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往事:三道饭、柳条筐

三道饭

三道饭不光是饭,而是一大桌美味,一道著名的大餐。上至宫廷,下到民间,隆重的庆典,经常选用三道饭大宴宾客。三道饭诞生于何地?金州城就是三道饭的诞生地。

大连往事:三道饭、柳条筐

想当年,金州首富邵尚俭老婆去世,邵家人就用三道饭招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金州人管邵尚俭叫邵老五,他不但有钱,而且有势,光是脑袋上面顶着的官衔就有几十个。中国人办丧事,也当成喜事办,求的就是一个热闹,要的就是一个面子。邵老五决定要给老婆出一个大殡,达官贵人要好生招待,平常百姓也要当成贵客。

邵老五请来肥皂铺的郑掌柜给他当账房,老邵家不怕花钱,只要热闹,只要红火,凡是上门来吊唁的,进得门来,就可以坐下来吃席喝酒。那宴席上的菜,就是正儿八经的三道饭。邵老五把全金州城大馆子的厨子全都请进了邵家大院,砌起炉灶,炉火通红,做三天三夜的流水三道饭席。

这要花多少钱?郑掌柜给邵老五算计好了,至少得一万块小银子。所谓的小银子,就是日本银洋,与大洋相比,大洋只是小银子的七成。当时一块小银子能买多少东西?能买一袋子四十斤重的洋面。

我的外祖父当年就在郑掌柜家当伙计,邵家办丧事,金州城各个商号的伙计们都要去帮忙。帮忙过后坐下来,照样有人伺候你。我外祖父是邵家大殡的见证人,他说这辈子吃过最好的酒席,就是老邵家出大殡的三道饭席。

在邵家三天吊唁的日子,上至政界军界要员,中至各个商家字号东家掌柜,下到五花八门下九流,邵老五发下话来,哪怕你是要饭的,只要你花个三五毛钱,找人写个驾鹤西去之类的挽联敬上,就可以大摇大摆走进邵家大院坐下来吃三道饭席喝黄酒。那年月,真正的宴席喝的不是白酒,而是中和居的黄酒。

三道饭分上三道,中三道,下三道。上三道的头菜是燕窝;中三道的头道菜是鱼翅;下三道的头菜是海参。邵家用的是下三道,那年月,海参也不值钱。

三道饭,就是三道大菜,每上一道大菜,即上点心四样,所谓的一道饭。所谓的大菜也不是一个菜,要配十二个中件。三道饭上菜讲顺序,有一种仪式感,头菜上过后,接下来便是四干菜、四蜜饯,最后上四鲜果,先凉后热,先珍贵,后一般时鲜。再看那席面,干鲜果,冷荤,大菜,中件,点心饭菜五十个,极尽豪华。最后上的那道饭便是八宝饭,吃到了八宝饭,才表明你吃到了顶级的宴席。

当年老邵家出的那个大殡,进过院子吃过席的人会牢牢地记着,三道饭席的美味到底有多美。

当年金州城的规格可是不低,副都统正二品的武官,带的厨子也是从北京城来的,名叫孙怀。孙怀有一手好厨艺,来到金州城以后,他发现小城依山傍海,有数不尽的海味时令与果蔬。孙怀是一个肯动脑子的厨子,在北京,多是用干货食材,金州有这等好食材,正是好厨子大显身手之时。孙怀把平时人们司空见惯的菜肴改良成了一道道美味。金州城是什么地方?这里商贾云集,文人墨客荟萃,达官贵人众多,对于美食奢求,不可谓不高精尖,高大尚。当年,金州的菜馆也多的是,至今让人念念不忘的,有张家馆子,有同盛楼。金州就是一座美食之城,当年的老街古巷,弥漫的都是一股馆子的味道。

三道饭席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孙怀的徒弟名叫栾小辫,栾小辫的徒弟就是关大胖子。厨子学艺,更讲辈分,一辈传一辈,直到如今。当年,金州有很多手艺不错的厨子,他们都有创新,都会烹饪三道饭菜肴。

大连往事:三道饭、柳条筐

记得那是1984年,刚刚对外开放,一个日本旅游团来到了金州。其中有一个日本老人在金州生活过,他提出来,想吃一碗疙瘩汤。应日本客人的要求,厨师做好后端上桌来,日本老人尝了一口,摇摇头说不是当年的味道。有人把一位退休的老厨师请了出来做疙瘩汤,切细了酸菜心,放了小海蛎子,再端给日本老人,老人一边喝一边流下了眼泪……这里面有着对往事的深深记忆。其实人生吃过的每一道饭菜都是记忆,金州的三道饭,上可与皇家御膳比肩,下面连接的是百姓餐桌,接地气,有着乡土的芳香,更有往事的追忆,刻骨铭心,才回味无穷。文图 徐铎

