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由天气决定胜负的战争有哪些?

梁辛


在解放战争中,国军的战斗力实在是不敢恭维。尤其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作风。导致国军只要被围,基本上就落入坐等被消灭的境地。然而,也有命大的,靠着恶劣天气,顶住了解放军的进攻。南麻战役中的胡琏,就是其中一位。

胡琏是黄埔四期毕业生,蒋介石手下著名将领,陆军一级上将。他与胡宗南并称"二胡"。胡琏号称"金门王",胡宗南号称"西北王"。在蒋军中流传一句话:“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胡琏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也确实不俗。

毛主席在前线部队的一封亲笔函中这么评价胡琏:"十八军胡琏,狡如狐,勇如虎。宜趋避之,保存实力,待机取胜。"

胡琏还和张灵甫是黄埔同学,在孟良崮战役后,胡琏也是很受打击。他也被解放军的战力震撼到了。不过,胡琏不是张灵甫。他没有张灵甫的"骄",对解放军不会犯轻敌冒进的错误。

孟良崮战役后,蒋介石对山东局势依然很乐观,继续向东推进。而我解放军向兖州、徐州方向进军,调敌向西,制造战机。果然,蒋介石留下四个整编师固守鲁中,调主力7个师夹击解放军5个纵队。

留下来的四个师分布:胡琏的整11师驻南麻,黄百韬的整25师在东里店,王凌云的整9师在沂水,黄国梁的整64师在东里店以西的大张庄等地。

此时,在鲁中地区活跃的陈毅、粟裕嗅到了战机。陈粟二人手下有4个纵队:二、六、七、九纵队(及特种兵纵队一部)。无论攻击鲁中的那个师,都是占优势的。于是,陈粟二人就用第二、第六、第九纵队(在特纵一部的炮火的掩护下),对胡琏在南麻整编第十一师进行包围。

说来也巧,开战第一天,就开始下大雨,到南麻战斗结束都没停。这可苦了解放军,解放军攻坚的“重火力”炸药包都淋湿了。爆破人员冒着敌人炮火,好不容易冲到爆炸位置,但炸药包有十分之九都“失灵了”。而解放军大炮又因为道路泥泞,运不上来。于是,只能用士兵硬啃。伤亡非常大。

在看胡琏这边,这个老狐狸到南麻以后就没歇着。据说,他在南麻地区修了2000余个碉堡。。。不愧是“土木系”的。(土木系,指的是十八军和十一军)而粟裕得到的情报是,胡琏并没有完成碉堡群的修建。这就产生了“轻敌冒进”的错误。

最终,在这场持续了3昼夜的战斗中,解放军伤亡两万余人,国军伤亡9000余人(胡琏自己伤亡四千多人)。

胡琏的整编十一师,不仅顶住了解放军的进攻。还以伤亡四千多人的代价,给解放军造成了一万一千余人的伤亡。

这场战斗,胡琏真是“得天助了”。

此次战斗,也是解放军名将粟裕少有的败仗之一。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在 南麻出师不利,接着又在临朐与敌人展开激战,但却因为天气的阴晴变化导致战役再次受挫,最终只好无功而去。

在孟良崮歼灭改敌整编74师后,华东野战军士气高涨,从上到下,不免出现了轻敌的情绪,对战争态势有时候也表现的过于乐观。

根据高层指示,华东野战军兵分三路,各自为战。陈毅、粟裕带着4个纵队寻找战机,但在南麻与胡琏的第11师的对决中受挫,为避免被敌人包围,撤往渤海解放区。



三天后,华野对处在咽喉要道的必经之路临朐城准备发起攻。粟裕根据情报得知,敌李弥的整编第8师刚刚远道而来,进驻城内,于是决定趁其立足未稳,速战速决拿下临朐。

刚打完南麻的华野已经很是疲惫,部队伤亡也尚未得到补充,而且因暴雨连绵,王必成纵队还没有到达进攻位置。但粟裕已来不及调整,当即下令发起攻击。

此时的临朐城外,因暴雨连降是一片汪洋,水深过膝,给攻城部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经过激烈的战斗,华野艰难的扫除了外围阵地。防守的敌长官逃回城内,被李弥枪毙。



