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丨究竟是選擇離婚,還是,為了孩子再低頭忍忍?

心理學丨究竟是選擇離婚,還是,為了孩子再低頭忍忍?

記得曾經有次在做輔導的時候,那位來訪者結束了20多分鐘的自我陳述,突然問我"我說這麼多,是不是有點亂,還讓你挺煩的?"

可能是覺得如果自己被這麼對待心裡一定會煩躁,所以才這麼提問吧。我心裡這麼想著,然後回答說,"那倒沒有,你能誠實的講出來,那是非常難得的事情,雖然其中有一些是核心一樣,但表現不同的東西,略顯重複。可這樣的獨白,確實能夠幫助我們瞭解不少東西。我沒有煩躁,只有感激。"

這麼說並不是為了客套,是因為能夠有一些獨白式的發洩確實是好的,能坦然的把自己內心的想法真誠的講出來,這確實是值得感激的。

心理學丨究竟是選擇離婚,還是,為了孩子再低頭忍忍?

只是我想你也發現了,這種"換湯不換藥"、不斷重複的對話在生活中確實普遍存在著。可能你自己肯定也經歷過。

在經歷這些的時候,你會怎麼想呢?

會不會覺得這個人很的好嘮叨啊,怎麼老是說的同樣的東西呢,嗡嗡嗡的跟個蒼蠅一樣,神煩。

是啊,也不知道是不是經歷的太多了,現在覺得能夠進行一場就事論事、沒有多少情緒、簡單的對話真的很難。要麼就是說著換湯不換藥的話、要麼就是說著說著聯想到這個,說著說著聯想到那個、要麼就是因為一點點語氣就開始吵架。

說起來,不僅我們的大腦在我們注意力不怎麼集中的時候,會聯想出一些亂七八糟的想法,我們自己也會不自覺的聯想到很多東西。就像,我們想到婚姻就會聯想到孩子,尤其是婚姻走不下去的時候不,不自覺的就蹦出來"為了孩子,再忍忍吧。"

心理學丨究竟是選擇離婚,還是,為了孩子再低頭忍忍?

可這樣真的好麼?考慮婚姻的時候,真的要強調孩子麼?

"老師,如果你還是和之前那些不負責任的諮詢師一樣,我沒講兩句,就勸和不勸分的,那我們就不要繼續了。"

"看樣子朋友你是遇到一些婚姻中的問題。作為我來說,我必然支持朋友你自己的選擇,我在這裡的作用只是協助朋友你看清楚狀況,而如果在我們交流後,朋友你選擇離婚的話,那我自然是支持的。所以,能跟我說說具體發生什麼了麼。"

"具體發生什麼?呵,還能發生什麼,出軌、打人、在小孩面前說我壞話、不顧小孩在家把第三者領回家……我真的想不明白,當初一個那麼堅定的說這輩子只有我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情。這兩年我們一直都在吵架,因為什麼都能吵起來。有時候我都在懷疑,眼前這個人是不是當初追求我的那個人,為什麼變化這麼大。"

"嗯,對於這些,雙方的家長知道麼?"

"唉,家長知道,他那邊希望多考慮孩子,我這邊,我爸媽尊重我的意見。現在稍微好點了,我們已經分開住了。但每次想到自己的婚姻變成這樣,就整夜整夜的睡不著,頭大也大把大把的掉,多少次想離婚,可看到手機裡孩子的照片,又都忍下來了。不想因為自己,而讓孩子沒有爸爸。"

"那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婚姻,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心理學丨究竟是選擇離婚,還是,為了孩子再低頭忍忍?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裡,離婚對孩子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為了孩子,就算是再苦再累,也必須要把這段婚姻繼續下去。

於是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生活中出現了這樣的家庭,夫妻雙方的關係水深火熱,見面就跟仇人一樣,卻還是要為了孩子共處一室,平日裡除了有關於孩子的事情,否則一概不搭理、晚上要麼分床、要麼分房,要麼乾脆就在外面逍遙快活。

這生活看起來很瀟灑吧?