柳条筐

人生犹如筐,不仅可以盛装物品,还能装着寄托与生活、希望与思念,男人的筐里装女人,女人的筐里装着男人。

姥姥家住在大连湾街道所属的一个小渔村。姥姥家的屋顶上,长年挂着一只用柳条编织的小筐,筐里装满各种好吃的。听姥姥讲,这筐是姥爷活着时编的。每次躺在姥姥家的炕上,望着小筐,我的嘴里就会淌出馋水。于是,姥姥便从小筐里掏出苹果桃子梨枣山楂等给我。做饭时,姥姥又会从小筐里拿出咸鱼和海红干蛎子干蚬子干等海货,做汤拌菜。让家人吃的直喊五鲜加一鲜溜鲜(六鲜)!场面十分风趣又热闹。

大连往事:三道饭、柳条筐

在我的记忆里,姥姥家所有好吃的,几乎都被放在屋顶上的筐里。家里一旦来客,姥姥像变戏法一样,从小筐里拿出各种海鲜干品和水果,让我感到姥姥的小筐就是百宝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品,简直就是个小神筐。

每次姥姥从筐里取食物,都用神秘的眼神看看我。生怕我背着她,偷偷地到她筐里拿东西吃似的。这样一来,就更加令我对小筐产生了好奇。并暗暗地想,我总有长高那天,到时一定摘下小筐看个究竟。没想到,这长高的一天竟然让我等了二十几年。其间,我也去过姥姥家,可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小筐产生莫名的神往了,因为一本本厚厚的书,让我的眼睛整天都埋在了书本里面。

姥姥有病后,屋顶上的小筐自然就被摘了下来,放在姥姥枕头旁。筐里依旧装满一些好吃的,不同的是海干品少了,水果蛋糕多了。姥姥虽然吃不了几口,但她每天都要摆弄几遍小筐里的食品。此刻,我才看清姥姥的小筐里面的间架结构是一层层的,难怪当年能装那么多品种。还有在小筐的最底层一角放着一个小镜框,里面摆放着姥姥姥爷年轻时的黑白照片。可以说小筐陪伴姥姥大半辈子,姥姥对小筐的情结,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我才明白一些。说来,还得感谢来自大黑山脚下一个叫土哥的人,市场里都这样称呼他。土哥总是一早就挑着三筐带花的黄瓜到早市(其中有一只柳条筐与姥姥的筐仿佛),蹲在最北端,吆喝着他的黄瓜不打农药不上化肥,靠的猪鸡粪便长成的绿色食品。

由于生育过后我肥胖许多急需减肥,医生建议多吃黄瓜,于是我走到土哥的黄瓜筐前。看到那只柳条筐,我的眼前再次浮现出姥姥那神秘的眼光。只不过站在我面前的是一张黑红脸庞的人,眼睛小小的,并没有什么神秘状。

土哥每三天来卖一次黄瓜,我恰好三天买一次。土哥天天把寄托放在筐里,我是天天把希望寄托在黄瓜上。市场里卖黄瓜的摊主很多,可我只买土哥筐里的。其他人的黄瓜,都是装在纸箱里,土哥告诉我筐透气,黄瓜新鲜好吃。土哥还说他喜欢用筐装东西,因为筐是他媳妇编的,拿着它,就像媳妇在身边一样。听着土哥的话,忆起姥姥的小筐确实通风透气,物品不易腐烂。久了,通过接触土哥和追思姥姥的情怀,我慢慢地意识到,人生犹如筐,筐里装着寄托与生活。男人的筐里装女人,女人的筐里装着男人。筐里不仅可以盛装物品,而且也能盛着人的希望与思念。姥姥和土哥对小筐那么钟情,其实是他们心灵深处藏着一种无法言表的情感,通过触摸小筐方可得以释怀。而我却是受益者,吃着黄瓜念着姥姥却是件很美的事。想想,生活里我虽没有柳条小筐,但我心中可以拥有一只大筐,通过努力与拼搏让筐里丰富多彩,盛满无限快乐!文 中医大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