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習慣自言自語,家長不要忙於打斷,說明“內部語言”正在發展

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

曾經說過:“語言是兒童具備的許多符號功能中的一種。”3-6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也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

不少家長都會在這一時期為孩子在語言能力方面下足了功夫,希望孩子能夠儘快的掌握語言這門交際工具,來向家長更為準確的去傳達他們的意圖和思想。

不過,許多家長在訓練孩子這一能力的時候,卻發現了問題。

瀋陽的郭女士正是如此,她的兒子明明今年剛剛五歲,正處於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為了鍛鍊孩子的口語水平,她每天晚上都會抽出半個小時的時間來陪明明進行聊天和閱讀,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相應的去提高明明的口語能力。

通過她的努力,明明在口語方面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在說話發音和語言流暢度方面都具有了明顯的提高,本來郭女士還為這件事情感到欣喜,認為孩子的語言能力提高了,畢竟也是一件好事。

孩子習慣自言自語,家長不要忙於打斷,說明“內部語言”正在發展

可是,沒過幾天,她卻發現自己的孩子明明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況:

(1)孩子經常在起床的時候,對著空氣說一聲:“我要起床了。”

(2)孩子還在上幼兒園之前,對著家裡的牆說一句:“寶寶要去上幼兒園了。”

當郭女士看到了這樣的情況後,就急忙的跑到孩子說話的這幾個地方,反覆查看。再確保房間沒有人之後,她就懷疑是不是孩子產生了什麼精神上的疾病。

其實,郭女士想錯了,她的孩子並不是精神上出現了什麼問題,這種自言自語的行為,說明了孩子的“內部語言”正在發展。

孩子習慣自言自語,家長不要忙於打斷,說明“內部語言”正在發展

孩子“內部語言”發展的3個階段

內部語言是同對話語言相對的一種語言形式。內部語言是一種沒有聲音、相對簡單和壓縮過的用語,是在對話語言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內部語言通常和邏輯抽象思維具有比較多的聯繫,會產生自我調節的功用。

這種語言在孩子的嬰兒時期基本上是看不到的,一般會在學齡前期5-6歲左右出現。當孩子的外部語言慢慢的發展起來,內部語言也就會慢慢的從中脫穎而出。它的原本形式是處對話語言和內部語言之間的,也就是明明所出現的那種自言自語情況。這被心理學家稱為“自我中心語言”

當孩子遇到一些困難的事情時,就會產生這樣的“自我中心語言”。這種實際上是在大腦中的有聲體現,是語言方面的自我調節。學前晚期自我中心語言會逐步的減少,向內部語言轉化。

孩子習慣自言自語,家長不要忙於打斷,說明“內部語言”正在發展

1. 出聲思維階段

這一階段的孩子,主要是處於0-3歲階段,他們在學習語言的時候,往往僅會一些比較簡單的交流用語。他們通常會說:

(1)“寶寶,要睡覺了。”

(2)“我要將這個小積木搭起來。”

一般他們會朝著天花板,或者對著某一物體來說話。

孩子習慣自言自語,家長不要忙於打斷,說明“內部語言”正在發展

2.語言過渡階段

這一階段的孩子,主要處於3-6歲的年齡階段,這個時候他們已經開始漸漸的會喜歡自言自語了,會這樣對自己說:

(1)“我要努力去把碗裡的東西吃乾淨。”

(2)“我要自己把衣服穿好。”

從這個語言過渡階段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開始通過使用自己的內部語言,來自言自語的幫助自己解決相應的問題了。

孩子習慣自言自語,家長不要忙於打斷,說明“內部語言”正在發展

3.無聲思維階段

這一階段的孩子,主要處於青少年時期,他們這個時候所產生的內部語言,已經不會再用外部語言的方式來表現出來了。

(1)孩子想吃冰箱裡的冰棍了,就會自己去冰箱中去拿。

(2)孩子想出去玩了,也會直接跑出去。

無聲思維階段的孩子,會主要依靠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對自己的行為做出一定的表現。這個狀態下,是不需要發出聲音的。

孩子習慣自言自語,家長不要忙於打斷,說明“內部語言”正在發展

“內部語言”發展對於孩子具有什麼好處

1. 讓孩子養成形成良好的習慣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個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個命運。”

從這句話中,我們能夠看出: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而這樣的“內部語言“發展是可以幫助孩子漸漸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養成良好正確的習慣。

孩子會在做事情的時候,一邊做一邊自言自語。

我同事芳芳的孩子小茹就是這樣的,她的孩子今年6歲。在做事情的時候,剛好處在語言過渡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就喜歡自言自語。

她常常會在起床後說:“我要早早的起床,起來疊好被子,再去洗臉刷牙,吃飯,最後再去上學。”

小茹不僅說,也是嚴格的按照自己所說的習慣去做。

孩子的這種“自言自語”的能力,就正好可以幫助孩子來形成良好的習慣,讓他們朝著好的方向前行。

孩子習慣自言自語,家長不要忙於打斷,說明“內部語言”正在發展

2. 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亞當·溫斯勒等人最近完成的一項研究表明,經常自言自語的孩子比愛保持沉默的孩子動手能力更強。

因為喜歡自言自語的孩子,他們會將頭腦裡的東西用內部語言的方式所展現出來,並且再付諸以行。

(1)孩子說:“我要把積木慢慢的堆積上去。”積木緩慢堆積是一個過程,容不得半點馬虎,孩子這樣一說,他的動作自然也就放緩了起來,能夠慢慢的完成這項工程。

(2)孩子說:“我要完成這項剪紙作品,先將紙剪開,再對摺起來,最後這樣剪。”孩子按照自己的指令慢慢的去進行剪紙,在這種按部就班中,他的剪紙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的動手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面對孩子習慣自言自語時,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

1. 不要去阻止孩子的行為

有些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自言自語的行為時,都會進行阻止,認為孩子是精神上有問題,就對孩子進行打擊,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

我們應當對孩子的這種行為進行贊成,並且學會去傾聽孩子所說的話語,看看孩子的下一步行為是要準備去幹什麼。

(1)他也許是去按照自己所說的去做。

(2)他也許是在自言自語中思考什麼問題。

我們都不要去進行相應的阻止,而是要支持孩子去做。

孩子習慣自言自語,家長不要忙於打斷,說明“內部語言”正在發展

2. 帶孩子多外出交流

我們可以多把孩子領到外面去接觸多一些的人,因為接觸的人越多,就越能夠讓孩子改變自言自語的習慣,使得孩子儘快的進入到無聲思維階段。這樣的話,孩子的外部語言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不至於讓孩子在自言自語久了,變得內向起來。

(1)我們可以多帶孩子去和同齡的孩子接觸。

(2)可以多帶孩子去朋友家去做客。

這樣的話,孩子的交際圈子也就慢慢的擴大了,也變得外向開朗起來更喜歡去與人交流了。

當孩子出現自言自語的情況時,家長不要忙著去阻止,正確引導才是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