临朐城墙坚固,城外地势开阔,易守难攻,攻城部队在炮火的掩护下,付出了很大代价后才靠近城墙实施爆破,但炸药包因雨天受潮失效,经多次更换后终于把城墙炸出一个突破口。

但我军在冲进去7个连之后,敌军又拼命的把口子封死,在强大的火力压制下,我后续部队又被挡在城外,而突进去的7个连将士,在敌人的围攻下全部伤亡。

连绵的大雨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战场上泥泞不堪,有的地方行动十分困难,严重的消耗了攻城的时间。

经过5天的艰苦战斗,敌人被压缩到城内的狭小地区,已濒临把弹尽粮绝,虽然仍负隅顽抗,但已成苟延残喘之势。

我军经过连日苦战后,也已筋疲力尽。华东野战军分兵后,粟裕的兵力也是捉襟见肘,手中已经没有预备队投入,否则一鼓作气很可能就将敌人歼灭。

但天公似乎站在了敌人的一边,攻城时的大雨连绵给我军造成极大的困扰。但就在战斗即将结束之时,却雨过天晴,万里无云,可这样一来敌空军的支援优势立即显现出来。

敌机空中对我军的打击压制和对残敌精准的空投弹药物资,使战局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已近绝望的敌军受到援助后士气大振,与攻城部队又形成了对峙。

而此时敌人的援军也利用我阻援部队间隙较大的漏洞,突破阻援防线疾驰而来,攻城战斗若再拖下去,我军有可能陷入敌人的重围。

粟裕考虑再三,决定放弃临朐,被迫改变撤退线路,向胶东半岛转移。

临朐之战,天公不作美,不论是雨天还是晴天,都严重制约着我军的战斗进程,最终改变了战局走向,使攻城无果而终,这也是粟裕在军事生涯中遭到的为数不多的失利。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天气一直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有很多因为天气而改变胜负的战争。在我国三国时期,曹魏的大将曹真为了反击诸葛亮北伐,带领大军从子午谷进军,想要一劳永逸的灭亡蜀汉。诸葛亮在汉中部署了重兵,准备迎接曹魏的大举进攻。然而在曹真的主力部队进入子午谷后,子午谷中连续下了数日大雨,大雨冲毁了道路,曹真走了一个月都没有走出子午谷,只能从被迫撤军离开。

历史上曹真曾经数次击败蜀汉的进攻,假如曹真的军队平安到达汉中,那么蜀汉很可能会提前灭亡。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翼王石达开带领大军从广西出发,想要趁夜跨过大渡河夺取四川。然而在石达开的部队到达大渡河附近的时候,大渡河附近突然下起大雨,大渡河的水位暴涨,无法乘船渡河。石达开的部队进退两难,遭到了清军的包围,最终石达开为了保全部属向清军投降,随即遭到了清军的杀害。

石达开在太平天国里面的地位非常高,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如果他能够成功到达四川,那么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可能会有所改变。在国外战争史上,也有一些因为天气变化,而影响到战争结局的战争。在拿破仑称霸欧洲之后,沙俄帝国还非常的强大,为了彻底解决沙俄的威胁,拿破仑带领了57万大军远征俄国。

在战争的初期,拿破仑大军轻易地击败了沙俄的守军,占领了沙俄的首都莫斯科。然而沙皇采用了坚壁清野的战术,让法国军队无法得到足够的给养。在俄罗斯进入冬季之后,天气变得异常的寒冷,法国军队又没有足够的过冬衣服,很多法军将士都被活活冻死。当拿破仑带领军队退出俄国的时候,法国军队只剩下不到3万人。因为远征俄国的失败,拿破仑的势力大大削弱,最终被反法同盟赶下了台。


军武小咖


看到这个问题,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26师师长马励武不禁仰天长叹,“峄县突围那天为何天公不作美?新年刚过两天的鲁南怎么会下起了罕见的雨雪交加,以致于校长引以为傲的国军精华第一快速纵队于暴雪泥潭之中毫无作为,反而成为了一种累赘,老天为何如此对我?”

