

周世宗郭榮從小就過繼給姑媽,這個過繼自然是親爹柴守禮和姑媽姑爹都同意的事,所以,他從小都在嗣父【姑父】嗣母【姑媽】家長大,是郭家正兒八經的長子。

有人會說如果郭威的親兒子沒死,也輪不到嗣子郭榮繼位,但是歷史沒有如果,郭威臨死就是沒有親兒子,只有一個嗣子郭榮,外甥李重進,女婿張永德。

從血緣關係講,外甥李重進和女婿張永德都比嗣子郭榮近,就算不立女婿,也可以立外孫子啊!可郭威就是傳位嗣子郭榮,臨終前還讓外甥給嗣子下跪確立關係。

這說明什麼?說明郭威郭榮父子感情深厚,郭威和柴氏夫妻情深。在古代宗法社會,一旦過繼嗣子成立,父子關係就成立,而不是每個人都像宋英宗那樣白眼狼的。

郭威對待郭榮有情義,郭榮對郭威也有孝心,自始至終,沒有恢復本姓,對待親爹柴守禮以元舅之禮,終生不見。

後周的宗正卿先有郭瓊,後有郭玘,整個周朝宗正卿都是姓郭而不是姓柴,從漢朝以來,宗正這個職務就是皇族同姓擔任,管理後周皇族事務的宗正卿都是姓郭,可以知道,周世宗、周恭帝自然也是姓郭。

郭榮為啥變成柴榮了?

在北宋初期,趙匡胤還沒想到給恩主世宗郭榮複姓,當時他依舊命後周的宗正卿郭玘祭祀後周郭氏宗廟。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朝廷上下還是隱隱約約稱呼郭榮為柴榮,仁宗以柴氏祭祀後周,再到英宗鬧濮議。

神宗時期,司馬光上書表示崇義公柴詠祭祀後周是不符合禮法的,"崇義公柴詠祭祀不以儀式。周本郭姓,世宗後侄,為郭氏後。今存周後,則宜封郭氏子孫以奉周祀。"

司馬光的意思就是柴榮雖然姓柴,但是他過繼給人郭家了,就得侍奉郭家祖先,怎麼能讓姓柴的代表姓郭的呢?建議封姓郭的侍奉郭周。

司馬光的上書踩到了神宗的神經線,神宗想:司馬溫,你確定不是故意這樣說的?你影射誰呢?是想說我爹過繼給仁宗卻鬧濮議麼?

神宗就問王安石的意見,王安石一看司馬光的上書,立即就蹦開了說我們大宋接受的是周世宗的天下,周世宗姓柴。

神宗自己不好意思說:那他已經過繼給郭家了,就該為郭家的孩子。

王安石說:異姓過繼是非法的,雖然他接受了郭家的天下,豈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strong>

神宗非常認同王安石的話,君臣倆就無視司馬溫,帶頭踐踏禮法,把周世宗郭榮複姓柴,讓柴家的人祭祀,之後宋朝都是封姓柴的為崇義公,其實都不是周世宗的後代,只是他兄弟的後人。

<strong>

王安石的意思就是周世宗雖然繼承了郭威的皇位,但仍應該是柴家人,也應該以柴家人祭祀周世宗父子,這就迎合英宗神宗父子為了提高自身帝統合法性、加強皇權的想法。

從那以後,叫周世宗郭榮為柴榮就成了民間習慣,一直流傳到今天,但在後周宋初,周世宗郭榮就是郭榮,而不是柴榮,郭榮本身並沒有複姓。

現代勿論叫郭榮還是柴榮都是個人的自由,但是強行把郭周王朝叫柴周王朝就有點可笑了。

歷代為了表示尊崇前朝,都習慣找一些八竿子也打不著的旁支祭祀前朝,表示他們的仁慈,比如趙官家,用柴氏取代郭氏祭祀後周,又讓沙陀人朱邪氏取代正宗李氏祭祀唐高祖太宗父子,也蠻令人無語的。

