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育有“地位”,教師有“面子”

三湘都市報記者 楊斯涵

編者按:瀘溪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南端,是湖南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可它卻是“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和“湖南省教育強縣”。在這裡,有孩子在的地方就要有學校,哪怕只有一個孩子,也要把學校辦好。“不強制拆除一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是瀘溪堅持的原則, “每個孩子上學不出村,出村不出鄉,出鄉不進城,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是瀘溪堅持的目標,慢慢地,瀘溪走出了一條“貧困縣”辦“好教育”的路子。

让教育有“地位”,教师有“面子”

投入2億多元建的瀘溪思源實驗學校。記者 楊斯涵 攝

一個“貧困縣”的教育何以領跑全省、甚至全國聞名?為了尋找答案,記者翻山越嶺,走進瀘溪一所所學校,探尋其中的奧秘。

(一)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 教育有“地位”教師有“面子”

“抓教育,就是抓所有” ,寥寥八個字,卻是瀘溪數任黨政班子經歷多方思索後,為“發展是第一要務”找到的最切合縣情的工作思路。“教育是瀘溪的‘一號工程’。” 11月16日,在瀘溪思源實驗學校的知心屋,記者見到了瀘溪縣縣長向恆林,他告訴記者說,在瀘溪,教育有地位,教師有“面子”,早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這裡,幾乎沒有輟學一人,義務教育各項指標持續領先全州,今年,全縣學生鞏固率小學100%,初中99.5%,高中99.62%,初中學業水平檢測名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前茅。

集中資源辦好公辦學校

這裡的教育沒有欠賬

在瀘溪,縣黨政班子有個已經堅持了14年的傳統,每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縣委書記、縣長都會率五大家領導深入教育現場辦公。“對於教育,我們要做到工作優先部署、問題優先解決、項目優先建設、經費優先保證,縣財政依法安排教育預算和實行教育預算單列、依法徵收教育費附加。”瀘溪縣教體局局長譚子好用“四個優先、兩個依法”說明了教育在瀘溪的地位。

2012年,縣裡規劃建設思源實驗學校。“要30畝地。”時任縣教育局長徐朝洪不敢大開口。縣委書記杜曉勇沒作聲,領著相關部門現場考察。“這哪夠?全要。”杜曉勇的手用力劃了個圈,這一圈就多了108畝。有人給杜曉勇算賬:“200萬元一畝呢,要是把這塊地賣了,縣裡財政寬裕多了,你這個家就好當了。” 杜曉勇回答:“發展教育要看長遠,教育辦好了老百姓才說好。”

更讓思源實驗學校校長楊志祥沒想到的是,縣裡還將投入上億元的體育館建在了學校。最終,投入2億元的學校、高大上的體育館,讓思源實驗學校有了極其優越的“放開手腳搞素質教育”的條件。記者瞭解到,目前,思源學校有苗鼓、聲樂等67個社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每年選擇一兩門,“每週二、四下午,學生都以走班制的形式進行學習,通過社團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幸福。”楊志祥告訴記者,這些社團對學生都是免費開放的。

在瀘溪,記者發現思源實驗學校的建設不是個案:2017年興建的武溪二小,校園面積從之前的28畝擴大到58畝;白沙中學的4幢教學樓變成了10幢;縣職業高中擴建、芙蓉學校興建,投資都過億……不是說瀘溪是“貧困縣”嗎?這動輒上億元的資金,哪裡來?

“就像家裡當家一樣,我這裡做預算,第一筆錢一定是教育。”向恆林告訴記者,縣裡是窮,但攥緊拳頭,舉全縣之力,還是能辦成幾件事的,“目前為止,除了學前教育,瀘溪沒有一所民辦學校,因為我們要集中資源辦好公辦學校,為百姓減負。”縣教體局局長譚子好告訴記者,瀘溪財政的主要來源是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但是對教育投入,不僅捨得,而且長期均衡,“教育投入是一個長期均衡的過程,是根據事業發展來投入的,所以我們壓力其實並不大,這裡的教育沒有欠賬。”

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教育環境持續優化

在瀘溪,教育是最有地位的事業;教師,是最受尊崇的人。“老師,這是我家地裡的辣椒,帶點回去吃。”“老師,您去哪裡?我送您。”在瀘溪採訪的幾天,記者聽得最多的故事就是老師與學生、家長的故事,瀘溪人的尊師重教已深深地印在了骨子裡。

9月10日,從縣教體局到辰河大劇院,長約1.2公里的主幹道實行交通管制,為的是教師節表彰大遊行。這天,215位瀘溪縣“最美教師”、名校長、名教師、重教單位以及個人等受表彰者,披紅掛綵,喜氣洋洋,如明星走紅地毯般,接受眾人的歡呼和注目。除了給教師們精神上的鼓勵,縣裡還給他們準備了物質上的支持,據瞭解,4年來,該縣獎勵教師的資金累計達2140萬元。

“非常安心、非常開心。”“太幸福了。”“我們瀘溪好地方。”……在採訪中,一個又一個老師向記者傾訴著對瀘溪教育的熱愛,幸福、光榮、感動、奮鬥……這些美好的詞彙,從老師們的嘴裡不斷冒出。“在這裡,老師的教學自主權很大,我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李波,瀘溪縣第四中學的生物老師,2012年湖南師範大學畢業,他告訴記者,“我在這裡能真切感受到對人才的尊重。校長見我是單身,還張羅著要給我介紹對象呢!”

同時,譚子好告訴記者,為了讓老師和學生有好的教育環境,瀘溪縣對校園環境治理有自己的“三聯”機制:聯合調查、聯動整治、聯查報備;擔任校園周邊整治辦副主任的,是縣教體局副局長,有權調動城管、公安、衛健等部門;全縣32所完小以上學校,每一所都有交警、公安、城管等部門人員組成的“護校隊”維持秩序;為了讓學校安心辦學、教師專心教書,所有進學校的檢查均需通過縣教體局報備。“在瀘溪,教育部門可以說是‘第一部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