整编26师的前身是微操大师于长城抗战间组建的第26军,在抗战期间曾参与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等大中型战役,是一支久经沙场的部队。微操大师在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前整编为整编26师下辖三个旅,将之视为珍宝并为该师配属了刚组建的机械化混成部队第一快速纵队,全副美式装备素有国军精华之称,师长正是黄埔一期的马励武,曾担任过校长的小跟班。

常言道“欲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为了完成校长苏北戡匪计划,执掌精锐部队的马励武自然不敢怠慢,亲自率领整编26师两个旅及第一快速纵队在山东鲁南地区一路长驱直入,完全不把装备落后而且完全没反装甲武器的我野战军放在眼里,不出一日第一快速纵队就占领了枣庄,这就是国军所鼓吹的“鲁南大捷”,马励武也因此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并将师部移驻至了峄县,而峄县也成为了整编26师及第一快速纵队的葬身之地。

正当马励武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没过多久后噩耗便传来了,整编26师下辖的第41旅配属给胡琏宿新兵团参与宿北战役时,在沭阳跟随狂妄自大的整编69师师长戴之奇一起覆没了,致使蒋介石精心打造的苏北包围圈露出了一个缺口。然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马励武奉徐州绥署主任薛岳之命补了缺,按蒋介石的命令齐心协力一鼓作气直捣我解放区首府临沂。自信心爆表的马励武并没有吸取戴之奇的教训,脱离了整编51师和整编33军两大杂牌军的掩护以第一快速纵队充当开路先锋擅自突出冒进。

当时的粟裕和陈毅认为必须破一路强敌才能扭转鲁南被动的局面,因此曾把位于陈师庵的张灵甫整编74师作为了歼灭对象,但迟迟捕捉不到战机,而急于立功的马励武则自己跳了出来,再加上微操大师奇葩的混编组队方式,杂牌军舍身相救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此,粟裕和陈毅决定放弃围歼张灵甫计划,集中兵力对靠近临沂方向的马励武下手。

马励武由峄县以东向临沂推进时,曾从空军侦查情报得知粟陈两大野战军正在调兵,特别是在白天发现了粟裕华中野战军部越过了陇海路向鲁南开进,自感位置已经突出的马励武立即向总指挥薛岳请求缩回峄县,但被否决了。马励武只好按兵不动就地修建防御工事,构建了以第一快速纵队装甲部队为核心的防御体系,坐等粟裕主动来进攻妄想着来个中心开花。

但马励武盼星星盼月亮就是盼不到粟裕来攻,刚好正值元旦之际,闲来无事的马励武索性扔下部队回峄县城内过新年去了,连续high了两天后才发现出大事了,围剿整编26师及第一快速纵队的战役打响了。群龙无首、猝不及防的精锐部队被打得找不着北,被阻隔在峄县城内的马励武急如热锅上的蚂蚁,不到一天的时间整编26师已经被粟裕给包了饺子,团灭只是个时间问题了。而最令马励武心疼的是师部和第一快速纵队也被单独分割了出来,如果国军精华没了将无法向蒋介石交代。

因此,在援军无望下的马励武立即执行战前预定的撤退方案,卡车和吉普车等运输工具在快速纵队之钢铁洪流战车营的左右掩护下,向峄县方向突围。但是,此时天空不作美,进入寒冬的鲁南大地上突然先下起了瓢泼大雨尔后逐渐演变成漫天雨雪,号称国军精锐的快速纵队在一滩烂泥里再也“飞”不起来,反而成为了累赘。犹如蜗牛爬行的第一快速纵队和整编26师残部都挤在了往峄县突围的道路上,在绝望之际只好全部缴械投降,师长马励武在随后峄县破城后被俘。

鲁南围歼马励武整编26师及号称国军精华的第一快速纵队之战役,连续的雨雪天气确实帮了华中和山东两大野战军的大忙,要不这支“国军精华”部队早就跑了不少,而正是有了第一快速纵队的装备和技术人员,我军才成立了首支机械化部队,即华野特种兵纵队,在日后的作战当中大放异彩。


赛门之略



在淮海战役期间,面对国民党优势兵力,解放军还能连连取胜,除了得益于统帅的决策和将士用命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天气原因。以至于被俘后的国军总是不服气的说:要不是这鬼天气帮了你们的忙,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呢?


