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別靠“吼罵教育”,做到這4點,才能讓溝通變得更有效

昨天晚上去吃飯的時候,看到一對有意思的母子。孩子在旁邊,一邊吃飯一邊玩,媽媽喋喋不休地在孩子耳邊唸叨:"你快點吃完好嗎?怎麼吃這麼慢呀?這都吃了半個多小時了。"孩子不滿的嘟囔:"我們剛進來20多分鐘啊。"

媽媽反而越加生氣,對孩子吼道:"20多分鐘不就是半個小時嗎?有什麼區別你還會頂嘴了,吃的慢還有理了是嗎?時間就是金錢,你光在這浪費時間和我頂嘴,不如吃快點。"孩子不滿的撇撇嘴加快了吃飯的速度。

等到媽媽去櫃檯結賬的時候,孩子卻做了一個令人驚訝的動作,他把碗裡的飯菜到了一大半去垃圾桶裡,然後撕了一張衛生紙蓋在了上面。等媽媽回來之後,他驕傲地向媽媽舉起空碗說:"我吃完了。"媽媽滿意的點了點頭,就帶著孩子離開了。

教育孩子別靠“吼罵教育”,做到這4點,才能讓溝通變得更有效

其實這樣的經歷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並不少見,我小的時候每當父母逼迫我吃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本意上是為了讓我營養均衡更好的健康成長,但是卻讓我感到十分難受,我就會趁他們不注意的時候,把飯菜倒到下水道里或者直接倒到門外。

這樣的行為其實並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結果,但是他們卻用錯誤的方式讓很多孩子開始學會撒謊。對於現在的父母來說,不像是曾經那樣,只關注孩子吃飽穿暖就夠了,更多的是要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成長,培養一個三觀正確人格,健康的孩子遠遠比培養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難的多。

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明父母都是為孩子好,但是孩子總是不聽話,最後只能逼迫父母使用打罵的手段,讓孩子屈服。

教育孩子別靠“吼罵教育”,做到這4點,才能讓溝通變得更有效

  • 為什麼吼罵管不好孩子?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大部分父母都會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選擇對孩子大吼大叫,試圖用音量去對孩子產生威懾力,逼迫孩子聽話,雖然起初能夠收到效果,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父母會漸漸的發現這樣的行為,對於孩子來說其實已經失去了管教的意義。這就好比我們自己搬家,到了一個馬路邊騎出外面馬路的車水轟鳴聲讓我們感到難以接受,但是久而久之也就慢慢的接受這樣的事實,畢竟房子買到了這裡,我們自己沒有辦法改變,所以只能夠調節自身適應能力去接受這樣的情況。

對於孩子的管教也是如此。孩子依賴於父母的付出和給予,才能夠生存和成長,所以他們無法逃離父母,只能夠調節自身的適應能力,不斷的去適應父母吼罵的過程,即便內心滿是不耐,但是因為沒辦法逃離,所以只能最後接受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又怎麼能夠要求吼罵教育,對於孩子能夠產生良好的管教作用呢?

教育孩子別靠“吼罵教育”,做到這4點,才能讓溝通變得更有效

  • 吼罵教育只會讓孩子更抗拒

逃避威脅是人的本能。父母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權威的存在,父母對孩子的吼罵,甚至是責罰都會讓孩子感受到威脅和恐懼,在這個情況下他就會習慣性的想要逃跑。這是大腦的一種本能保護作用。當你喋喋不休地在孩子耳邊說個沒完,或者是對著孩子大吼大叫的時候,孩子會說,好了我知道了,你不要再說了,這樣敷衍的話,這就是一種對於自我的本能保護,他知道抗拒父母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在自己沒有理解的情況下對父母這樣回答,能夠讓父母停止吼罵,把自己從語言的漩渦中解救出來。