當然還有大青國,把明國的嫡系直系殺了,從旮旯裡找一個旁支的旁支來表示朱家的後人祭祀明國。

就是這樣。


猴格大人


先說老郭家。

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雖然出身名門,但其生於後唐亂世,身世卻非常悲慘,幾歲時,父親郭簡在順州刺史任上被殺,母親病死,靠姨母養大。

郭威身材魁梧,勇力過人,性格勇猛,傳說有一次在街市上遇到屠戶挑釁,郭威可比水滸傳裡面的楊志血性得多,直接手刃這廝。十八歲就參加入伍,因為其特殊的成長經歷,參加良好的基因遺傳,郭威很快就出人頭地,戰功卓著,後因擁立劉知遠建立後漢政權有功,官至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成為統帥大軍的實權派人物。

劉知遠死後,作為顧命大臣的郭威,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拜為樞密使,掌管全國的兵權。因為勢力太大,功高震主,郭威被猜忌,於是以"清君側"名義起兵,殺死漢隱帝,後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奪位稱帝,建立大周王朝。

大周在郭威的治理上,國力蒸蒸日上,可是由於郭威的全家老小都被後漢隱帝誅殺怠盡,沒有子嗣,大好江山無人繼承。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駕崩,只好將皇位傳給自己的養子,也是柴皇后的侄子柴榮,也就是周世宗。

再說老柴家。

郭威年輕時,遇到了被遣散回家的唐莊宗嬪御柴夫人,倆人一見鍾情,結為夫妻,十分恩愛。但夫妻倆都有一人遺憾,就是沒有兒子,於是柴夫人將自己大哥柴守禮三兒子,當時年僅6歲的柴榮過繼過來,成為郭威的養子,改名郭榮。

其實郭威後來還是有親生兒子的,只不過在公元950年,被後漢隱帝以謀反罪,誅殺了郭威、柴榮在京的老幼數百口人被誅殺殆盡,郭威在襁褓中的嬰兒也沒逃脫。此時的郭威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血親一個不剩,只有跟著自己征戰的養子郭榮和僥倖逃脫殺身之禍的女婿張永德。

公元951年,郭威奪位稱帝,建立大周后,立郭榮為太子。公元954年,郭威病逝後,老郭家沒人了,養子郭榮繼位,改回本姓柴榮,但依然遵郭威為父親。

柴榮雖然是以養子身份繼位,但卻也是個非常厲害的主。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身先士卒,精明強幹,在位短短5年半的文治武功,贏得了廣泛的擁戴,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由於長年征戰,勞累過度,公元959年,年僅三十九歲的周世宗柴榮因病去世。去世前,指定時年七歲皇長子柴宗訓為接班人,升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為顧命大臣,執掌殿前禁軍。

再說老趙家。

趙匡胤行伍出身,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成為其跟班,因其作戰勇猛,深得郭威重用。老大郭威稱帝后,被安排到其養子柴榮手下當差,跟隨柴榮南征北戰,立下累累戰功,備受柴榮的器重,將其視為自己的親信。

柴榮去世後,作為郭威的跟班,柴榮的親信,利用手中的兵權,效仿老上級郭威來了一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

這段故事大家都熟悉,在此就不用細說了。

“丹書鐵券”

因是在柴家孤兒寡母手裡奪取的江山,加之老大郭威和老上級柴榮的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位得不正,內心有愧,同時還有更關鍵的後周郭氏宗族勢力已被漢隱帝剷除,後周柴氏皇室勢力太弱,對趙匡胤皇位夠不成威脅,所以趙匡胤以“丹書鐵券”刻在太廟,作為祖訓警示後人,善待了前朝的柴氏皇族。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原因有四:第一,趙匡胤的江山,是從柴氏手裡“黃袍加身”得的,可以說得位不正,越匡胤心中內疚,在黃袍加身時就對擁立他的將軍們提出條件,必須善待皇室後裔,不得罔殺一人。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而擁戴他的將領們也無異議。