的确,在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都有天气因素在里面起关键作用,所以才更有把握赢得了这场人民战争。



一、一场大雾助攻围歼黄百韬兵团。


在围歼黄百韬兵团时,由于黄百韬在碾庄借助有利地形构筑了立体防御工事,使得小小的碾庄被黄百韬打造成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坚固堡垒。经过几天猛烈攻击,黄百韬的防线虽然不断被压缩,但解放军的伤亡很大。


1948年11月19日,经过一夜激战,解放军将攻势又向前推进了两道水壕,离黄百韬的总部又近了一步。黄百韬的部队夜战不行,想第二天天亮后再反击夺回失去的阵地。谁曾想,到了第二天,碾庄附近天降大雾,伸手不见五指,十步之内不见人影。


面对如此极端天气,黄百韬精心布置的机枪阵地失去了目标,更不能互相协同作战,使得解放军在大雾的掩护下发起了冲锋,喊杀声一片,就是看不到人影,当看到人影时,大刀已经砍过来了。


顽固不化的黄百韬及其部队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战斗,黄百韬也兵败身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雾,估计战斗会相当惨烈,黄百韬也会顽抗到底,到时候解放军势必还要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二、天降大雨,黄维救人不成,倒把自己搭进去。


淮海战役打得难分难解,蒋介石通过和白崇禧吵架将黄维兵团要到手,急令黄维星夜兼程驰援淮海战场。黄维兵团是清一色的美式机械化部队,战斗力强不说,行军速度也很快。这样一支生力军如果投入到淮海战场,势必对解放军造成难以估计的重创。


可是自黄维兵团东进开始,就遇到了连绵不绝的大雨,而且走的路线,是当年蒋介石在抗战期间花园口决堤后形成的黄泛区,道路泥泞不堪,使得这支机械化部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上沿途游击队的袭扰和破坏,部队每天的行进速度只有几公里。


经过半个月的行军,直到11月23日才到达南坪集浍河一线,而望眼欲穿的黄百韬兵团已经在前一天全军覆没,黄维又陷入了解放军的陷阱。原先是来救人的,谁曾想反把自己搭进去了。黄维兵团的覆灭,作为指挥官的黄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个大雨也起到了关键性的因素。



三、天降大雪,成了瓦解杜聿明集团的利器


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就是围歼三十万杜聿明集团。可三十万大军虽然被包围在纵横不过十多公里的陈官庄附近,但是想消灭干净还是很费劲,于是解放军就把这几十万人包围起来逐步蚕食。杜聿明没算到会走到这一步,所以带的干粮早就吃光了,于是只能依赖空军空投物资度日子。


1948年12月19日这天,忽然毫无预兆的下起了大雪,使得杜聿明想突围的计划破产,空投又遇到障碍,只能缩小空投范围,弹尽粮绝的杜聿明大军军心动摇,每天都有人开小差跑到解放军那边去,有时候一天就有几千人投降。


就在大雪纷飞中,两军持续对峙,但国军的士气早就降到了冰点,而杜聿明还在设法想保全这三十万大军。他计划等雪小一点后,在施行多边突围,这样起码还能保住一点实力。巧合的是,杜聿明决定在1949年1月6日实施突围,而解放军则决定在同一天施行总攻。


结局并不意外,早就失去战斗力的国军在解放军“缴枪不杀”的口号下集体缴械,口里颤抖的说要吃饭。解决三十万大军,只用了96个小时,不可谓不快。而这场大雪也让淮海战役胜利收官,解放军取得了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总胜利,歼敌超过55万,从根本上动摇了蒋介石的统治基础。



不得不说,天气的因素在战争中可以起到很大作用,这一点就连几千年前的孟子都知道,他不是得出过“天时地利人和”是赢得战争的三要素吗?


对此,你觉得天气对于战争来说重用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大家好,很高兴为您回答!

《孙子兵法》曰:“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指的是昼夜晴晦、寒冷酷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天气因素往往对战争的胜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几场天气决定胜负的重要战争。

一、拿破仑兵败铁滑卢。在滑铁卢会战的前一天,拿破仑指挥的军队追击英军,就在两军相接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顷刻间,道路被冲毁,田野一片泥泞,法国骑兵不得不停止追击,这场大雨使狼狈逃窜的威灵顿大队人马绝处逢生。次日早晨,彻夜未停的大雨仍然妨碍着法军按时投入进攻,善于运用机动战术的拿破仑也无法在这样的天气下发挥炮兵和骑兵的机动作用。大雨倾盆,道路泥泞,错失战机!

