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玲医生:从循证研究看抗血管生成联合PD-1/PD-L1治疗优势

临床研究证实,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1/PD-L1)单药治疗肺癌的有效率仅为20%左右,而且免疫单药治疗的耐药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随着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发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可以介导肿瘤血管正常化,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可抑制PD-1/PD-L1的耐药性,从而达到1+1>2的效果,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PD-1/PD-L1获得了越来越多专家的认可。对此,本报特别邀请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彭玲医生分享了她的观点。

专家简介

彭玲医生:从循证研究看抗血管生成联合PD-1/PD-L1治疗优势

1、IMpower150研究公布后,抗血管生成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否获得了更多专家的认可?

IMpower150研究是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用于晚期非鳞NSCLC的Ⅲ期试验,结果显示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相比,四药联合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IMpower150研究肝转移亚组疗效分析结果公布,不论是否伴有肝转移,四药联合组均改善了患者的PFS。研究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PFS相对更稳定,均在8个月以上;而在对照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PFS为5.4月。进一步分析也表明,在肝转移亚组中,四药联合治疗显著改善OS,中位OS分别为13.3个月和9.4月(HR=0.52)。因此,基于IMPower150的结果,国内50多位肿瘤学专家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一致认为,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将成为未来NSCLC一线治疗的新方向。

2、抗血管生成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优势人群有哪些?

从临床角度来看,一线NSCLC治疗过程中,部分体力状态(PS)评分较差和高龄患者无法耐受化疗,在PD-L1低表达或者未知、免疫单药治疗获益不明确的前提下,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是可选方案之一。

从协同机制来看,抗血管生成药物起效快,而免疫治疗起效时间相对较长;对于肿瘤负荷较大、需要快速缓解的患者,抗血管生成药物不仅可以协同ICI增加疗效,而且起到了“开拓者”(pave the way)的作用。

IMPower150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提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接受四药联合方案治疗获益更多。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在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是否可从抗血管生成联合PD-L1抑制剂联合治疗方案获益更多;以及EGFR罕见突变或其他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是否可从中获益,都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抑制PD-1/PD-L1抑制剂原发性耐药的潜在机制有哪些?

PD-1/PD-L1耐药分为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从发生机制上则分为内源性(肿瘤本身)和外源性(肿瘤微环境)两大类。ICI发挥疗效需要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参与,而肿瘤异常血管降低了抗肿瘤淋巴细胞(TIL细胞为主)的数量和功能;同时,肿瘤异常血管生成还会导致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影响ICI发挥作用的多个步骤。在此基础上,抗血管生成治疗不仅可以直接影响TIL细胞的状态,还可以改善免疫抑制的微环境,使其成为适合免疫治疗的“热土”。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谓免疫治疗的“天然盟友”。

在众多抗血管生成药物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其主要受体VEGFR-2是抗血管生成药物开发的主要靶点。其中,安罗替尼作为一类小分子多靶点TKI药物,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所介导调控的三条肿瘤血管生成信号通路具有全面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也显示出很强的抑制活性。安罗替尼同时作用于肿瘤治疗的两个方面,即肿瘤异常基因及肿瘤微环境,与单靶点VEGFR TKI相比,通过联合治疗抑制PD-1/PD-L1耐药的作用机制更加广泛。

4、未来,抗血管生成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还会有哪些重要的研究公布?

2019年ASCO上公布了多项抗血管联合PD-1/PD-L1治疗的研究设计,如LEAP-006研究是一项帕博利珠单抗+铂二联化疗±仑伐替尼一线治疗晚期野生型NSCLC的Ⅲ期随机临床试验(RCT),其研究设计思路与IMPower150研究类似,但其中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并非贝伐珠单抗,而是选择了仑伐替尼;此外,WJOG11218L/APPLE研究拟探索阿特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铂类±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NSCLC的疗效;2019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还将公布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是否可以进一步阐明一线治疗中抗血管生成联合ICI的价值,乃至影响临床实践,让我们拭目以待。

审校 |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彭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