第二,趙匡胤與柴榮的關係非比尋常,名為君臣,比類兄弟。柴榮生前對趙匡胤這個兄弟是非常看重的,如果柴榮不死,相信趙匡胤也不會取而代之。因為有這麼深的君臣之情,趙匡胤出於抱恩,累世優待柴家。

第三,雖然說趙匡胤有抱恩與內疚的心理,但總得說來,宋朝善待柴家,與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人厚道有關。政治是無情的,但趙匡胤卻是個有情之人。這從他杯酒釋兵權對待開國元勳一事上可以看出來。趙匡胤的人品,象極了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他能夠善待開國元勳,善待宋朝的諫臣,自然更能善待柴氏的子孫。

第四,趙匡胤善待柴氏子孫,還有這樣一層考慮,他是黃袍加身取代柴氏的,如果有一天,某位將軍也黃袍加身取代趙氏,趙匡胤種下了善待柴氏的因,也希望得到將來取代宋朝時,善待趙氏子孫的果。他善待柴氏,實際上是為了他的子孫後代鋪了一條善路。


陸棄


趙匡胤通過兵變奪得了皇位,卻善待了前朝的柴氏皇帝,並將此規定刻在太廟裡作為祖訓警示後人,那麼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呢?

【先說為何優待柴氏不是郭家】

皇位不是郭家的

後周太祖是郭威,而郭威無後可繼承皇位(被殺光了),收柴榮為養子,柴榮繼位后皇位自然是柴氏一脈和郭家沒有關係了。

1、根本原因——不夠成威脅

許打壓前朝是因產朝反對勢力龐大,盤根錯節,危害新朝穩定。後周宗族勢力大多已被漢隱帝剷除,後周繼位皇帝才7歲,後周皇室勢力太弱,對趙匡胤皇位夠不成威脅,試想不夠成威脅再留個仁義美名何樂而不為。

2、殺明君之後不智

趙匡胤是個極會利用人心的皇帝,柴榮身自五代十國這樣一個亂世之中,仍心繫天下蒼生,勵志做出一番事業使民富國強。被百姓成為明君,而趙匡胤自稱是繼承柴榮遺願,殺柴榮之子讓天下蒼生寒心,也不利於他的統治。

3、趙匡胤皇位來源不正

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得位不正,自我標榜是手下人強行黃袍加身被迫上位。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高大上的忠於後周臣子。如對孤兒寡母痛下殺手,純是自扇耳光。

4、趙匡胤文韜武略,不嗜殺

與五代其他帝王最大的區別就是他不噬殺,趙匡胤為人非常豁達,連刺殺他的人他都能放過,何況是曾經給過自己恩惠,又對自己沒有威脅的人。


少公子趣說歷史


後周是郭威所立,但他沒有子嗣,所以就把皇位傳給了自己老婆的孃家人柴榮。郭威無後認了老婆侄子為義子,而柴榮品行和能力都還不錯,所以也成功的即位了。而這時候的趙匡胤在郭威還在位的時候就在柴榮手下做事,所以和柴榮的關係一直不錯,柴榮和郭威也很器重他。

再到柴榮死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了皇帝。回到宮中去逼迫柴氏家族退位,趙匡胤可能心裡過意不去,加上有感於柴榮身前的優待和器重。就下令要累世優待柴家。當然這也是基於柴家這時候的實力翻不起什麼風浪,柴氏皇帝也很年幼,柴氏家族裡面也沒有什麼厲害的人物。所以趙匡胤也就放過了他們,沒有對柴家進行剷除後患的行動。至於優待,給柴家頒了丹書鐵卷,可以免死。而且是世代都有優待,不是給錢就是承襲爵位,所以也算是很不錯了這種皇族遺孤。較後一點的南唐後主李煜就沒有那麼好的待遇,李煜投降後,被宋太宗囚禁最後被賜毒酒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