二、昆阳之战 。史书记载“屋瓦皆飞,雨下如注,虎豹皆股战,(王莽)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 。大风大雨 王莽的虎豹大军覆灭。


三、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在“无敌舰队”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风暴的袭击,许多船只被毁坏,淡水从仓促制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疲惫不堪,大多数步兵也因为晕船而失去战斗力。“无敌舰队”还没有与英国交战先折兵,战斗力大大受到削弱。西班牙皇帝嚎啕大哭:“我是让他同英军作战,不是和惊涛骇浪搏斗”。经此一战,西班牙交出了“海上霸主”的交椅。


四、台风战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莫斯科提前进入了严寒的冬季。严寒天气的作用是连锁性的,德国人既缺乏抗寒的冬装,又缺乏发动机的冷却水防冻剂,德国的装甲部队同时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缺乏适应力,缺乏用于拖拉轮式车辆的车钩和链条。枪炮上面的光学仪器结霜了而不能使用,坦克发动前要预热,结冰的燃油和过于粘稠而缺乏的润滑油也使得德军作战格外艰难。而苏联方面,则有充足的准备,武器装备也都采取了防冻措施。恶劣的天气延缓了德军的进攻,最终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开始进入战略反攻。


五、诺曼底登陆。当时德军西线司令隆美尔对部下说:“天气恶劣,可以考虑休整一下”。 德军放松戒备,甚至连一些理性的巡逻都取消了。盟军借助有利天气发动突袭,一举成功!



六、忽必烈征日本。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两都因遇到了台风而失败!日本认为是神仙相助,这就是日本神风的由来!


历史那些破事儿


华野军史上,多次能够利用天气实现军事上的胜利,这大概是天助我军的最好诠释了。

华野的前身是新四军,新四军第一师在粟裕大将的带领下,打出了车桥战役等经典战役。在车桥战役中,天气因素起到了鼓舞士气,困扰日寇的神助攻作用。

车桥战役中,我军围点打援,车桥镇的日本守军被捆在一个小地堡中,仅有20人还在负隅顽抗。为了拯救车桥镇,旁边淮安 、泗 阳 、涟 水 等 地 日 军 第 6 5 师 团 第72旅团的60大队,先后在淮安集结 ,由山泽大佐统 率,分批驰援车桥。被新四军官兵阻击在外围不得动弹。就在这时,车桥附近居然起了风沙,怪风席卷着黄沙向日军扑面而来,十分诡异。新四军官兵乘机发动反冲锋,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日军统帅山泽大佐精神错乱中身负重伤被俘虏。当战斗结束是,山泽已经死了。

一阵怪风,搞死了日军山泽大佐,这是新四军抗日战争中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

抗日战争结束,新四军番号依然保留了一年半。1946年6月,国民党对新四军进行全面进攻,新四军下辖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两部,分别由粟裕和陈毅带领。粟裕在安徽和江苏进行作战,虽然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胜利,最终还是丢失了两淮地区的老根据地,北上与山东野战军会和。粟裕和陈毅的汇合,形成了真正的华野,那时候,已经是1947年2月了。

一般而言,鲁南地区冬季少雨少雪,适合机械化作战。可是这一年的冬天,一场暴雨却成了国民党机械化部队的噩梦。

1947年元旦当天,我军侦察到敌整编26师师长马励武不在军中,一个人过新年去了。于是1月2日,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配合下向敌人发起突袭。第一时间,在马家庄的整编第26师师部大部被歼灭,敌人群龙无首乱作一团。紧接着,太子堂的第44旅,卞庄的第169旅大部也悉数被歼灭。26师余部和第一快速纵队利用坦克机械化装备突围,正好天降雨雪,道路泥泞不堪。我军以步兵向敌人坦克部队发起英勇阻击侧击,最终敌人的坦克汽车都被赶进兰陵以北的糖稀湖(亦称漏汁湖、漏泽胡、漏卮湖)低洼淤泥地带,大部被俘虏。

