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流感又来,我们靠什么战胜流感?

光阴如梭,2018年2月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刺激了许多人的神经。如今,流感又来,变了吗?拿回来一年前写的文章《流感来袭,我们靠什么战胜流感》,物是人非,感慨良多,不一样的人,却同样的流感。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是记录事实又如一篇小说,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中间找到角色,中医西医也不例外。

为了忘却的纪念:流感又来,我们靠什么战胜流感?

枇杷

这篇文章,我觉得全国的医务工作者都应该通篇看看,不需要辩论。也需要全国各级卫计委中医局的领导都看看,让全国的院长主任都看看,每一天在医院奔波辛苦的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比调研工作更加真实。

悲剧发生了,作为医者深感同情,就此做些议论和思考。

一、对于流感的认识问题,给人们上了一堂课,小病不治也是要麻烦的。

这就如扁鹊见蔡桓公,病可以由表及里,由轻到重,流感听起来如同感冒,但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每逢流感,多人不能幸免,特别是老人孩子,需要倍加照顾,马虎不得。

实际上,流感自古都有,西方有我们也有,中医在认识上很深刻,代表性就是仲景伤寒和明清时期的温病。不过西学东渐后,我们引进了流感概念,然后不明就里的丢掉了我们自己的概念。如果上来都被国家卫计委定义为伤寒或温病,那么,可能人们就不会不去重视了。因为过去的人知道伤寒或温病,知道传染性强,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序中就说到,家族死亡人众就是例证。因此,这里我还是建议取消流感的概念,把我们正宗的概念拿回来用上。

二、病人诊疗的程序问题。

实际上,这篇文章描述的情节,足以说明他们曾经都是幸运者,家庭物质富裕,家庭和谐,如果都是健康的状态,平时不与医院打交道,买的保险也就是摆设。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二十几天阴阳两隔,这里边有几点需要普通百姓深思的。

首先就是有病要治,逞英雄不行。日常有不少人得病了喜欢扛着,过去特别多因为没钱,现在有钱的也在扛,只能说明缺乏健康意识。有些病可以扛,有些不行。

再者,看病需要搞清楚来龙去脉。看了整个过程,家属如坠云雾,仅知道流感,不知道其他。医院明确诊断的也不多,而是杂药乱投,抗生素激素抗病毒一股脑用,其根本在哪里呢?整个过程没有搞清楚,特别是发病最初阶段。由此带来患者家属紧跟步伐却无法跟上的地步。

其三,有病乱投医。一个病人,外地医保,住在北京,穿插在六家医院几个宾馆,这是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而得病之后调护毫无顾忌,这一点中西医都有,中医讲到劳复、食复等,对于感冒也需要认真调适,这块有中国人的智慧,不过有些人习惯了西方理念就丢掉了。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一条老人没做好。而后来回折腾,促进疾病发生变化加重。这一点儿,不能说女婿女儿孝心也会办了坏事。

其四,分级诊疗。这一块从前后发病看,基本上没有。这也是我国医疗改革基层不稳,无所建树的写照。最后病人直步大医院,中间医院医护人员对于疾病认知几无方略没有资料续接,这是大忌讳。而上来就用抗生素激素,这也体现多年来西医院治疗流感的困局。从此也可见自非典之后,临床治疗进展何其困难,除了依赖不靠谱的达菲之外,几无可圈可点的招数。这一块,感染和流行病领域不能不思考,紧跟病毒细菌屁股后边跑,不利于传染病防控。因此,需要在传染病急性病临床路径,分级诊疗上下功夫。

三、中西医合作的问题。

这个悲剧发生后,有人做了思考,整个过程没有考虑过中医。为什么?因为几个综合医院所谓的权威都是没有中医的,所谓综合医院中医科摆设的过多,多数情况下中医在急性病方面也被理所当然的靠边站了。

这里不需要马后炮思维,实际上对于西医领域在无计可施情况下,医务工作者也承受了责任的煎熬和技术有限的无奈。

许多人感慨,科技发展到如此高度,但至今对付不了流感?这是现实,也是医学的局限性。而长期以来医学对抗流感也是疏忽诸多因素。一方面是预防。这一块说得重要,做得基本没有。预防是短期看不到红利的投入,没人愿意干。另一方面跟在病毒细菌后边追,战术有问题。细菌病毒这玩意,什么时候都会有,你逮住一个看着被灭了,结果变异了。这样的思路下,崇尚抗生素输液打针,结果跟着西方错了几十年,令人唏嘘;而今盛行抗病毒,结果药炒的价格离谱,然而神药无用,富了一些投机倒把者。有人说疫苗靠谱,实际上就是有效,但其实也是皇帝的新装。细菌病毒变异那么快,疫苗跟的上节奏吗?

所以,我们必须从多少年来失败的对抗流感经历中醒悟,对抗疾病根本就是正邪抗争,以人为本才是核心。

这就关乎人体免疫力的问题,体质的问题,认识和对抗疾病方式的问题,这就需要中医西医界联合起来,去认识流感。

不过,很遗憾,在西医没有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中医也被束缚了手脚。这一次流感发生至今,有多少成功的中医病案呢?有多少采取了中医疗法呢?治好的经验是否得到及时的归纳总结推广呢?实际上没有,从各地对国家有关方面发布的中药方案看,已经是脱离实践了。

这里边必须深思,有哪些中医坚持了伤寒温病的模式对抗流感?有医生讲,基层医生在用,但没有话语权。而实际上,这次流感究竟是伤寒还是温病?是温病中风温伏温?至今没有中医权威的指导,为何?因为缺乏实战的总结,中间有没有中医西医成功的案例,有没有中医西医共享会诊的平台?

张仲景《伤寒论》和吴鞠通《温病条辨》之所以传世至今依然有效,都是在实战基础上的总结,有血有泪,有成功有失败。在如今大数据时代,这个总结应该来的更及时更有效才对。

在对抗流感方面,中西医绝对是战友。因为在依靠西方技术方面,我们拿出来的给了别人的都是财富,是西方技术的高成本高代价,唯西方是从而又知道他们即使有多高端的设备也是无计可施。这就必须觉醒起来,有自己的道路,这一道路就是中医西医合力的探索,就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全面认识,就是消除误会排除隔膜,就是打破对中医参与传染病防治的人为防护墙。由此我就建议,国家应建立一个大的中西医协同研究的流感防御系统,及时分享成果,沟通有无,这应该不是难事。

生命诚可贵,逝者安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希望北京中年岳父的悲剧能够得到避免,也真渴望中西医联起手来,早日让我国在流感的防治上拿出中国人自己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