可接連不斷的煙、喝到吐的酒,以及一撮一撮掉的頭髮,都在訴說內心深處的隱痛。

誰想婚後生活是這樣呢?

"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離婚了。"

可這些觀念,只是大人的觀念,大人們這麼覺得,所以大人們這麼做,就像大人們覺得孩子說自己不舒服肯定是矯情,肯定是不想上學一樣,他們從來不怎麼關心孩子內心中究竟會怎麼想。

就這麼尷尬的維持著,是孩子期望的狀態麼?

心理學丨究竟是選擇離婚,還是,為了孩子再低頭忍忍?

"他還是個孩子,他能有什麼想法。"

無論孩子有多小,在他的內心中都是有想法的,只是一開始的想法比較簡單、本能,慢慢的才開始變得複雜。

但就像嬰兒感覺不到父母足夠的關注,他會哭一樣,他的內心中有心理活動。

只是這時候孩子們對世界、他人還缺乏理解,所以他們也就像缺乏人生歷練的一些成人一樣,道理、理論,對他們來說僅僅是普通的一句話

同時呢,又像我們跟別人聊天,說著說著因為一些小細節就火冒三丈一樣,他們也並不是只關注談話的內容,而是關注由談話、談話人傳遞出來的語氣與情緒

心理學上就就經常強調,交流的時候並不是只有具體的談話內容在交流,更有雙方的情緒在交流。

當然了,因為我們小時候就這樣,所以長大了也還這樣。引入成人的例子,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這些。

心理學丨究竟是選擇離婚,還是,為了孩子再低頭忍忍?

那麼,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影響他們的究竟是什麼呢?

"老師,我很不喜歡我的爸媽,他們真是太煩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雖然他們口口聲聲說不關心我的成績,可每次我放假,家裡人就先問我學習怎麼樣,過了好一會兒才問我在學校怎麼樣,平時跟家裡打電話呢,也總是跟我說,周圍誰家孩子又考的怎麼樣怎麼樣了。這是叫不關心我的成績麼?我感覺他們一點都不關心我,就只是關心成績。"

我並不知道他的父母究竟是否只關心成績,但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孩子感受到自己沒有得到重視,感受到父母只關心成績。

所以,在這個時候,具體的語言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父母的言行舉止給孩子帶來了什麼樣的感受

我想你也知道,我們對周圍世界保持什麼樣的情緒,是取決於我們怎麼解讀周圍的世界。而解讀為,不被重視、不被關注,我們的內心會作何感受呢?

心理學丨究竟是選擇離婚,還是,為了孩子再低頭忍忍?

一定會產生低落、不開心、難過、煩躁、委屈之類的情緒吧。

而父母總說要注意孩子、為了孩子,在他們考慮到孩子選擇繼續維持、勉強維持一段婚姻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種沒有愛、沒有交流、充斥著負面狀態的家庭氛圍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誠然,孩子希望自己活在父母都健在的家庭裡,但更希望自己能感受到愛、關懷、關注等。而負性的家庭氛圍、不良的夫妻關係、充滿矛盾的溝通與相處,這會讓孩子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我不想看到他們吵架,他們一吵架我就躲在房間裡哭,我多想自己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家庭裡"、"是不是因為我他們才這樣,如果是這樣,那我理解出走,是不是他們就能好好在一起了"……

我們從小孩成長為大人,一路上經歷了不少東西,懂得了不少東西,但卻也習慣了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忽略了孩子還是尚未被生活這個大染缸汙濁的白紙,只會被家庭氛圍、夫妻關係、溝通相處時的狀態等因素影響

父母都在的形式家庭,如果始終冷淡、如果常有爭鬥,那孩子便會受到冷淡、爭鬥的餘波影響,這比經歷單親要更辛苦。

心理學丨究竟是選擇離婚,還是,為了孩子再低頭忍忍?

單親是對孩子有負面影響,但是父母總是沒有明白自己在孩子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因為孩子而選擇維持婚姻的行為,就好是認為,只要父母兩個人都在,哪怕假裝在,那孩子就會一生平順、無病無災。可現實說,規則不是這樣的。

父母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的是引路人的角色,父母都在,只是因為這樣才能更好的把一些積極東西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能感受到更多的東西,從而打下一個良好的人格、認知、精神基礎,在未來發展出一個相對沒那麼大問題的自我

所以,這裡側重點是父母傳遞給了孩子什麼,而不在於父母是否在、是否都在。那些從小生活在孤兒院裡的孩子,也會因為小時候接觸到一個優秀的人,而逐漸變得優秀。

當然,其實我也理解父母。畢竟是第一次做父母,不瞭解這些也是正常的。但請一定要思考一下這些:

孩子是家庭的一員,不是父母婚姻、愛情的組成部分,也不應成為夫妻雙方維持婚姻、愛情的唯一紐帶;

經營婚姻與愛情,是夫妻雙方的事情,跟孩子沒有關係;

當雙方把自己的事情過分牽扯到孩子時,其實就等於在說"我不想跟你在一起了,也不想經營感情了,現在我跟你只是有那麼點感情的性伴侶、有一些過去的孩子的父母,但我們不再是夫妻了"。

心理學丨究竟是選擇離婚,還是,為了孩子再低頭忍忍?

當然,也並不是說經過自己認真的判斷,確定這段婚姻實在走不下去了之後,就必須立刻離婚。

我希望你再有了離婚的決定後,再考慮這個問題:現在的自己是否想要孩子、如果想要的話,那自己能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影響

就像前面說的,父母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需要儘可能傳遞給孩子積極影響。可現實中並不是每個成年人都自然而然的向周圍散發積極影響,所以,

如果自己現在還沒有能力傳遞給孩子積極影響,又把孩子帶在身邊的話,那可能就會帶來:孩子不僅需要承擔單親的痛苦,還需要承擔來自自己負面影響,這種壓力巨大的狀況

父母具備傳遞給孩子積極影響的能力,那麼孩子所需要承擔的單親的痛苦,會被這份積極抵消,並在父母的引導下繼續往合適的方向發展。

所以,對於婚姻的判斷是一個方面,對於自己的清醒認知也是必要的

心理學丨究竟是選擇離婚,還是,為了孩子再低頭忍忍?

當然,如果不僅決定選擇離婚,也決定從此以後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向周圍傳遞積極能量,那也可以選擇讓孩子跟著自己。

優秀的人與正在變優秀的人一樣能帶來積極的影響

而這換個角度來說,無論是否考慮孩子、考慮對方,自己在這人生路上行走著,就必須要不斷前行、不斷提高,慢慢成長為有能力承載別人的情緒、有能力調節自己的狀態、有能力在面對非議時,始終冷靜並表現出善意、敢於面對和承擔自己的錯誤與責任。那我想,自己如此,另一半也如此,婚姻便很難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而即便最終無奈只能分別,那也會因為各自的優秀,使孩子能平穩的應對單親帶來的影響。

所以,作為生活一部分的婚姻,它究竟過成什麼樣與孩子無關,與我們自己什麼樣有關。自己好起來,婚姻才有最大的可能越來越好。兩者都好起來,作為家庭一份子的孩子,才會因為自己與婚姻散播出的愛與溫暖,而得到足夠的滋養。

心理學丨究竟是選擇離婚,還是,為了孩子再低頭忍忍?

我知道聽到這些可能讓你有些不舒服,但當我們迫於無奈選擇“再忍忍”的時候,這本身就代表著我們處於“沒有能力解決婚姻中的問題,又沒膽氣與信心展開一段新生活,並越活越好”,這樣尷尬又無奈的狀態。

快被問題壓垮的我們,能帶給孩子什麼呢?這種感動自己的勉強可不是愛孩子

感謝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