鲁南战役后,陈毅元帅诗兴大发,写下了《鲁南大捷》“快速纵队起如飞,印缅桂来自鼓吹。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变成废铁堆,快速纵队今以矣,二十六师汝何为,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蒋贼应泪垂。”

鲁南战役,我军一次歼敌5.3万人,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军缴获了坦克24辆、各种火炮200余门、汽车474辆。以这些缴获为基础,华野成立之初就建立了自己的特种兵纵队。华野的特种兵纵队虽然人数只有数千人,但他以坦克和炮兵为主,为华野步兵提供大量的火力支援,让粟裕大将最引以为傲的“炮群战术”得以充分发挥。

鲁南战役歼灭的26师并不是华野最穷凶极恶的敌人,在此之前,华野多次试图围歼国军头号主力部队整编74师,但都未能实现。当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统一指挥权,并且建立特种兵纵队后,围歼74师时机终于成熟了。

张灵甫这个人刚愎自用,人缘又差,大概属于关羽和张飞的混合体。张灵甫有关羽的臭脾气,却没有关羽的本事,反而总是学张飞猛打猛冲。当张灵甫上了被围困在孟良崮时,一下子就因为“地利”因素落了下风。

孟良崮上石头多水少,张灵甫的机械化部队无法展开阵地,也无法快速突围,只能就地等死。更为致命的是,华野部队最先给他切断水源,别说74师官兵的饮水了,就连马克沁机枪的水箱都烧干了。

可以想象,在孟良崮上如果有一条河,就能阻击更多解放军,黄百韬等人可能就冲进来了。可是,围攻孟良崮三天时间期间,一滴雨都没有下。

如果下雨,对解放军的伤害是致命的。华野使用的“重武器”,主要是炸药包,最害怕下雨潮湿,一旦潮湿就会失效,无法激发。跟严重的是,华野向孟良崮仰攻,一旦有水,山坡上可能更加光滑,伤亡会更大。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一场雨,74师的马克沁机枪就不再是废铁,会收割更多解放军性命。

当解放军押送着74军被俘虏的官兵离开时,孟良崮上忽然下起了大暴雨。74军的俘虏们很不服气地说“天要亡我,非战之罪啊!”

后来的淮海战役中,华野围困陈官庄的杜聿明30万大军,寒冷和暴雪让杜聿明军队失去了斗志失去了战斗力。天气再次上演了神助攻。

国军不服气,认为解放军是靠天气获胜的,是侥幸。他们不懂的是,解放军的天,其实就是解放区的老百姓啊!

自古天心即是民心,古今皆然,概莫能外!


历史知事


淮海战役中,天气因素帮助了解放军。

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是围歼黄伯韬的第七兵团,华野将第七兵团包围在了碾庄。黄伯韬的部队利用碾庄的地形和原有的工事固守待援。华野经过几日的战斗,将包围圈层层缩小。11月19日,华野对黄伯韬兵团发动了总攻。由于构筑多层的火力网,给解放军带来了较大的伤亡,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


解放军擅长的是近战和夜战,黄伯韬认为天亮好解放军不会发动进攻。结果天公不作美,第二天碾庄地区突然天降大雾,几米之外什么都看不清。解放军凭借这场大雾对黄伯韬兵团再次发动了攻击,而黄伯韬部队的火力在浓雾中根本不能发挥有效的射击,解放军得以各个击破国民党军的工事。

正当黄伯韬被华野包围的时候,蒋介石急调黄维的第12兵团驰援徐州。黄维的第12兵团全部是美式装备的机械化部队,只需要几天时间就可以赶到徐州。然而,黄维兵团在东进的路途中遇上了天降大雨。由于大雨连日不断,导致道路泥泞,根本不利于机械化部队的开进,每天只能前进几公里。黄维兵团直到23日才到达南坪集浍河一线。而黄伯韬兵团在22日就已经被解放军歼灭了。



1948年12月4日,徐州“剿总”的部队约30万人被解放军包围在陈官庄地区。其中杜聿明部离开徐州时只带了几天的干粮,就连弹药也靠空投补给。12月19日,突然下起了大雪。国民党军原定突围,却因这场大学而被迫停止。被围困的国民党士兵饥寒交迫,纷纷向解放军投降。