教育孩子別靠“吼罵教育”,做到這4點,才能讓溝通變得更有效

  • 吼罵孩子是最無效的溝通教育方式

溝通雖然是以語言為主,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語言的佔比是最低的,面部表情和音調高低都是影響著溝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一味的通過吼罵去和孩子進行溝通,那麼無法獲得孩子正面的反饋,同時也會讓自己陷入到無用功的情緒低迷狀態中。曾經有一個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89%以上的家長都會有吼罵孩子的情況出現,但是隨著他們的學歷升高,吼罵孩子的情況反而變得越來越少。這就說明當你的閱歷和學歷變得更高時,思想境界也會不一樣,此時可以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和孩子進行更加深層次的有效溝通,讓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接受到父母的反饋教育,從而變得更加優秀。

教育孩子別靠“吼罵教育”,做到這4點,才能讓溝通變得更有效

不吼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 學會讓孩子從溝通中的被動者變為主動者。

有的父母總是盲目的認為自己是孩子的天,是孩子的弟,是孩子最權威的存在,他們的話就應該對孩子產生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這種將自己置於溝通主導者的思想反而會讓溝通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說不如直接讓孩子從溝通中的被動者成為主動者,先去聽聽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情感。否則一開口只是吼叫抱怨,雖然可以發洩自己的情緒,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也會讓孩子受到消極影響,並且加深對父母的厭惡,影響到親子關係的發展。

  • 給自己冷處理的緩衝時間

大腦有一種鏡像神經元它能夠感知對方的情緒和表情動作等等,並且重複他所感受到的,也就是說如果父母用暴躁不耐煩的情緒去和孩子進行溝通的話,那麼孩子也會捕捉到這樣的情緒,從而使用同等的態度去回饋給父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受到他人的情緒感染。所以在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我們應該用冷靜的態度去處理,這樣孩子也能夠相對平和冷靜的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給自己一個緩衝的時間,在開口和孩子進行溝通之前讓自己冷靜10秒鐘或者是5分鐘,不要因為一時衝動,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傷了孩子的心也影響了管教的效果。

教育孩子別靠“吼罵教育”,做到這4點,才能讓溝通變得更有效

  • 用規則指令代替吼叫

當我們用一種暴躁的情緒和語氣去和孩子講問題的時候,孩子內心就已經產生了一種十分抗拒的情緒,此時溝通的第1步就已經走向了失敗,而我們能夠用平和冷靜的語調去直接對孩子發號施令的話,那麼孩子的大腦可以準確的捕捉到父母,想要我們做什麼,從而更好的達到父母的需求。相反,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之前會先開始講道理或者是翻舊賬,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的大腦產生疲倦和消極抵抗,從而錯過了父母的關鍵意圖。與其說的太多,讓孩子感到厭煩,甚至是毫無作用,還不如省省力氣,直接給孩子一個簡單的指令,讓孩子照著去做就可以。

  • 利用後果承擔法培養孩子責任意識

很多孩子之所以敢肆無忌憚的為所欲為,其實很大程度是因為背後有一個事無鉅細為其收拾的父母。正是因為父母的包容和承擔,讓孩子身上沒有了擔子,從而能夠更好地去放縱自己。所以說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孩子去承擔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例如說孩子一直吵鬧著要看電視,那不如就直接放手滿足他一次,等他看得太晚,作業寫不完,第2天去到學校就會被老師批評。經歷過這樣幾次事情之後,孩子就明白,懲罰是需要自己親身經歷,同時也需要自己去獨自承擔,這樣他就能夠從被動者變為主動者,從被父母逼著去做事情,便為自己主動去完成自己該做的事情。

教育孩子別靠“吼罵教育”,做到這4點,才能讓溝通變得更有效

教育孩子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它需要我們和孩子進行不斷的磨合,瞭解孩子的脾性,同時也要控制自己的脾氣。不要受到壞情緒的影響,只會用最簡單低級的吼叫方式去管理孩子,讓孩子產生抗拒和厭惡,這樣的做法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和培養,更不利於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發展。用愛和尊重呵護出來的孩子,相信他的未來並不會讓我們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