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冬季清洁取暖,需要“用户用得起、政府补得起”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白雪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随着立冬节气已过,北方地区已相继开启了供暖模式,北方大气污染治理又将面临考验。清洁取暖是治霾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国家对北方地区清洁能源取暖工作的部署,到2021年“2+26”城市以及其他地区的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要分别达到60%与40%以上的目标,而在基准年2016年这一比例尚不足20%。一方面是艰巨的清洁取暖改造任务量,另一方面却是近年来 “气荒”“复燃”等问题频现而引发舆论争议。打赢这场清洁取暖攻坚战,面临重重挑战。

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年、关键年,2019-2020年秋冬季攻坚成效直接影响2020年目标的实现。据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9-2020年秋冬季气象条件整体偏差,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进一步加大了大气污染治理压力,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抵消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际环保组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近日发布最新调研报告《北方典型地区农村居民冬季取暖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针对北方农村典型地区进行冬季取暖调研后指出,北方农村地区需“稳步推进”、“策略性布局”,在短期目标和长期愿景间作出合理平衡,推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进入可持续模式。

“调研发现,目前清洁取暖工作存在三大‘痛点’,”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说:“首先是散煤取暖依旧造成大量室内外空气污染,其次是使用成本高为散煤“复燃”埋下隐患,最后是清洁取暖改造的政府管理体系和市场运营机制存在双重困境,亟需转型。”

北方农村地区室内空气污染物PM2.5和CO均超标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刘广青表示,目前,国内大部分清洁取暖相关研究更多关注城市和城乡结合部,重点集中在京津冀地区,而缺乏对其他北方农村地区的深入调查与研究。因此,该报告针对中国北方典型农村地区,特别是京津冀以外深入推广农村清洁取暖的典型地区开展研究,研究选取了山西、陕西和黑龙江3个省份的6个代表性城市(长治、朔州、铜川、榆林、绥化和牡丹江)。

刘广青解释说,该3个省份,其农村冬季取暖散煤使用量均排全国前10。其中,山西、陕西包含“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是蓝天保卫战的主战场之一;黑龙江作为东北三省的典型代表,是生物质综合利用的代表性地区。

报告发现,北方农村地区取暖用散煤消耗量或远超预期、排放强度高,室内空气污染物PM2.5和CO均超标。

刘广青表示,一方面,中国北方地区居民生活散煤实际消费量或更高。据报告估算,山西省、陕西省、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取暖年散煤的实际消费量分别是政府统计年鉴数据的2.69倍、2.08倍、14.87倍。

另一方面,在刘广青看来,散煤取暖造成严重室内空气污染,农户室内日平均PM2.5浓度为255μg/m3,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日均浓度指导值25μg/m3的10倍以上,即使对比我国PM2.5的日均标准,也达到3倍以上。而37%的农户家庭一氧化碳室内日均浓度超过了WHO提出的日均浓度指导值7mg/m3。这两项污染物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风险。

双替代仍是主流清洁技术路径

刘广青表示,“双替代(煤改气、煤改电)仍是主流清洁技术路径,本地资源优势逐渐被利用。”

报告指出,清洁取暖的技术路径选取需结合实际、循序渐进。长期来看,逐步用电能、天然气、太阳能和生物质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取暖是清洁取暖的终极目标。短期来说,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有序推进基础建设,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情况,分阶段在有相应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区实现清洁能源替代。

据了解,目前清洁能源改造以改气、改电为主,并开始逐渐探索其它清洁取暖技术路径。

调研结果显示,在已完成清洁能源改造的用户中,山西、陕西的煤改气、电占比分别为87%和94%,显示出其无法撼动的主流地位。“煤改气”是试点初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路径,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煤改气”技术成熟,且短平快适合大规模推广。但是适合改气的区域越来越少,并且在“气荒”迅速扼住这条路径的关卡后,各地开始实施以气定改。

以山西省为例,煤改电的比例从2017年的5%上升到2018年的11.5%,同时还增加了生物质、太阳能等其他取暖技术路径,占比11.1%。调研的三个省份各自具备丰富的本地资源,可作为其它清洁取暖技术改造的基础,包括洁净煤、煤层气和秸秆,尚有巨大潜力可挖。

尽管山西与陕西均是富煤省份,且拥有丰富的电力资源,分别可将其发电量30%和22%输出到外省。但农村电网容量无法支撑短期内大规模“改电”需求。大规模煤改电要求户均用电容量达到6.25-8.75千伏安,但目前当地该指标还不到2.3千伏安,差距较大。

刘广青认为,“煤改电遭遇挑战,根本原因在电网。”并且,在所有清洁取暖改造技术路径中,改电所需的基础设施投入最大,户均基础设施投入成本是改气的2倍。此外,电取暖主流技术之一的空气源热泵一次性设备购买费用也远高于其它选项;而设备便宜的直热式电取暖方式能效低、长期运行成本高,不适合在寒冷地区使用。

经济成本是农村用户关注重点

报告还发现,经济成本是目前农村用户清洁取暖的首要关注因素。若无补贴,清洁取暖使用亿元低,农村用户最关注经济实用。

在受访农户中,在无补贴情况下愿意改用清洁能源的比例仅为4.81%。而在财政补贴在“退坡”和停补后,可能会增加后期散煤“复燃”的隐患。

“要实现可持续的清洁取暖,需要‘用户用得起、政府补得起’。”刘广青说:“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应审慎基于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综合考虑地方财政和资源禀赋等因素,遵循用户可承受、政府可支撑、运行可持续的原则。”

当然,除了农户的接受能力外,清洁取暖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涉及到多部门、多层级,协调也存在很大难度。以主管部门进行总体规划部署,按照能源供给管辖权限进行分工的传统机制,已经无法满足清洁取暖的整体需求,缺乏创新的管理体制机制。中央到地方的财政、能源、住建、环保和发改等政府部门以及电力、燃气和供暖等企业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缺乏灵活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特别是作为具体落实推广的县级政府,对当地农户取暖需求、资源禀赋比较了解,但却并不参与清洁取暖规划的制定。

而目前的清洁取暖市场是“政府主导、企业配合”,政府项目在短期内大规模上马,刺激了大量企业的进入,但又因为缺乏准入机制、评估机制使得市场极为混乱,鱼龙混杂。目前亟待完善政府职能转换,健全清洁取暖市场机制。

对此,报告还建议,让县级政府掌握更多话语权,以最了解本地情况且参与政策落地实施的县级政府为主体,制定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实施方案。而对于清洁取暖市场,政府应制定科学的招标采购、补贴与评估机制,保障企业服务质量及用户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