淮海战役中的大雾、大雨和大雪迟滞了国民党军的军事行动,间接地帮助了靠两条腿走路的解放军。事后,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和普通士兵每每回忆到淮海战役时便说:“天要灭蒋,这是天意使然”。


历史军魂


陆军元帅隆美尔在如今的自媒体上,有个绰号叫做“隆不在”,源自于在诺曼底登陆最关键的“D日”时间点上,这位集团军群总司令却不在指挥岗位上,也间接影响了战役进程。而隆美尔之所以敢放心离开法国前线回国为妻子庆生,主要就是因为对天气情况的判断失误。



英吉利海峡虽然并不宽阔,但气候和潮汐都不太利于大规模登陆作战,盟军还必须选择有月光的夜晚、潮水不高不低的时间段来发起攻击。没有月光,则空降部队突击困难,月光太亮,登陆舰队又容易暴露;海水高潮时,水下障碍会破坏舰船,海水低潮时,抢滩部队的下船点距离海岸又太远,过早暴露于德军火力之下,所有两栖登陆作战的技术含量非常之高。

尤其是不能有太大的风浪和太厚的云层,否则盟军的舰船和飞机的出动都变得困难,艾森豪威尔对此解释的很清楚:“我们的行动只有在取得空中优势的情况下才能成功”。根据这样的适宜气候原则,整个1944年6月份符合条件的只有两组日期,即6月5日到7日和6月17日到20日,最终盟军选择的是前一组的5日,因为越拖下去,聚集在英国南部待命的几百万军队越麻烦。



然而在6月2日的盟军总部气象分析会上,气象主管斯塔克上校却带来一个悲催的消息:在西北方向的冰岛上空有一个“讨厌”的低气压,如果这个低气压南下的话,将在两至三天后到达英吉利海峡上空,届时必将阴云密布和狂风大作。从艾森豪威尔以下,全体盟军高级将领都非常沮丧,深知登陆时间必须推迟。

1944年6月4日上午,艾森豪威尔再次询问斯塔克上校关于天气的情况,后者严肃地回答低气压确实已经南下:“天气不怎么样,云低、风大、浪高,空中支援有困难,海军炮火也将失效,这对登陆是极其危险的”!艾森豪威尔只好命令已经登船的部队推迟出发,整个盟军高层也是一片唉声叹气。



第二天凌晨4点,在海峡对岸德军的“B集团军群”司令部里,隆美尔已经起床,并且看到了当天的军情报告,这份报告指出,由于天气恶劣 ,盟军不会在近期发动进攻。与此同时,德国西线海军总司令克拉克上将也汇报说,由于天气太坏,瑟堡等港口的海军巡逻舰船甚至不能出航,以此反推盟军方面,他认定“目前不会马上有大规模登陆”。

而德国空军也上报了同样的消息:由于天气恶劣,空军无法出动飞机对英国南部各港口进行侦察,根据天气判断从现在开始两周内不会有大规模行动。也就是说,德国陆海空三军情报部门都认为,6月5日以后的一段时期将不适合发动两栖登陆,于是隆美尔大为放心,于凌晨5点驱车驶向自己的家乡,同行的居然还有司令部作战处长坦贝尔霍夫上校,这厮是例行休假。



就在隆美尔起床的凌晨4点钟,斯塔克上校浑身滴着雨水冲进了艾森豪威尔的办公室,一字一句地报告说:“暴风雨天气很快就会过去,明天一早天气会放晴,但只会持续大约36个小时,再以后就难说了”!艾森豪威尔大喜,立即通知所有高级将领开会。然而遗憾的是,德军气象部门却未能监测到6月5日——6日这一期间,会有短暂的天气好转。

所以此时在法国西北部的海岸线上,“大西洋壁垒”里的所有德军戒备都比较松懈,不仅隆美尔不在自己的司令部里,各级军长师长也大部外出,造成的恶果是次日凌晨当发现盟军登陆时,很多军事主官不在岗位,甚至包括诺曼底地区最重要的第21装甲师师长在内。因此在战役打响后,许多德军部队无法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总司令隆美尔以下的指挥官,都被天气预报给坑杀了。



艾森豪威尔当然也很纠结,因为只有一天半的天气晴好时间,仅能保障首批部队成功登陆,而没有时间让后续部队连贯地顺利上岸,这必然使第一波抢滩美英部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风险还是蛮大的,但是继续延期后果更为严重。他照例征求了一遍在座所有高级将领的意见,基本都主张不再推迟,但是最后的决心仍然得由他这个“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来下,因为决定着百万人的生死和整个二战的进程。

艾森豪威尔思考良久,终于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用右手握拳击向左掌心:“OK,让我们动手吧”,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就这样开始了!


度度狼gg


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之所以迅速破产,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苏联恶劣的天气。

01

希特勒的野心

当德意志的铁蹄已经踏平西欧时,希特勒的野心显然已经不满于已有的“成就”。于是,他的鹰爪又伸向了东欧。

他迫不及待地推出自己的“巴巴罗萨”计划,即闪电战击败苏联,夺取莫斯科。



但是,这项“宏伟”的计划,在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以及一个“神将”——苏联版寒冬的助攻下,半年内就破产。

02

“温柔”的夏季和秋季

自1941年6月22日凌晨对苏战争打响起,德军就已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苏联。

短短一个多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就已推进到距莫斯科402km处。不过,德军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天气。

乌克兰连绵不断的暴雨,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泥泞的道路造成步兵缓慢,装甲师更不用说,坦克似乎都成了累赘。

而且,德军从一开始就饱尝了苏联沙土地的厉害,扬起的灰尘令许多发动机都出现了故障。许多坦克都没有装灰尘过滤器,尘沙往往“灵活”地钻进发动机,造成坦克报废。






入秋以来,苏联又下起了暴雨,混着尘土迅速成了泥浆。车辆本就受损严重,再加上恶劣天气引起的发动机故障,以及功率过载等问题,德军的推进步伐“缓之又缓”。

希特勒的“闪电战”,似乎变成了一场“马拉松”。

03

进军莫斯科?

尽管苏联的夏天以及秋天已经足够糟糕,德军还是“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莫斯科附近。

甚至,德军的坦克已经开到了距离克里姆林宫160多千米处。



不过,这一次,天气再次帮了苏联人的大忙。10月6日,苏联的第一场雪就已经降临。

接着,德国人的路上又飘起了大雨,所有的道路都是泥泞不堪。德国人想要在这个时候发动机动战以迅速进攻莫斯科,似乎不大可能。

而且,因为恶劣的天气,德军的补给无法及时供应。

04

“寒冬将军”大显神威

苏联人显然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斯大林急忙从中国东北召回15个师回来保卫莫斯科。



在莫斯科西北,苏联部署了长达20km的纵深部队,苏军第16军正严阵以待。

而此时,即使德军被恶劣的天气困扰,他们还是在11月15日同时在南北方向发动了进攻。不过,此时的德军可能还没意识到,死亡正离他们越来越近。

12月1日,气温已经跌破零下35摄氏度。德军的过冬装备不多,因为按照计划,他们此时已经占领了莫斯科,正在城市里取暖呢。



希特勒并没有意识到,莫斯科之战会衍变成一场冬季战争。

12月初,德国第6装甲师已经开到了距离莫斯科城仅9英里处。不过,莫斯科就在眼前,可德军却停止了进攻,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武器装备都“报废”了。防冻液结在了大炮上,机枪上结了冰,士兵冻得手都没有知觉,更别说瞄准目标了。甚至,有的人眼睛都睁不开!



05

12月初,德军已经几乎停止了进攻。

摆在他们眼前的是,冻结的机械装备,报废的机枪,以及一个又一个冻死的士兵。




德军没有苏联那么多厚实的保暖衣服,只有一身秋装,很多人都只能盖着破旧的被毯勉强过活。德军即使有德国平民募捐的冬衣,也因供不应求,而不得不拿床单御寒。



恶劣的天气导致供给不足,而一旦供给不足,德军就只能忍冻挨饿。



为了取暖,德军疯狂地袭击村庄,抢夺村民的衣物。

而此时,“手无寸铁”的德军一旦遇上游击队,就会损失惨重。

总而言之,恶劣的天气令德军在东线战场上举步维艰

我是小豪说历史,欢迎点赞,欢迎关注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