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在明朝初期移民安徽是怎麼回事?

李彬53609674


中國北方,如山東、河南河北這些地方,歷來就是北兵南下的殺戮之地,所以人口的遷徙,實在是很普遍的事件。明朝之前的宋、金、元,在這塊地域打了多少仗,殺了多少人,恐怕永遠都沒人能說得清楚。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歷代都有中原人往南跑,而安徽,就是山東人南下的第一站。

既然如此,明朝初年的安徽,怎麼還會成為一個人口不足的區域,需要從山東移民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血腥的元末戰爭。當年劉福通帶兵起義,擁立了小明王,都城就在安豐,而安豐路所轄的八縣一州:壽春縣、安豐縣、下蔡縣、霍邱縣、蒙城縣、定遠縣、懷遠縣、鍾離縣及濠州,就此成為元軍與起義軍肉搏廝殺的場所。

蒙古人在安徽留下的痕跡,其實有一件小事可以說明。那就是安徽某些地域會把叔叔或爸爸喊作:“大大”,為什麼呢?其實就是“韃韃”或“韃靼”,元代漢人對蒙古人的稱呼。當時為了防止漢人反抗,每五家派駐一個蒙古兵,負責看管這五家,把做飯的用菜刀,鍋鏟,以及農具等凡是有鐵的物件都集中一起由這個蒙古兵看管,那家要做飯用菜刀,先要申請,用完要還回去。所以安徽小孩為什麼要把爸爸叔叔喊作“韃韃”,你明白了嗎?

蒙古人曾三次血洗鳳陽,劉福通起義也最終失敗,到了明初統計,整個安豐路賬目上的人口也已經不足十萬,實際人口顯然更少。而不但安豐如此,實際上整個安徽,都已經出現了人煙稀少的面貌。詩云:“春泥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真是如此啊!

咋辦?朱元璋不能讓自己老家成為無人區啊,所以,他這就組織了遷徙。

第一招,是把一部分江南富豪強遷到鳳陽。

第二招,是從三個地方移民。頭一個,據說是山西洪洞大槐樹,次一個,是山東兗州的棗林莊;第三個,是江西鄱陽的瓦宵壩。其中,又以山東棗林莊(有人說是山東老鴰巷)最多,估計這也就是問題的來源。

那麼,他們是怎麼來的呢?

說實話,不是自願來的,絕大部分,是被抓來的。甚至一路之上,官府為了防止你逃跑,還把你們反剪雙手捆成一串,防止你們逃跑。

那麼有人問了,半道要上個廁所咋整?沒錯,方便的話,你就得向官差請求通融,解開雙手才能幹這個不是——於是慢慢的,解手便成為了方便的代稱。

甚至還有人說,為什麼安徽有些本地老人喜歡雙手反剪著走路,背後原因,無非也就是當年老祖宗被反剪雙手捆成一串的傳承,捆習慣了唄!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安徽人常說,江西瓦屑壩,山東棗林莊。明初大遷移移,淮河以南是屬江西瓦屑壩移民,淮河以北屬山東棗林莊移民。

明初中國有八大移民地:

1山西洪洞大槐樹。

2蘇州閶門。

3江西瓦屑壩(鄱陽縣)。

4湖北麻城孝感鄉。

5山東棗林莊。

6廣東南雄珠璣巷。

7福建寧化石壁村。

8河北小興州。


用戶5140564272280


在明初的確有大移民的現象,而安微相比較多一點罷了。

安徽在元末明初,地理住置十分重要,與南京又比較近,所以在這一帶打了許多惡仗。最早早劉福通的義軍與元軍在安徽打了幾次拉鋸戰,自古老百姓就怕兵禍,俗話說的好:過匪不過兵,過匪留半,過兵都不留。因此逃的逃,亡的亡,到朱元璋定都南京,也就不剩多少人口了。就是當年以繁華著稱的楊州,最後整個揚州城只剩二十多戶。

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一看作為南京門戶的安徽沒有幾戶人家,風陽又是他的老家,怎麼辦?於是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再哄的哄,騙的騙,逼的逼,才從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移民很多人,作為天子的龍興之地,人口才更逐漸恢復起來。又因那時山東範圍廣,當時的蘇北好多地方都屬山東,所以相對即言,山東人口移民安徽的比較多一些。


車工00


明初大移民

安徽渦陽劉村吳氏始遷祖,吳信,字徙義,明初,洪武年間,宿民稀少,奉上播遷。從山東濟南府,長清縣,野樵窩,遷至宿州西南大劉村集安家。吳信有兩個兒子,大兒吳良友生四子,綱,紀,經,隆。二兒吳良勝也生四子,成,德,運,秀。


老吳72421


我就是霍邱的,山東遷移來的王姓,爺爺輩的經常會說我們祖上明朝從山東遷移過來的。當時霍邱打仗死的都沒有多少人了,後來我們就從山東遷移過來了,具體從山東那裡遷移過來就不知道了,看到很多說山東人遷移安徽的看來這是一次大規模遷移。


時間久了激情淡了


據說安徽人說皖北因為多次遭遇兵禍和黃淮決口,鄰近的山東人向安徽移民很多,導致皖北方言聽起來和魯西南方言相當相似,比如說“我nang死你!”這裡nang指的是用尖銳的東西刺穿。


分享到:


相關文章: