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铁公祠吗?

电视剧《大明风华》讲述了明朝初年,御史大夫因为反对燕王朱棣被满门抄斩,其女孙若微历经五帝六朝的故事。

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铁公祠吗?

你知道吗?在山东省济南大明湖畔,有一座民族形式的庭院,内有一祠堂,名曰:铁公祠。祠堂之内有一尊高2.3米,重1.8吨的铁公铜像,他就是在朱棣靖难之役时,忠义不屈,被朱棣凌迟处决的明代兵部尚书铁铉

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铁公祠吗?

铁公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铁公祠,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

都是分封惹的祸

铁铉,河南邓州人,性情刚决,聪明敏捷,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朱元璋赐字“鼎石”,希望他能成为大明朝的柱石,故又称为:铁鼎石。建文帝即位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

秦始皇平定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王朝后,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废除了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的分封制度,改为了郡县制。从此,郡县制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确立了中国新一统的格局,结束了分封制的分裂局面。但是,仍然有汉、晋、明三个王朝(不含西楚),逆时代潮流而行,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了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虽然,这个时候的分封制有别于商周时期的分封制,但是,其出事率却也是百分之百。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发现汉朝的控制力还只能停留在关中地区,在边疆地区却显得鞭长莫及,又不放心将边疆的管理权交给他人,

因此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制,以保刘氏江山稳固。

刘邦的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这些诸侯王在分封初期,老皇帝还在,定会对皇帝感恩戴德。等到了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即位,这些被分封在各地的诸侯王们逐渐跟新皇帝离心离德,终于在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这就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七王之乱”

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铁公祠吗?

七王和汉景帝的关系图

虽然西汉的“七王之乱”很快就被平定下来了,特别经过汉武帝“推恩令”的推广,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但是司马氏的晋朝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西晋初期的“八王之乱”不仅使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还直接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把中国推进了五胡乱华的深渊。

明朝初期,元顺帝在朱元璋的大军打到大都(今北京)之前,就弃城而逃,退居到了草原,进入了蒙古社会的北元时代。虽然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并不代表其政权的覆灭,北元政权手中仍然有大量的蒙古铁骑,随时都可以卷土而来,侵犯中原大地。为了巩固边疆,元太祖朱元璋又恢复了分封制,把自已的儿子分封到了全国各地当了藩王,其中,尤以燕王朱棣宁王朱权势力最大。

朱元璋晚年,像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的军事防御均在藩王之下。朱元璋满意的对皇孙朱允炆说:有威胁的功臣爷爷都替你解决了,你的叔叔们为你守护边疆,你就放心做皇帝吧!

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铁公祠吗?

朱允炆

朱允炆担忧道:若是蒙古铁骑来犯,有诸位藩王可以抵御;若藩王起兵造反,我该如何平定呢

朱允炆清楚的知道,诸位藩王手握重兵,还占据着国家的要害之处,此时,朱元璋尚在世上,诸位藩王定然不敢起兵,如果朱元璋离开了人世,又有谁能镇得住这群虎狼之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遗诏曰:“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明史-太祖朱元璋纪)。朱允炆奉遗诏,登基为君,是为建文帝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为了消除日益膨胀的藩王势力,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本来就对帝王之位有觊觎之心的朱棣起兵反抗,挥师南下,以“清君侧”之名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

皇帝身边有奸逆

朱元璋在分封藩王的时候,为了防止各藩王作乱,曾规定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没有旨意,不允许各藩王离开藩地,即使三年一次的入朝觐见,也不能同时前来,只有一王离京,回到藩地后,另一王才可以启程进京。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各藩王之间相互串联,组成强大的势力跟中央政府对抗。

朱元璋不放心藩王的同时,为了防止权臣篡权,规定了藩王有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铁公祠吗?

朱棣

朱棣就以此为理由,兵发南京,称自已的举动是遵照太祖遗旨,为国家除奸。为什么朱棣要以“清君侧

”起兵造反,而不是直接反对建文帝皇位的合法性呢?这是因为,建文皇帝在宗法制度上是名正言顺的

其一:建文皇帝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与朱棣均为马皇后所生。在朱元璋登基后,朱标就被立为太子,正式确立他为皇位的继承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元璋没有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而是立朱标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是符合宗法制度。所以,朱棣如果从宗法制度上来反对朱允炆是站不脚的。

其二:建文皇帝是朱元璋遗诏中任命的法定继承人,“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明史)。所以,即使朱棣再不愿意朱允炆登基为君,也不敢公开反对朱元璋遗诏,否则必将招天下人的征讨。

忠义精神永相传

当朱棣在北平起兵发动叛乱的消息传来,建文皇帝朱允炆派大将军李景隆讨伐,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负责督运粮饷。李景隆战败,河北及山东北部各城守军皆望风而溃,朱棣随之包围了济南。

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铁公祠吗?

济南城生死存亡之际,正在外地为李景隆的北伐军运送粮草的铁铉闻讯火速赶赴济南,与都指挥盛庸歃血为盟,约定死守城池。

朱棣为了攻取济南,曾令人用箭将劝降书射进城内,铁铉见信后随即效仿此法回信一封。朱棣打开一看,见是《周公辅成王论》一文。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建立周王朝两年后病死,周公辅佐周成王,从成王十三岁到二十岁,代理天子职权,一心朝政,忠心不二,排内忧,征外患,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周公故被历代君主所推崇,在汉武帝临终之时,曾命宫中画师作“周公负王图”赠于顾命大臣霍光,希望霍光能像周公一样辅助汉昭帝。

铁铉将《周公辅成王论》回于朱棣,意欲借此奉劝朱棣要效法辅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辅佐侄子朱允炆。见劝降不成,朱棣遂下令攻城。铁铉和盛庸全力固守,燕兵围攻济南三月不下。盛庸、铁铉乘夜出兵袭击,燕兵大败,解围而去,还收复了德州等地。

济南解围之后,铁铉在大明湖天心水面亭设宴,犒赏将士。建文皇帝朱允炆听闻济南大捷,派使臣前来济南赏劳三军,并擢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加兵部尚书衔。得以免受战火的济南百姓于是称铁铉为“城神”。

建文四年,朱棣大军再次南下,为避济南铁铉锋芒,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最终攻占京师,建文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自立为帝,改年号永乐。朱棣夺取帝位后,回兵北上复攻济南,铁铉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朱棣亲自提审铁铉。朝堂之上,铁铉背身而立,威武不屈,对朱棣大骂。朱棣想让他回过身来看看,铁铉始终不肯。《明史》是这样记载的:“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恼羞成怒的朱棣便下令将铁铉的耳鼻割下,让他吃掉,并问他:“好吃吗?”。铁铉用尽自己最后的一点气力,说出了一句振聋发聩,名垂青史的回答:“

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盛怒之下的朱棣,无言以对,更下令将铁铉投入油锅之中而死,时年37岁。

铁铉以身殉国以后,为了纪念他,各地纷纷为他建庙立碑。到了南明弘光帝时,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清高宗乾隆追谥曰“忠定”,而位于大明湖畔的铁公词,就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山东盐运使阿林保修建的。

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铁公祠吗?

铁公祠

铁公祠占地面积约有6000多平方米,由曲廊、祠堂、湖山一览楼等建筑组成。清嘉庆九年,山东提督学政、历史学家刘凤诰与山东巡抚、书法大家铁保,曾在铁小沧浪宴饮,兴致勃然,刘氏即席赋得联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石刻至今嵌在铁公祠西廊壁洞门两侧,已成为形容济南古城风貌的名联佳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